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成语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30 16:3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30 17:26

到书店买一本成语故事方面的书就可以了。推荐少儿文学出版社的《成语故事》一书。1.奉公守法,成语解释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作者出处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典故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 ,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2.利令智昏,成语解释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作者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成语举例他利令智昏,做出了对不出国家和人民的事情。3.口若悬河,成语解释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作者出处《晋书。郭象传》。成语典故源于《晋书 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成语举例在演讲会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少时。4.画虎类犬,成语解释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作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成语典故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所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成语举例他跟学习舞蹈,但是画虎类犬,一点也没有学成。5.沆瀣一气,成语解释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作者出处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成语典故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没有可笑之处,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另一个是考生,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成语举例他们两个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做尽了坏事。6.含沙射影,成语解释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作者出处白居易《读史》。成语典故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死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成语举例敌人这样做,简直是含沙射影,血口喷人。7.狗尾续貂,成语解释表示续作不佳。作者出处《晋书。赵王伦传》。成语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成语举例他这样做反而是狗尾续貂了。8.病入膏肓,成语解释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左传。成公十年》。成语典故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 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