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立即付款,不占用现金,过期自动取消,核销后产生账单……最近,一些在线旅游服务平台推出“先囤后付”的酒店预售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由于无需提前付款即可预订酒店,“0元囤酒店”成为一些年轻人旅游住宿的消费新选择。不过,酒店预售套餐兑付难的问题也时有发生。(1月7日《工人日报》)
“0元囤酒店”等酒店预售套餐,一般具有价格低的优势,能够吸引不少消费者。而对于酒店、平台来说,推出“先囤后付”的酒店预售模式,能够吸引流量,还能提前锁定部分消费者,扩大市场销售额,也有利于“回血”,在淡季储蓄“冬眠”的资本。
“先囤后付”的酒店预售模式本应实现互惠互利,但一些商家却诚意不够。比如有的酒店预售套餐存在使用时遇到无法预约、不能升级房间、临时加价等问题;有的使用条款不明晰,或是很难退款或兑现;有的商家会附加一些“周五周六和法定节假日均不能使用”的条款,而且附加条款会标注在不醒目容易被消费者忽视的地方;还有商家后期还会出现负责人失联、公司人走楼空等现象,让消费者交的钱打了“水漂”;有的预付费形式还有非法集资之嫌,等等。
酒店预售套餐变成了预付消费陷阱,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酒店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公示酒店预售套餐相关规则、适用范围等。
酒店预售套餐乱象其实并非新问题,不仅是酒店预售套餐,旅游公司对于诸如机票、目的地门票等旅游产品,都会发售预付费式旅游产品。近年来,预付费消费侵权纠纷近年来愈演愈烈,预付费商家欺骗消费者、“跑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不能让酒店预售套餐成了一场侵权“预谋”,由“馅饼”变“陷阱”。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酒店和平台“先囤后付”产品的管理,督促酒店和平台规范经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倒逼酒店和平台完善预售套餐售卖规则和退款机制。消费者要增强防范意识与维权意识,别被免费低价、赠送物品等内容忽悠,对于各种预售产品,要尽量选择可靠的商家,也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防范“埋雷”,一旦权益受损,也要积极维权,通过法律渠道维权。消费者还要理性消费,按需购买酒店预售套餐,不能贪图便宜,囤了一些可能连自己都并不是很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的机票、门票等。
只有不断加强对预付费式旅游产品的监管力度,规范旅游预售业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填平各种消费陷阱,才能保护好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放心出游,也才能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