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岁时节日民俗是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涵盖了广泛的领域。这些节日民俗可以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种类型,单一性节日目的单纯,综合性节日则包含多种民俗活动。天津民间对岁时节日的庆祝非常讲究,注重奢华和排场,追求丰盛。这些节日按照农历进行,至今仍然沿袭。
春季节日包括:
1. 打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也被视为春季的开始。民间有“鞭打春牛”的习俗,以祈求农业丰收。
2. 打春牛:这是农民为祈祷丰收而举行的祈祷活动,后来传入城市,成为重要的民俗活动。春牛可以是纸牛或泥牛。
3. 扮春婆:在立春前二三日,一些好事者会化妆成春婆,做出扭捏的姿态,人们戏称他们为“春婆”。他们会抢吃抢喝,称为“春婆抢春”。
4. 扮春官:是一些喜欢热闹的人,通常会请光头的人装扮,穿着红色的官服,倒骑牛背进行表演。他们有时被拖下牛背,有时会摘掉帽子,露出光头,逗人发笑。
5. 迎迎春:是迎接立春的芒神,迎春通常由真人装扮,其服饰根据每年的历法干支有所变化。迎春活动用于预示未来一年的雨水大小和年景如何。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词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含义,秦汉时期指的是立春后的日期,魏晋以后很少使用。辛亥后,实行阳历纪年,以一月一日为新年,将阴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至今仍继续使用。现代的春节有两个概念,狭义的是指正月初一,广义的是指从正月初一到破五的过年习俗,历时五天。
天津民间对春节非常重视,从腊月开始就忙碌起来,准备过年的各种事宜。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的活动实际上从腊八就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近40天的时间都是过年或与过年有关的活动。天津人喜欢热闹的性格使得民间对过年活动充满热情和兴趣。
春节放假三天,但民间仍然像过去一样,在过年的准备上不惜耗费精力和财力,力求吃的、穿的、用的都准备得丰富齐全,把过年的氛围营造得热烈红火。
祭灶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民间称之“小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情况,来回需要七天,所以这天各家都给灶王爷送行。
腊月二十四民间例行扫房子,俗称“扫房子过水”。家家户户要将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五开始用白粉连纸糊窗户,留新气眼。
腊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是准备年饭、年菜的时间。家庭主妇们要把过年期间吃的鸡、鸭、鱼、肉、腊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肴一并做好。腊月二十八开始蒸馒头,一锅又一锅,而且在馒头上要点红点,以此祝愿家业兴旺。
腊月二十九贴倒福,这一天人们要把春联、福字、窗花、吊钱儿、黑腊光纸剪成的肥猪拱门剪纸以及各种装饰品贴在家里,以此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