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的“三个服务”
交通运输的“三个服务”,即交通运输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三个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三个服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个服务”理念集中、准确、全面地概括了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本质和主要工作目标,是今后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旋律。
(一)理论价值:界定了交通运输产业的本质属性
交通运输业既为生产服务,也为生活服务,是沟通生产和生活的服务行业。
(二)实践意义:“三个服务”指明了交通运输产业的工作任务与发展方向
1.提出了交通运输的总任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大力发展经济首先要搞好交通运输逐渐形成了共识,因此有“要想富,先修路”等说法。人们认识到,只有交通运输业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交通运输业面向国民经济的所有生产部门提供生产性服务,其服务贯穿于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方面,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地区间的分工交流,都是以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联系为前提的。交通运输业发挥着引导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沟通城乡、沟通海内海外、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交通运输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服务,成为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
献和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2.提出了交通运输业的工作重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相对原来意义上的“旧农村”而言,新农村是一个不断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农村概念,这些都需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公路、铁路和水路为新农村发展提供物流通道、交易市场、生产基地以及物流展示平台等众多服务。因此,建设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扩大农村路网覆盖范围,强化与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交通干线的衔接,构建符合新农村发展需求的交通运输网络格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前提。
3.提出了交通运输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安全便捷出行服务。交通运输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为交通运输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人民安全便捷出行服务,体现了交通运输以人为本、走和谐发展的道路,为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人民群众探亲、访友、打工、做生意、旅游等,都必须依靠快速便捷、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出行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安全便捷成为人民群众当前最迫切的要求,已经涉及到公路、铁路、民航和港航等各个运输服务环节,成为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的要求。二、做好“三个服务”,打造现代交通服务业
(一)调整结构,是做好“三个服务”的重要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更加重视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铁路密度、复线率、电气化率、
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等现代化运输方面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输需求。二是加大服务方面的投资。要解决目前交通运输中重建设、轻服务比较严重的现象,就要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服务投资,为社会和人民提供称心满意的服务。针对无法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老旧客车、火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要加大对高速安全客车、火车、客轮和飞机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投资。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同时注重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代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范围。
2.调整基础设施结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间公交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着眼于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效益,通过推动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调整现有的运力结构,实现钢材、能源等资源的减量化。
3.调整运输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为目标。要坚持结构调整的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交通产业升级。坚持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一是要强化交通主干线系统,提高通达深度,完善配套设施,解决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技术等级低和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二是要加快交通主枢纽的建设,强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港口、场站等交通运输平台,解决港口、机场和车站的专业化不足和基础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以及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的问题;三是提高专业化、技术先进、高效低耗的载运工具,减少普通车船的比重,强制报废不符合安全规范、技术落后的老旧运输工具,解决运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四是要调整运输组织结构,促进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规范化服务,形成由少数骨干企业
集团主导行业发展方向,众多中小企业起补充作用、分层竞争的市场格局。建设高效安全为特征的、多种运输方式为补充、各种运输方式互相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转变方式,是做好“三个服务”的有效途径
现有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增长方式还存在粗放经营、资源消耗多、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交通运输面临的环境压力较大。因此,转变交通运输经济的增长方式成为必然,即从外延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由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我们必须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基础设施结构,保护行道资源,提高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运力结构,推动运输装备技术升级,推进标准箱式运输,推进船型标准化;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材料的再生循环,鼓励使用符合技术标准的工业废料等;要完善并严格执行降耗和环保标准,做好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加强重点水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循环经济;加快环保节能技术进步。
2.由投资型向效益型转变。交通运输应当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在信息管理上,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机电设备管理上,实施设备规划、选型、新增、更新、改造、修理等管用养修的全过程管理,并推行“单机管理员”等制度;在能源管理上,推行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定额;在通信管理上,推行交换程控化、无线集群化和传输数字化;在计量管理上,坚持正规化和制度化等。在总体上减少投入,提高效率。
(三)注重创新,是做好“三个服务”的内在动力
1.理念创新。这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交通发展的核心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能否让社会公众满意、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判交通运输发展的标准,不断创新发展理念。
2.科技创新。这是推动交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未来我国交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还对交通安全、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对交通发展的支撑是基础性、全面性的,要深入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性技术,突破牵动性技术,普及应用型技术,走科技引领交通发展之路。
3.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交通发展的必要保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理顺各方关系,优化整合资源。按照疏养分开的原则和运转协调、管理高效、信息通畅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要理顺运输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运输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制,提高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耐久性。
(四)强化管理,是做好“三个服务”的坚实基础
随着交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调整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的重点任务之一。建立一个符合交通发展水平和国家体制改革要求的规范、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要强化服务观念,建设服务型交通,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要强化法制观念,要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抑制无序竞争;三是要强化安全观念,抓好安全,把安全理念牢牢植根于交通规划、生产建
设、管理服务各个环节。
大连应该强化管理,以夯实基础;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结构和运输结构,以做好保障;以由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和由投资型向效益型转变为有效途径,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为内在动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公路网、航道网和港口码头,形成具有世界前列水平的公路、水路运输能力,做好“三个服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