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分钟前
90年代以来,在WTO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目标倡导下,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的近邻,改革开放以来,双方贸易、投资以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快,相互间经济政治关系日趋密切。200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2005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全面启动进入实质性阶段。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的经贸效应如何、以及其发展前景,都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关心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对象。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彼此间就国家整体经济或某些经济领域、经济地区的经济联合而达成经济联盟的状态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不断趋向自由化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进。 (一)关税同盟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石。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JacobViner出版了《关税同盟问题》一书,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书中重点论述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认为关税同盟可以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自由贸易,但同时又对非成员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保护贸易,因此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世界福利的净增加。维纳得出结论,关税同盟效应就是贸易创造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其后,Macmilan、Meeann、vanek和Kemp等着重对关税同盟一般均衡研究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对关税同盟福利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加以说明,提出了方。 (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 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贸易区(FTA)是比关税同盟更为现实的一体化形式。英国学者Robson将关税同盟理论运用于自由贸易区,得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论。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成员国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的损失;自由贸易区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同时,已经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或愿意放开贸易的成员国将不再受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此,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要优于关税同盟。 二、建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然性 当今的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开放、自由,贸易自由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只要国家之间存在成本差异,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可以发展起来。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市场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 (一)外部环境要求中国与东盟进行经济合作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促进东盟与中国进行区域合作。近二十年来,不仅在地理上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形成了很多FTA(FreeTradeArea),还出现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的FTA,跨越不同地域的FTA,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的FTA。再看亚洲地区,除正在成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积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使各国失去了巨大的、本来是有可能获得的贸易实惠。 (二)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目前GDP和外贸进出口额已排名世界前六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尤其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盟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靠单打独斗不行,在集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与中国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期望。 (三)经济合作具有可行性 1 良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高层互访频繁,双边经贸合作愈益密切,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 贸易结构具有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之间尚未建立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目前双边贸易的基础还是一般性的资源互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框架的确定,双边的贸易、投资会大幅度增长,从而有效拉动各自国内的经济增长,但可以乐观地预测,随着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刺激效应和投资刺激效应将同时生效,最终有利于双方经济的有效整合。 3 地缘优势和文化相通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桥梁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地理上相邻近,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中国和东盟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交往。这种源远流长的关系是双方扩大和加强经贸合作的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分析 从研究背景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看,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双边均产生了积极作用,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一)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1990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东盟已经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双方进出口额增长幅度更加明显。 从表1中看到,2004年双方贸易总额达1058.79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我国出口429.02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进口629.76亿美元,同比增长33.1%。自2002年中国和东盟启动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仅仅两年时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5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2005年上半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597.6亿美元,增长25%,东盟已跃升为中国的第4大贸易伙伴。从以上分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一直在快速增长。 (二)自由贸易区建立将为双方带来明显的优势 1 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优势 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干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中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为其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2 自由贸易区对东盟的机遇 在自然资源、工业制成品、技术、旅游和劳务方面形成很强的互补性。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而具有优势的商品,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以通用机械电器为主,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电子元器件类产品。在工业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东盟国家较早形成了比较优势,而中国处于相对弱势。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东盟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亚太地区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区域内的贸易量不断增加。由于地理上的联系和优势,中国西南部省份将会与东盟成员中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甚至泰国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增加双方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往来。 (三)双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频繁。1991年7月,中国外长钱其深首次被东盟邀请参加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1994年,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正式对话伙伴。1997年底,东盟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达到高潮。高层的频繁互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消除猜疑、增进了解、加深信任、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的有利因素。 (四)成员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的庞大的统一市场,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其国内生产总值将占全球总额的10%,成为仅次于美、欧、日之后的全球第4大支柱。这将极大的提高中国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在世界事务中的筹码和发言权。 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但也存在相当多的障碍、问题、可能发生的不利因素,值得双方予以关注。 (一)双方产业结构存在相似性,市场竞争激烈 从表2可见,近年来这种相似度还在增加,说明中国与东盟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领域存在竞争。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并大都以农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双方的主要出口国都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必然导致双方贸易结构趋同,使双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影响双边贸易额的增长,也会给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区外势力的干预与压力也使该区的建设步履维艰 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都曾经是欧盟主要国家的殖民地,日本在二战期间也曾占领过东盟各国,战后法国和美国又先后侵略越南,至今欧盟、日本和美国仍然未放弃对东盟的控制。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压力仍然很大。 (三)中国东盟内部矛盾重重 目前,东盟本身还处于成形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各种矛盾。一是东盟区内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二是其各成员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三是其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有关措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形成一定障碍。 (四)由于双方缺乏了解,因此增进互信举步维艰 目前,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较发达的成员国,而对一些落后国家的信息资源则缺乏了解。同样,东盟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等信息也缺乏了解。由此信息渠道不畅和缺乏了解,互相不信任。要真正加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互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要求来看,中国和东盟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必然涉及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沟通和合作,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必须巩固双方不断加强相互信任的基础五、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 (一)加强区内产业、投资和贸易三方面的协调 中国和东盟应该积极协调产业、贸易和投资,其目标是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促进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福利增长,避免中国、东盟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完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调机制,使中国、东盟组建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利益能均衡分配。经过一段时间,中国和东盟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会有所减轻。 在目前情况下,区内各国当务之急应积极协调产业,制订、实施与产业相配套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必要的竞争以促进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小不必要的内耗,增强其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力。 (二)借鉴欧共体发展经验,多头发展、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英国对欧共体的建立持抵制态度并亲自牵头拉拢了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组建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抗以法德为核心的欧共体。欧共体的策略就是一边完善欧共体的内部建设,一边扩大其影响的范围、发展新成员,压缩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空间,最终使英国和丹麦、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退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加人欧共体(欧盟)。因此,欧共体的发展经验给我们以启示:中国一方面加快与东盟的谈判步伐,另一方面以中韩的东北亚合作为突破口,尽快吸收韩国加入,充分利用中国连接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地理优势,使中国成为构思中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枢纽,增强中国的主导地位。 (三)建立由条约、法规规范的“开放、紧密”的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应该定位为:由条约、法规规范的“开放、紧密”的自由贸易区,灵活、变通的安排措施应在条约法规中得到体现。 1)在合作方面,以全面合作协议为制度基石。各区域性组织为了达到全面协调,均在非常正式的环境下签订正式的全面合作协议,并且按照法律所要求的程序,由各国议会对所签订的协议进行审批,从而保证这些合作协议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并以此约束各国严格按照协议所确定的权利和责任行事。 2)在决策方面,建立以“Y-X”原则为核心的决策原则。考虑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和部分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认识的欠缺,决策机制可以引用东盟现存的“Y-x”原则(如果少数几个成员国表示暂时不参加某项决策所拟订的集体行动,但又不反对该项决策,而其他成员则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该项集体行动,那么该项决策可以作为决议予以通过)。它体现了决策层面的灵活性,符合各成员国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和距离。 3)在执行方面,建立具有超国家机构性质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执行委员会。为执行机构考虑到决策上的灵活与一致,执行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因此引用欧盟委员会的建制,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利益,实行集体负责制,不接受任何或其他组织的指示,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条约与协定得到执行。 4)在争端解决上,建立中立的协调、仲裁机构。因为东盟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主权问题一直比较敏感,对违反条约的行为,建议采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AFTA两个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相融合的方式,即建立一个专门协调仲裁机构,重点解决商品原产地、关税及海关程序、商品与服务标准等问题。 5)其他配套制度。组建多层次的谈判协调小组,分层次、多阶段地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建立内部警告机制,保证内部稳定;建立内部挽救机制,提升区域化影响。 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展望 尽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由贸易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一)双方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在可预见的未来10年内,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并更为紧密。据东盟的测算,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贸易额将从目前的1,3万亿美元大幅提高,接近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水平,各成员的区内贸易比重将从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二)双方合作领域将更加广泛 随着双边贸易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还比较有限,形式也不够多样,而根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专家组的建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使双方以往的经济合作扩大到金融、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等领域。在科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重视发展科技,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农业方面也将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三)双边投资将逐步扩大 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向投资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总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是中国“人世”后对外经济关系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意在双赢,利在长远,最终目标是与东亚实现共同繁荣。-大哥可以自己参考下如果答案不怎么好还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