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4 11:5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18:25
也不是。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孔子怎么说,弟子就一五一十的记录,所以春秋战国那时,说话也是文言文。但那时候还并不让它叫文言文。因为那时候压根就没有白话文。(那时人们的发音也大不似现在。)这种语言随着持续秦汉,到唐宋时期,就有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出现,但人们觉得用秦汉时期的语言执笔作文,比较涵养典雅,称这种行文方式为文言文。明清时,说话都是白话了,看看《红楼梦》啊《水浒传》啊就知道。只是还不是完全的白话。知道文化运动时,鼓励白话写作,白话被推广。文言文到近代现代也没有弃之不用,钱钟书就有两部文言文的书,《谈艺录》和《管锥篇》。只是说话都变成了白话。而现在几乎没有用文言文写作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18:22
平时说话的时候也要用白话文,
古代文言文都没有标点,
平时不可能这样说的,
高中和初中的语文老师都说过对白是要用白话文的,不是现在的大白话,但是也不是书上写的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18:22
要想明白文言文相对古代的口语到底怎么回事,只要想一想我们现代的各类文章相对于我们的各类日常用语就大致可以明白了。古文之所以比现代文简短,其主要原因是古代没有现代的词汇这么丰富。相应的古代的日常用语,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肯定和其相对应时代的书面文字有差异,但相去应该不是很远。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18:30
语言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分,写文章讲求文雅一些,用书面语,说话要通俗一些,所以多用口语.
相信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有这两种语言.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文都是少数读书人用书面语写成的,文绉绉的.和平日说话肯定是不一样的.
古代读书人占的比例并不大,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那些文雅的词汇来交谈.肯定是大白话居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14 18:29
其实根据就史书一项足矣,要知道作为国家正牌史官,写的书作为国家正史,是不容有丝毫偏差的。就好比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出访某个国家,说的话都是会被记录下来的,很显然,说什么旁边的人就记什么,一字不差。在古代也是这样,记录一个人的言行当然不容有失,不可能人家说白话,你这个史官写成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