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徜徉在江南古镇的字里行间

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徜徉在江南古镇的字里行间

2025-02-07 来源:乌哈旅游

徜徉在江南古镇的字里行间

□ 张永祎

在今年央视春晚上,无锡分会场挥毫泼墨,非常生动地描绘了波光荡漾的水韵江南,桨声灯影,美轮美奂,清名桥、南长街、鼋头渚等景点扑面而来,惠山古镇也如约而至,特别是惠山泥人喜气洋洋的笑容,更是让人如沐春风。

要突出江南之美,确实离不开展现古镇之美。古镇是江南水暖风清之地,星星点点,各有重点,仿佛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长三角的环太湖地区,这里目前大概有600多个古镇,其中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有80多个。周庄、同里、震泽、甪直、西塘、乌镇、南浔等,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古镇。

虽然已经去过许多江南古镇,有的还不止一次,来来回回,常来常往,却看不尽、看不完、看不够,那清丽婉约的水乡风貌、吴侬软语的民俗风情、历史深邃的文化底蕴,常常让我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水”是江南古镇的风花雪月

江南水乡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这里是水的世界,也是水的天地,更是水的图画,“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犬牙交错,密如蛛网,“水网纵横袂接,声声欸乃醉斜阳”“碧柳黄莺啼早春,古桥净水醉红尘”。水生万物,水的存在形成了水乡的生存状态;水生烟波,水的意蕴描绘了水乡的生动景象。

江南古镇皆依河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形成了精巧独特的建筑布局。有“一”字形,即以一条明显的主河道为主轴,呈一字长蛇形阵,通过河、街、房的平行并置,绵延构造出一个虚实相间的线形空间,较为典型的有乌镇。有“二”字形,即以两河四街构建的并行格局,形成比较稳定整饬的河岸空间,较为典型的有荡口。有“十”字形,即以两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为轴向四面伸展的古镇,它们的交叉处一般都是码头或老街,作为古镇的中心,较为典型的有南浔。有“井”字形,即以两横两竖的水道结构成篇,仿佛有一种内在的超稳定的结构,彰显出严谨务实的水乡秩序,比较典型的有周庄。有“网”字形,即以多条河道为轴发展、主次并不明显,在平面形态上呈现多触角式向外延伸的放射形式,比较典型的有西塘。纵观江南水乡的诸多格局,它们都是从“一”开始,最早是聚集在一条河的两岸,随着水乡人员的增加以及生产生活的发展,然后再逐步向外拓展,延伸到更多河流的沿岸。

因此,“人家尽枕河”,就是江南古镇一眼所见的景象。“家家踏渡入水”“户户临水而眠”,江南水乡房屋多临水而建,白墙黛瓦、素雅明净、错落有致,或临水开门开窗,或增设水埠阁楼,或使建筑内凹,纳水而入,形成了各种各样、别有韵味的建筑空间。在河的上岸,一般居住的都是大户人家。他们的房屋高大巍峨,金碧辉煌,有大门、轿厅、客厅、正房、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至小花园、戏台等,像周庄的沈万三故居和张厅等,都属这种类型。在河的下岸,一般都是小户人家。这些类似于北方四合院式的老房子,脊角高翘,兀自独立,整个屋顶都有向内微曲的斜坡,为的是不让雨水外流,全部流入自家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暗含“四方钱财归于一家”的期望,这也难怪我们看到天井里的下水眼都是铜钱形的,原来这里也是财源滚滚来的地方。两岸人家的房屋在木构的部分,都是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与春风、杨柳相谐,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从远处望去,那些高低起伏的山墙,展现了如音乐般的磅礴气势,深情绵渺,荡气回肠,它们珠联璧合、深情相拥,彼此交会交融交错交叉,一不留神,就夹出了一条条小巷弄来,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曲,有明有暗,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它们最终的指向一定都是那些流水的地方。

这些江南古镇都是历史河岸上商贸活动的重要节点,拥有繁荣的商业和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因此临河造街、顺水开道,也就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一般而言,江南古镇都会有两到三条这样的石板街,青石铺就,光滑如镜,紧贴河道,其街绵亘,很快就会成为商贩往来如云之地。因商贩而起古镇的兴旺之色,又因人烟繁盛而添各色行当。米行、酒坊、茶馆以及丝绸买卖等店铺,很快就接踵而至、蜂拥而来。“前店后宅、居商一体”的建筑形式,满足了“亦农亦商”或“明农暗商”的需求,通过自家设立的手工作坊和自家修建的埠头,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自我循环的体系和模式。

“史”是江南古镇的春夏秋冬

江南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根寻源都能在历史的最初处找到原始的文化基因。在旧石器时代,江南以三山文化最为著名,它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上的空白。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晚期的良渚文化以及马桥文化都是江南文化发展的史前阶段。在我们所走过的许多古镇,也能经常听到它们的跫然足音。在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街道(原来的良渚镇),我们就看到了举世闻名的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其历史大约距今5300年至4300年。我们听说,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这一带发掘、调查十余处遗址,揭开了良渚文化的历史面纱。所谓“良渚”就是“美丽的水中之洲”的意思。1959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正式根据前人和自己的考古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良渚文化”名称。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实际上就是一座水城,整体构建展现出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四重结构,不仅有城内整饬的河流体系,而且外围的水利工程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江南古镇携带着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基因,在漫长的时光孕育中,一步一步地从自发的古村落渐渐地发展起来,直到宋元以后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市镇纷纷涌现。这是因为此时的江南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这里成为粮食和农产品的重要产区,随着剩余农产品交换形成的交易市场逐渐繁荣,进而促进了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镇的形成。同时,桑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料,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市镇的兴起。特别是到了南宋时期,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商业,打破了传统城市中的坊市制度,因此具有水利之便的草市更适宜“前店后厂”模式,在宏观扶持政策的强烈推动下,这里商贾云集、街市繁荣,行政意义上的“市镇”进一步大放光彩。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松江棉作、湖州蚕桑、苏州米粮为代表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以及因手工业发展而形成的专业市镇,构建了江南发达的工商业网络。同时,明清政府对江南水利的疏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京杭大运河江南段河道四通八达,为市镇商品的流通和贸易贩运提供了保障,江南古镇应运而生、大行其道,也就是题目应有之义了。因此,江南古镇的历史记录着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的历程。这些江南古镇是历史发展的生动见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是江南古镇的星辰大海

江南古镇人因为整天都与水打交道,看到的是水,听到的也是水,想到的也是水,见天见地是水,见雨见雪也是水,天然的秉性就有水的基因,因而在古镇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水的烙印,形成了宁静如水的温婉心性和滴水穿石的行事风格。我们到过许多江南古镇,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当地人,感觉到他们情感细腻、纯净儒雅、灵动柔美,为人温情款款,风神清雅秀逸,但他们内心坚毅,娴静淡定,追求圆满极致,行事精到而不粗放,温情怡人而不板滞,心性娴静而不躁动,同时他们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和谐共生的品质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性格中的隐忍与坚韧也如水一般,侠骨铮铮,大义凛然,面对困难时,总能以一种低调而执着的态度去面对,无论是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还是传承手艺,都展现出像水一样可以顺流而行却又不失自己姿态的韧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育一方才。许多人才从江南古镇中脱颖而出,令人惊叹,令人仰慕,信手拈来,便是如雷贯耳。比如周庄的沈万三,乌镇的茅盾,硖石的徐志摩,甪直的叶圣陶,长泾的上官云珠等,人才辈出好像就是江南古镇的共同特点,也是江南古镇的突出看点和重要亮点。到了荡口古镇,我们真的没想到这里曾经居住过这么多的名人,他们都是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流大家。有东汉时期的著名孝子丁兰,有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钱伟长,有现代著名的漫画家华君武,有《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等。

在江南古镇,我们可以看到到处遍布家塾、义学、书院等,注重家风传承和子女教育蔚然成风。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和入仕机会,既然通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许多江南古镇世家望族子弟便走在前面,他们当仁不让,发奋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拼尽全力,希望科举中榜,考取功名。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从江南古镇走出了无数进士、举人,创造了许多父子、祖孙、叔侄鼎甲、兄弟连元的传奇。这里山温水软,气候宜人,既无北方的高寒,也少酷暑干旱,“地有四势,气从八方。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天然聚藏生气,生活其间赏心悦目,陶醉不已,不仅能祛除浮躁,还可以让人温文尔雅。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流连于此,隐居于此,植根于此,因而这里的文脉一直延续不断,波涌浪叠,推动着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

“事”是江南古镇的天南海北

故事是江南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座古镇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故事则是这些历史与文化最生动、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从口述传统到书面文学,再到艺术载体和网络媒体。“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江南古镇装载着一船又一船这样和那样的故事,几乎挤满了分分秒秒的每一个瞬间:人们来了走了是故事,房子毁了建了是故事,河流堵了通了是故事,桥梁建了修了是故事,船只进了出了也是故事,当这一切的一切都积淀在古镇的岁月中,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

我们每到一座古镇,非常喜欢与当地人聊天,特别是那些比较健谈的老大爷和老奶奶,他们都是历史的“活化石”、岁月的“见证人”,他们口中的历史都是生动的故事,都是书本中找不到的故事,都是活的故事、鲜的故事,也是让我们想明白事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是浙江海盐硖石镇人,但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他是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我们到了硖石镇以后,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当地人,他们解释说,徐家祖籍是汴梁(今河南开封)没错,但在宋朝南渡时随迁到了江南,当年这一大家族散布得比较广。海盐花巷里徐氏是其中一支,硖石的徐氏又是其中细分出来的下一个层级,他们的世祖叫松亭公。明正德年间,松亭公到硖石经商并定居,这才开始了硖石徐氏的繁衍。据硖石徐氏家谱记载,四世祖爱松公为徐氏子孙定下字辈:“相学登文世,开宗明义章;积善有余庆,受禄本天常”。徐志摩为硖石徐氏十三世“章”字辈,他原名叫徐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自徐志摩之后,其后人又承继三世有余。其长子徐积锴与孙辈徐善曾都按照硖石徐氏族谱的“积”字辈与“善”字辈而行。明正德年间以来,硖石徐氏已历五百余年,绵延十六世,人才辈出,为海宁望族。与海宁的不少名门,如蒋、吴、查、何、孙、李等世家均有姻亲关系。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们打消了心中的许多顾虑,让我们明白了以前不明白的道理,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也接受了以前并不了解的事实。

对于我们而言,江南古镇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世界。通过当地人讲述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民间传说等,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加深对古镇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许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顺理成章,进而也能够进一步增强自我文化体验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故事是江南古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跨越时空的古镇故事,确实在娱乐、旅游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挖掘和讲述古镇故事,不仅让故事中反映的事件、事情、事实,得以代代相传、陈陈相因,在潜移默化中也为古镇的旅游宣传和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空间,有些影响比较大的故事,还能够为古镇的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进而能够激发人们对古镇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从而推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所以当我们在古镇许多故事里穿行的时候,只要在这包藏故事的“线团”中找到一个端头,就可以演绎出动情过去和渊博过往,沉浮其中,确实滋味无穷。

“静”是江南古镇的诗情画意

江南古镇,以其宁静祥和的氛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游人的驻足。小桥流水,桥梁横跨,船只悠悠,粉墙黛瓦、石板小路,街道狭窄而曲折,两旁的建筑古朴典雅,绿树成荫,清澈的河水,风扶垂柳,轻拂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偶尔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串串欢快的鸣叫声。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斑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有一种柔和的静美,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这些典型的江南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

到了江南古镇,即便是在熙熙攘攘热闹之中,也能够超凡脱俗,获得内心世界的静谧与深沉,体现情感与思绪的沉淀与升华。正如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因为在宁静之中往往能更深刻地领悟美的真谛,能够将“静”之美融入生活,让近距离审美和远距离审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谓近距离审美,就是我们面对古镇里的所见所闻,那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谓远距离审美,就是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一切跳入到想象的境界,那是美的担当。与审美对象的零距离接触,可以用工笔的方式来描绘,但如果与审美对象拉开距离以后,就可以用一种写意方式来深入灵魂。前者受到对象的严密制约,但后者可以进入自由的境界,不仅可以通过想象力来弥补所有的不足和不完美,还可以在想象中探索更大的潜力。事实上古镇的所有符号都不是孤立的瞬间存在,而是从潜在的连续体中提炼出来的,想象力可以帮我们找到这种连续体的线索,能够建立一种心灵的共鸣与沟通,从而捕捉到那些更加微妙而深刻的情感与意象。由此可见,对于江南古镇的审美从近距离审美到远距离审美,这期间就是因为静的状态把我们从世俗的境界拉入到审美的境界。

“食”是江南古镇的似锦繁花

江南古镇,不仅以古朴的水乡风韵著称,其传统风味美食也多种多样:周庄的三味圆、万三蹄、阿婆菜,甪直的萝卜干,南浔的香大头菜、姑嫂饼、状元糕,黎里的油墩、套肠和泡椒爪,锦溪的南瓜糯米糕和袜底酥,木渎的“乾生元”枣泥麻饼,西塘的荷叶粉蒸肉和芡实糕,等等,繁花似锦,不胜枚举,这些都是舌尖上的水乡。所以这些美食能成为江南古镇舌尖上的诱惑,那也是因为它们各具特色。

江南古镇美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食材丰富多样。古镇居民不仅以水稻为食,为了追求谷物香糯可口的感觉,也善于把它们加工成糕点,如乌镇的姑饼、南浔的油饼、周庄的水方糕等。同时,因为江南古镇的水产资源丰厚,好食鱼虾也就蔚然成风。“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这些水产食材不仅新鲜,而且品质上乘,使得江南古镇的美食在口感和营养价值上都颇具优势。二是制作工艺精细。无论是糕点的制作,还是菜肴的烹饪,都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心调配。比如,定胜糕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糯米粉和粳米粉,加入豆沙等馅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和蒸制而成,口感软糯,甜而不腻。三是口味清淡雅致。江南古镇美食的口味以清淡雅致为主,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在烹饪过程中,江南人善于运用各种调料和烹饪技巧,使得菜肴在保持食材原味的基础上,更加鲜美可口。同时,江南古镇美食还注重色彩的搭配和造型的设计,使得菜肴在视觉上也更加诱人。四是富有创新意识。

江南古镇美食不仅是一道道美味的佳肴,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江南古镇美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江南古镇人的智慧和情感。这些特点使得江南古镇的美食在品尝和欣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到了江南古镇,如果没有去尝一下这些美食,过一把嘴瘾,让自己的肠胃感受下古镇美食的魅力,就也等于没有到过这些江南古镇。

“护”是江南古镇的坚实脚步

江南古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文化,它们不但传承着数千年的传统基因,古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风貌,也凝聚着社会经济、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社会心理,因此江南古镇汇聚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居、宗祠、书院、街巷、牌坊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地方语言、宗教信仰、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中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江南古镇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古镇历史文脉和社会价值传递,它们也集中代表了江南古镇的特色所在。

江南古镇的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古镇历史的见证,是当年的历史遗存,也是我们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当年历史的鲜活载体,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是江南古镇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仅有整体规划的前瞻性和统筹性,也有具体项目的细致性和务实性,许多江南古镇从很早时就着手开展,并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使得“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水乡风情越发迷人。根据他们介绍的实践经验,我们把它概括为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承性与市场性的关系。他们在保护与开发中,都将传统的文化特色、淳朴民风、优美环境、历史韵味、深层记忆等切实地保留下来,事无巨细,物无大小,把古镇文化的原真性作为第一要素,即便是因为有些古迹无法承担岁月的侵蚀,他们也坚持修旧如旧的方针进行补全完善。在市场开发方面,适应着旅游的发展需要,对古镇基础设施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对古镇也进行了部分的商业化改造,他们既对真古董进行严格保护,也没有让假古董泛滥成灾,所以许多古镇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水乡的魅力和文化的氛围,日益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

二是处理好共通性和个别性的关系。江南古镇确实有着共同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水乡风味,他们在江南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对此不仅没有刻意回避,还特别注重保护江南水乡文化的协调统一,但异中有同,本身也就说明同中有异。每座古镇都有不一样的烟火和不一样的风采,这正是古镇文化特色底蕴之所在。所以他们在共通性建设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展现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别性和多样性,突出了个别性才能增加辨识度,如果没有特色也会失去古镇真正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三是处理好现实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对于江南古镇而言,原住民永远都是灵魂,他们不仅是物质的使用者,也是精神的承担者,失去了原住民,一幅完美的江南古镇画卷就会缺少原汁原味的生机与活力。因此,许多古镇在切实保护古镇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非但没有抽空原住民,而且进一步做实了他们的服务,对许多设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让已经跨入网络时代的脚步没有再缩回到“农耕文明”的传统生活。同时,他们都普遍注重古镇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考虑古镇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长久发展与利用,紧紧以保护古镇文化遗迹为重点,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能够良性发展的坚实之路。

四是处理好科学性和数字性的关系。他们对古镇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历史、特点和现状,特别是对新发现的问题,他们一着不让、一丝不苟,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不让江南古镇优秀文化遗产的精髓受到一丝一毫的损失。近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开始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和展示,许多江南古镇在这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未来,数字化技术在江南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五是处理好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江南古镇以不同的方式保留着各自的文化传承,许多地方通过立法加强古镇的保护,比如《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条例》《上海市浦东新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通过严密法条的严格规范,彰显前所未有的保护力度,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实施,许多江南古镇越来越认识到要从整体上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他们积极探索整合江南古镇资源、项目、基础设施,深入挖掘各地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联合加强对古镇历史遗迹、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共同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构建“江南水乡会客厅”的独特意象,努力打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古镇发展合作平台。

在时光流转的诗篇中,江南古镇犹如一幅幅江南烟雨中的水墨长卷一样,氤氲薄雾,落水生烟,青砖黛瓦,春堤入画,从这一次次山水的深情凝望中,我们如坠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里。“一段情埋藏多少年”,我们一直都在寻寻觅觅,希望能够找到江南古镇的核心密码,在这其中我们确实邂逅过无数温暖、惊异和难忘的瞬间,但至今好像还是没有找全。既然没有找全,那就得继续找。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徜徉在江南古镇的字里行间,坚持让爱久情深成为矢志不渝!

(本文作者张永祎系著名作家、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江南时报社《江南文脉》栏目首席顾问)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