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乐曲的欣赏与分析,感受民族器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分析欣赏,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两种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复习鱼咬尾,体会民族调式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并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各类乐器及音色 二、民族器乐曲的“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对比、 探究。
教学准备:准备《春江花月夜》课件的相关材料,出检测题.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一、课前热身准备 1、节奏练习
2、模唱练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略)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熟悉常见乐器的音色 3、介绍乐曲 二、分段欣赏 4、江楼钟鼓
回答你听出了哪些乐器的音色 熟悉主题
5、 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深云际 三段对比欣赏,学习换头合尾结构特点 6、欣赏渔舟唱晚 主奏乐器
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境 7、欸乃归舟 随音乐划船
三、整体欣赏《春江花月夜》 观看视频 四、拓展环节 五声调式的学习 五、课堂检测
1、民族管弦乐队包括几组乐器?
2、《春江花月夜》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3、1 2 3 5 6,在中国古代分别叫什么? 六、课堂小结下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日渐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有明显变化。由于农村的各种条件限制,这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甚至有些村小的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这就让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比较难上,需要老师慢慢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
《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管弦乐合奏乐曲,从音乐的角度来 刻 画 一 幅 美 丽 动 人 的 月 夜 江 景 ,宛 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借 景 抒情 ,情景交融。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天月夜和江边水乡夜色的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明清时期古曲,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 色 的 变 奏 曲 , 每 个 乐
段 前 面都 有 一 个 小 标 题 。 分 别 为 : 江 楼 钟 鼓 、 月 上 东 山 、 风 回 曲 水 、花 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桡鸣远濑、欹乃归舟、尾声。
1、民族管弦乐队包括几组乐器?
2、《春江花月夜》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3、1 2 3 5 6,在中国古代分别叫什么?
课后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
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本节课涉及内容多,容量大。在作品欣赏学习前我设计了热身准备这一环节,为后面“换头合尾”这一乐曲创作手法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重点欣赏学习主题旋律,欣赏学习主题旋律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1、作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2、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3、主奏乐器有哪些?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作品,很自然的对民族管弦乐队有一了解。
我通过多种方法教唱熟悉主题旋律,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乐曲的创作手法,收效还是不错,极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总结出来是采用“鱼咬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
我在拓展环节设计中设问:为何该首乐曲具有这么浓厚的中国民族气息?让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基础上自然的渗透民族五声调式的学习。
最后视频的形式整体欣赏乐曲,直观形象的对民族管弦乐队及乐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这堂课,我总的感觉起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让自己发现了许多的不足,收益很大。
课标分析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能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民族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