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15 04: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5 05:09
莫高窟大门外,河畔空地上,零星矗立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形状近似葫芦,涂以白色,一些已显颓败。其中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碑文揭示了它的主人——王圆箓,一个曾被历史冠以罪名的人物。他是湖北农民,流落甘肃成为道士,意外地掌管了敦煌石窟,却在无知中让外国冒险家将无数珍贵文物运出国门,留给后世无尽遗憾。
尽管愤怒可以指向他,但王道士的卑微和愚昧使这种愤怒显得徒劳。这是一幕民族悲剧,王道士不过是其中一名无辜的旁观者。在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正热衷于艺术创新,而敦煌艺术却在他的手中遭受破坏。他像老农照看宅院般管理洞窟,因壁画暗淡,他亲手用石灰刷白,抹去了历史的色彩。他甚至无知地销毁了古代雕塑,以自己的天师、灵官取而代之。
面对惨白的墙壁和雕塑,我内心充满痛苦。那些粉刷和破坏的场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当王道士发现隐藏的洞穴,他并未意识到开启了一扇世界之门,那里蕴含的知识和荣耀将深远影响后世。中国的冷漠和贪婪,与西方学者的热忱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抢夺这些文化遗产。
1900年,王道士打开了那个决定命运的洞穴,却未曾意识到,他的每一次交易,都是在向世界敞开一扇文化宝库。西方学者不惜一切代价,与王道士进行着这笔不平等的交换,敦煌文献因此流散全球。尽管专家们心中充满痛恨,他们仍坚守研究,试图从历史的残片中找回失落的文化尊严。
我站在莫高窟,面对这历史的伤痕,不禁感慨万分。我心中的恨意,不只是我,还有那些日夜钻研的学者。他们选择用知识和研究,来对抗那些无声无息的掠夺。然而,面对流失的文物,我只能无奈地问,这些珍贵的遗产,究竟应何去何从?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