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免疫组化(IHC),原来如此简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2 19:3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9分钟前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使用化学方法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以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研究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的技术。此技术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显示出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使得能在细胞爬片或组织切片上直接观察到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含量。

免疫组化的分类基于标记物种类,包括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胶体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每种方法依据其标记物特性及操作流程,具备不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例如,免疫荧光法则通过已知抗体的荧光标记,检查细胞或组织中的相应抗原;免疫酶标法则利用酶标记的抗体,加入酶底物后生成有色产物,通过显微镜观察抗原位置。而免疫胶体金技术则利用胶体金颗粒标记抗体,因其高电子密度和不同大小颗粒特性,特别适用于免疫电镜的定位研究。

免疫组化方法分为直接法、间接法、抗原-抗体结合法、亲和连接法和聚合物链接法。直接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灵敏度较低,多用于低丰度蛋白的检测。间接法通过增加信号放大步骤,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但同时也增加了非特异性反应的可能性。抗原-抗体结合法如PAP法,通过在抗体上标记酶,实现信号放大,但非特异性较高。亲和连接法如ABC法和SP法,通过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连接,提高了灵敏度和特异性。聚合物链接法如Polymer法,能成倍放大信号,但不适合定量实验。

免疫荧光法和LSAB法是免疫组化中常用的信号放大方法。免疫荧光法通过荧光标记的一抗直接检测抗原,而LSAB法则通过在二抗上标记生物素,进一步通过链霉亲和素标记的酶进行信号放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然而,这种方法操作复杂,需要进行内源生物素封闭,增加了实验难度。Polymer法在二抗上标记聚合的HRP,提高了信号放大效率,但该方法在实验成本上较高。

免疫组化的关键步骤包括脱蜡、水化、抗原修复、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封闭、一抗和二抗孵育、SP反应、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和封片等。每一个步骤都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抗原修复过程通过改变抗原的表位暴露状态,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封闭步骤可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免疫组化实验中的异常分析主要包括非特异性染色和阴性结果。非特异性染色可能由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抗体浓度过高、一抗使用多克隆抗体等因素引起。通过缩短一抗/二抗孵育时间、稀释抗体、使用单克隆抗体等方法可以控制非特异性染色。此外,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和生物素的高含量也可能增加背景染色,需要通过延长灭活时间和增加灭活剂浓度来降低背景染色。非特异性组分与抗体结合、DAB孵育时间过长或浓度过高等也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染色。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充分的PBS冲洗和正确的封闭血清使用也是控制非特异性染色的关键。

免疫组化在临床应用中广泛,包括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此外,免疫组化镜检能够定位抗体的表达部位,如细胞间质、细胞膜、细胞浆、核膜、细胞核等或表达组织。免疫组化还用于细胞凋亡检测,通过检测凋亡细胞DNA片段进行染色,便于从形态学上分辨评估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