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预印本(Preprint)平台火了,但是真的靠谱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3 14: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31 23:02

在学术出版领域,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尚未经过同行评议,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常见的预印本系统有:arXiv、bioRxiv、medRxiv、PeerJ Preprints等。

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时刻,预印本论文因其发表迅速、公开、免费,极大推动了学术交流、科学传播,成为公众和媒体获取相关科研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预印本毕竟只是草稿,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它的结论我们能相信多少?依据它的结论,我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

对于在学术界兢兢业业奋斗的科研人员来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经由同行评审的论文,是学术交流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投稿到评审,再到最终接收并发表,整个过程可能相当繁冗,还不乏各种修改、甚至拒稿的可能性。在预印本模式出现之前,专业学术期刊制定了诸如“一稿不两投”、“同行评审”等严格的专业规范,在学术交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预印本论文的横空打破了这些规则,开创了新的局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已有预印本活动的苗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支持科学家组成“信息交换小组”(IEG,information exchange group)。伴随着20世纪末开始并在后来席卷全球的“开放获取”运动,像arXiv,bioRxiv,以及后来中国的ChinaXiv等各个预印本平台百花齐放,让科学家们在向专业期刊投稿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把未经评审的学术论文手稿先公开发布在网络上,供广大用户免费阅读和使用,加速学术交流。

科学界的惯例是最先发表的人更有发言权。就好比世界上有多位研究人员同时做着同样的研究,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做着一样的研究,各自展开,然后又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完成,这时候发表的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因为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有人认为预印本文章的可靠性不一定有保证。也有的期刊会认为提前发布了预印本文章就像二手货了,于是不爱收。

因此虽然大家都有占有发表优先权以及想让研究结果尽早被同行知道的欲望,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

不同期刊对于预印本的差异较大,所以在提交期刊之后务必仔细检查期刊对于preprint 的。下面是对于一些出版社和期刊对预印本的统计:

根据上面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期刊都是接受预印本的,少部分的期刊暂不接受。但是,我们的总结仅供参考。因为期刊声称接受预印本不代表保证接受预印本,期刊的随时可能会变动,作者最好具体查一下期刊的出版。

学术交流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期,“预印本”和“开放获取”是这次变革的两个主要“推手”。从时间顺序来看,预印本交流活动可以说是开放获取运动的前奏,预印本之精神也正是开放获取所倡导的“免费共享”。两者正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联手反抗传统学术交流中不合理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模式,力图重构一个公平公开、迅捷便利的普惠型学术交流生态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31 23:00

在学术出版领域,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尚未经过同行评议,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常见的预印本系统有:arXiv、bioRxiv、medRxiv、PeerJ Preprints等。

在新冠疫情暴发的特殊时刻,预印本论文因其发表迅速、公开、免费,极大推动了学术交流、科学传播,成为公众和媒体获取相关科研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预印本毕竟只是草稿,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它的结论我们能相信多少?依据它的结论,我们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

对于在学术界兢兢业业奋斗的科研人员来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经由同行评审的论文,是学术交流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投稿到评审,再到最终接收并发表,整个过程可能相当繁冗,还不乏各种修改、甚至拒稿的可能性。在预印本模式出现之前,专业学术期刊制定了诸如“一稿不两投”、“同行评审”等严格的专业规范,在学术交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预印本论文的横空打破了这些规则,开创了新的局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生命科学领域已有预印本活动的苗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支持科学家组成“信息交换小组”(IEG,information exchange group)。伴随着20世纪末开始并在后来席卷全球的“开放获取”运动,像arXiv,bioRxiv,以及后来中国的ChinaXiv等各个预印本平台百花齐放,让科学家们在向专业期刊投稿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把未经评审的学术论文手稿先公开发布在网络上,供广大用户免费阅读和使用,加速学术交流。

科学界的惯例是最先发表的人更有发言权。就好比世界上有多位研究人员同时做着同样的研究,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做着一样的研究,各自展开,然后又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完成,这时候发表的及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因为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有人认为预印本文章的可靠性不一定有保证。也有的期刊会认为提前发布了预印本文章就像二手货了,于是不爱收。

因此虽然大家都有占有发表优先权以及想让研究结果尽早被同行知道的欲望,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

不同期刊对于预印本的差异较大,所以在提交期刊之后务必仔细检查期刊对于preprint 的。下面是对于一些出版社和期刊对预印本的统计:

根据上面的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的期刊都是接受预印本的,少部分的期刊暂不接受。但是,我们的总结仅供参考。因为期刊声称接受预印本不代表保证接受预印本,期刊的随时可能会变动,作者最好具体查一下期刊的出版。

学术交流当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期,“预印本”和“开放获取”是这次变革的两个主要“推手”。从时间顺序来看,预印本交流活动可以说是开放获取运动的前奏,预印本之精神也正是开放获取所倡导的“免费共享”。两者正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联手反抗传统学术交流中不合理的权力和利益分配模式,力图重构一个公平公开、迅捷便利的普惠型学术交流生态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