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JournalofMudanjiangNormalUniversity
No.3,2009TotalNo.151
《牡丹亭》剧中“情缘”思想探究
张亚锋1,陈冬季2
(1.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2.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摘 要] 本文在晚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考察了促成汤显祖《牡丹亭》一剧“情缘”形成的思想文化渊源,
“情缘”的构置方式及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希望通过论述加深人们对《牡丹亭》的“情缘”思想在中国戏
曲小说创作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影响的理解,为人们解读该剧提供独特视角。[关键词] 牡丹亭;情缘;至情
[中图分类法]I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9)03-0008-03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汤显祖借助此剧传达了一种时代精神———人性觉醒的人文主义精神。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由此可见,汤显祖认为存在一种超越生死、与生俱来的“情”,即所谓“至情”《牡丹亭》,一剧可谓其“至情”的表达。该剧以独特的情缘置构方式阐释着作家的“至情”思想。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汤显祖的“情缘”思想更多受明代“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心学”的本意是企图通过民众心理的伦理化,把封建伦理观念灌输到人民的心中,因而“心学”格外强调人的身、心、知、意这些主体性精神。这种日益感性化的哲学引发了人们对自然情欲、需求、愿望的高度肯定,对束缚人性的伦理纲常桎梏进行强烈批判。而汤显祖少年时即师从王守仁的四传弟子、泰州学派大师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因而不能不受其人性观的影响。他对当时的人性观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进:把人从神圣的伦理规范和枯燥的理学观念中解放出来,使其置身于鲜活的世俗生活中,充分肯定也积极追求世俗的生活、独立的个体和自由的个性。这种人性论对封建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也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这种个性解放的主张激发了汤显祖“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的创作思想,创作了高扬“至情”的杰作《牡丹亭》。
一《、牡丹亭》剧中“情缘”思想文化渊源
纵览中国文学史和古人重情的文艺观可知,情的表达一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占相当比重。古书中有二妃(娥皇、女英)殉情的神话传说记载;有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故事。而汉代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更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爱情、婚姻自由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爱情主题的故事,无论先秦神话、民间传说还是文人独立创作的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小说、元代杂剧中均有表现。而我国重情的文艺思想对这种创作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古人注重文学审美创作的情感意向,如“诗缘情而绮
(陆机)“(刘勰靡”《文赋》,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文心)“(王雕龙・情采》,哀乐之真,发乎性情,此得之正理也。”)元人戴表元说“若虚《淖南诗话》:惟夫诗则一由性情以生,
二《、牡丹亭》剧中的“情缘”思想置构方式
《牡丹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其特殊的“情缘”的置构方式,以及剧中曲折有致的情节展开紧密相连。《牡丹亭》基本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又参以《列异传》所收汉睢阳王收拷谈生的故事。汤显祖为了表现杜丽娘对情的追求,整个戏曲结构采取了现实———虚幻———现实的模式,让杜丽娘经历生———死———生三个时间段,让其生存空间在阳间———阴间———阳间进行置变。这样充分展示了杜丽娘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追求,以及“至情”那种超越生死的力量。
剧作家把女主人公杜丽娘置于一个从小就接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家庭环境中。优裕的家庭环境,严格的封建家规并没有扼杀这位少女的青春之情。一次偶然的接触自然,引发了少女对自身的发现:
悲喜忧乐,忽焉触之。”元明之际的杨维桢亦说“:诗本性情,
(见其)以上所引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诗也。”《剡韶诗序》
虽大多是指诗人的感物吟志,或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或诗歌的构成要素而言,但对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性情说不可能
[1]没有影响。他曾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这
也与当时文人作家极力提高戏曲的地位有关,他们从戏曲文学的内质和功能两方面来论定戏曲乃“文章之一体”的地位,把戏曲文学与诗歌放在同等地位来看。
[收稿日期] 2008206226
[作者简介] 张亚锋(1982-),男,安徽宿州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研究;陈冬季(1951-),男,陕西乾县人,昌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西域文化研究。
—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合]朝飞暮卷,云霞翠
(第十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腻看这韶光贱!”
会现实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种安排我们可以视作汤显祖对杜丽娘这位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的深切同情,对情感具有一种冲破一切束缚,从而获得美好生活的企愿。
杜丽娘生生死死的情感追求告诉我们《牡丹亭》的主题和灵魂是个“情”字,汤显祖借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赋予“情”以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二出《惊梦》[皂罗袍])[2]
这撩人的春色催发了杜丽娘对青春虚度的悲切,以及对美好婚姻爱情的想往和追求。她忧戚地说道: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鄢,不得早成佳
(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第十二出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惊梦》[隔尾])
[3]
三《、牡丹亭》剧“情缘”思想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同以往的爱情故事相比《牡丹亭》,中的情缘思想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汤显祖借助这样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情境来展现其哲学理念。他没有把视野局限在爱情故事本身,而是通过爱情故事来诠释他的人性关怀的理念。在杜丽娘身上,人们更多地看到女性对情欲的追求和斗争,而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忠贞和坚守。《牡丹亭》中的灵魂相随和起死回生不仅仅象征着男女之情的胜利,更象征着作者期盼的人性的解放和胜利。汤显祖通过该剧对女性健康合理情欲需求的肯定,试图打破封建礼教套在人们,尤其是女性身上的沉重道德枷锁。他的这种努力可从其笔下女主人杜丽娘竭力反抗理学压抑,竭力追求情感满足看出。
《牡丹亭》所提倡的“情缘”思想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该剧男女主人公自由的恋爱观在“以理杀人”的封建高压时代无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汤显祖并没有停在女性情欲觉醒的高度,而是使之升华为生死不渝的真挚恋情。男女主人公虽历经劫难,但却勇敢地捍卫了他们的爱情果实。难能可贵的是,杜丽娘抛弃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追求建立在真正倾心和爱慕基础上的真挚爱情和自由结合,这使她摆脱了庸俗社会思维的束缚,突显了她情的真实和真切。如在《幽媾》一出中,她郑重地向柳梦梅表示“: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这种超越时代的婚姻观念难道不是对门第婚姻观念的强有力冲击吗?
正是由于该剧张扬了充满生命力的、积极的自由和个性意识,抒写了一种自由、热烈、奔放的情感追求,在当时就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相传当时娄江(今江苏太仓)女子俞二娘酷爱该剧,日夜诵读,断肠而死。扬州少女冯小青生前酷爱《牡丹亭》,并写下一首感人的诗。杭州商小玲演出“寻梦”一出时,同病相怜,竟一时激动,仆地而亡。所有这些,都缘于《牡丹亭》刻画的杜丽娘这一至情人物形象说出了当时被压抑的锁于深闺中少女的心声。
《牡丹亭》的“情缘”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著名的曲律大师沈璟就对该剧进行了改编创作,虽引起巨大争议,但却扩大了《牡丹亭》的社会影响。清代洪昇的不朽名剧《长生殿》借李、杨生生死死的恋情演绎了相似的“情缘”故事。孟称舜《娇红记》是一部出色的爱情悲剧“,劳殒”一出仿“闹殇”写得非常感人。不
但是,明代是“以理杀人”的时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提倡女子贞洁、守节等伦理观念。人尤其是女人的正常情感需求受到束缚。面对当时封建统治者用“理”构建起的对人们进行全面压制的社会现实,杜丽娘健康的青春需求如何得到实现呢?对此,作家借助虚幻的梦境来描写。杜丽娘在梅树下做了一梦,此梦成就了其生死恋情。杜丽娘在梦中遇到一个名叫柳梦梅的青年书生,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二人一见钟情。在梦中,杜丽娘跳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尽情享受了青春的美好。然而,虚幻梦境中的美好情缘在梦醒后带来的却是更深的惆怅。为了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杜丽娘再次来到花园,寻找自己梦中欢爱的所在。寻梦不得,杜丽娘忧郁而死。她的死使之摆脱了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束缚,开始大胆、自由、主动地寻找自己理想的情人和生活。死去使她的意志得到了实现,她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作家为什么将她的情感追求放置在一个超越现实人生的怪诞幻境中展现呢?其实,死所获得的自由与生所受的禁锢之间的对比,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作家让杜丽娘在梦中和死后的虚幻世界展开自由活动,实际是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自然本性的束缚。
在虚幻世界中得到情感满足的杜丽娘在返回到现实当中能否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和允许呢?在剧中,我们看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恋情和婚姻在回到现实生活中后遭到了杜太守的极力反对。杜太守没有因柳梦梅高中状元就欣然同意他与女儿的自由结合,作为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官吏,对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非法”,地娶了杜丽娘的柳梦梅进行了拷打。汤显祖赋予杜丽娘至情至
(卷三三)中热情地歌性的人格理想。他在《牡丹亭记题词》
颂到“: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了给这样一位追求恋爱自由、个性自由的至情女子一个完美结局,作家请出了封建社会的至尊皇帝,来了一个奉旨完婚的大团圆结局。这种奉旨完婚的安排,虽然使得剧作步入了“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的旧途,也反映了汤显祖对当时社
—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但剧作家们对《牡丹亭》的立意和曲词风格加以模仿,而且该剧已作为特定的文化意象进入了文学作品创作当中,如《桃花扇》第二出《传歌》和第二十五出《优选》都写了李香君唱《牡丹亭》。
在明末清初文人创作的一批才子佳人小说中,其“情缘”思想也得到了回应。素政堂主人在《定情人》序中说道,“试思情之为情,虽非心而仿佛似心,近乎性而又流动非性。触物而起,一往而深,系之不住,推之不移,柔如水,痴如蝇,热如火,冷如冰。当其有,不知何生;及其无,又不知何灭,夫岂易定者也?……不移不驰,则情在一人,而死生无二定矣。情定则如水之走下,阻之不隔。再欲其生一念,另系一思,何可得也!”由此可见其对汤显祖所标举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认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通过“宝黛”之间凄美的恋情故事诠释了其对青年男女真挚情感的理解和关怀。这种对“情”理解的相通性体现在作家对该剧的引用上,如《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详细描写了女主人公林黛玉听《牡丹亭・皂罗袍》唱段的感受。该剧还因其特殊的艺术魅力不断被各地方戏种改编演出,从而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注 释]
[1]按汤显祖认为,文学创作应本于人的自然情感,本于人的天性。
[4]
(上海:上海古姑游诗序》卷三十一,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
籍出版社,1982),页1502,1050。
(上)[2][3]见[明]汤显祖《牡丹亭》:,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268,270。
[4]见《定情人》序,(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页154,155。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李简编著.元明戏曲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6]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7]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陈永标.汤显祖的戏曲观与晚明心学思潮[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9]刘松来.牡丹亭“至情”主题的历史文化渊源[J].文艺研究,2007,(3).
[10]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南昌:江西人民
他首先断言“:志也者,情也。”进而宣称:“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兴于神。”引文见[明]汤显祖《:董解元西厢题辞》卷五十《耳伯麻,
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心安
Indreamsentiment Whyisreally
———By ZHANGYafeng,CHENGDongji (1.CollegeofHumanitiesandArtsofXinjiangNormalUniversity,Urumqi810053,China; 2.ChangjiCollege,changji831100,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inunderlatterMingdynastysocietyculturebackground,inspectedhasfacilitatedthethoughtcultureoriginwhichTangXianzu\"PeonyPavilion\"inaplay“thesentimentreason”formed,“sentimentreason”constructedandar2rangedtheway,andtheculturalconnotationandthetimesignificance,couldunscramblethisplaytakethetimeasthepeopletoprovideauniqueangleofview. Keywords:Peonypavilion;Sentimentreason;Sincerefeeling —1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