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懂贵阳(59)】从“四门”到“九门”,贵阳经历了什么?

【读懂贵阳(59)】从“四门”到“九门”,贵阳经历了什么?

2025-01-04 来源:乌哈旅游

《读懂贵阳》推出第五十九期:

从“四门”到“九门”

贵阳经历了什么?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明、清时期的贵阳,城墙坚固,城门雄伟,如同一座巨大的要塞。如今,仅文昌阁旁的老东门城垣尚存,仍能窥见一丝古城风貌,往昔盛景只能留存于想象之中。本期带你走进贵阳“九门”变迁。

早在宋朝时,贵阳便有了围起城墙的土城,虽然简陋,却也是城市的一道防线。

到了元朝,贵阳改名为顺元城,意为归顺元朝,城垣依旧是土筑,规模不大,只有四座城门。到元朝末年,顺元城毁坏严重,仅部分遗址留存。

如今的文昌阁与老东门城垣。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覃伟 摄

明朝洪武十五年,贵阳城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扩建。在顺元城的基础上,土城墙被坚固的石城墙所取代,城区向北扩展至喷水池一带,城门也从四个增加到五个,贵阳内城形成。此时的城墙规模和防御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城墙周长达到了九里,设有垛口和城楼,完全能满足护城和军民用水的需求。

而这五个城门也各有深意,如“朝天门”因通往京城而得名;“德化门”取德政教化之意;“武胜门”显示军备、武功强盛;“圣泉门”因可通往圣泉观郊游而得名;“柔远门”则体现了统治者怀柔远人的策略。

随着人口增长,贵阳城的空间发展成了问题。明朝万历年间,北门外居民日渐聚集,商贾辐辏,坊市形成,贵州巡抚郭子章请求效仿广州、扬州之例,修筑贵阳外城,但未获批准。直至明朝天启六年,政府终于决定在贵阳修建外城,增砌城墙长达六百余丈,新建了四座城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这些城门的命名各有来由,如威清门因通往威清卫而得名;六广门因通往修文六广河;洪边门因通往洪边十二马头;新东门则是相对于老东门的称呼。

城垣的延伸使贵阳城格局大变,城区规模扩大至旧城的两倍,城墙上垛口林立,还设有炮台,城内街道以石料铺就,内城与外城相连通。

自此,“九门”作为地标性建筑就形成了。初建时名为朝天门、德化门、武胜门、圣泉门、柔远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新东门。

到了清代,又对城墙进行了多次增高和修补,城垣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在这一过程中,贵阳的九个城门中,老城的五个城门都更改了名称,由“朝天门、德化门、武胜门、圣泉门、柔远门”改为“大南门、次南门、老东门、大西门、大北门”。

从土城到石城,从四个城门到九个城门,贵阳城的每一次扩建和改名,都是对城市防御、交通和文化需求的回应。这些变化,让贵阳城军事防御更稳固、文化内涵更丰富,成为历史悠久且文化灿烂之城,也见证了历史的演进。

文字:杨阿敏

AI数字人主播:马铮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

部分素材来源于“方志贵阳”微信公众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