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行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小时前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7分钟前

荆州花鼓戏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行当划分而著名,主要分为小生、生角、正旦、花旦和丑角等。在剧目的发展过程中,荆州花鼓戏的行当角色经历了丰富变化。"六根竿"时期,新增了生脚、花旦和丑脚等角色,同时保留了传统的小生和小丑,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表演阵容。



小生角色通常扮演青年男子,以其歌唱和念白表现出角色的多面性。如《白扇记》中的胡金元和《访友》中的梁山伯,以及《水漫蓝桥》和《戏蟾》中的魏魁元等,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文雅。



生角则侧重于正直、豪爽等性格,扮演如《告经承》中的张朝宗和《乌龙院》中的宋江等角色,他们的形象通常富有正义感。



正旦角色多为端庄的中青年女子,如《白扇记》的黄氏女和《三官堂》的秦香莲,她们的性格刚强,有时也会出演“撒手衣戏”,如《何氏劝姑》中的何氏。



花旦,又称“铁扁担”,以其泼辣和活泼的角色而闻名,如《辞店》的卖膳女和《吴汉杀妻》中的王兰英,她们的表演轻快且细腻。



丑角戏路广泛,可扮演雇工、书童等角色,有的机智幽默,有的狡猾,如《何业保写状》中的何业保,以及《张老爷调情》中的张老爷等。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从民间生活小戏演变而来,如《抽门闩》和《掐菜薹》,也有移植和创作的作品,如《贺端阳》和《打补钉》。更有文人编写的经典,如《江汉图》和《阴审》等。著名演员如沈三、杜金庭等人,他们的表演为荆州花鼓戏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后命名为“天沔花鼓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沔阳州一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专署所辖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