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梆声
去年暑假。我申请到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村做了两个月的支教,晚上就住在学校。 山里很静,风卷着细沙黄土弥漫在学校里。傍晚时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推开门。女孩凌乱松垮的马尾辫已粘结成绺,小脸蛋红扑扑的。“你找谁呀,小姑娘?”我停下手里的活儿问她。“老师,校长让我来给你做伴儿。”她边说边偷看我。 女孩叫山花子,回族,l3岁,六年级学生,家住学校头顶的山梁上。
晚饭时,我将来时买的零食拿出来凑合一下,女孩什么也不肯吃,说她“饱着哩”,在我再三相让下才小心翼翼地吃一点。
晚上睡觉前,山花子一遍遍拍打自己身上的土。“已经很干净了,上来睡吧。”“嗯。”她红着脸轻轻地挨着我睡下,我闻到一股汗臭味,但我装着什么也没闻到。
我教六年级的语文和英语,课间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疯玩、做游戏,听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我特别感动。这是一群淳朴得如同黄土高原一样的回族少年。
这样充实而快乐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就被一件事给搅乱了——我发现自己染上了虱子!头发上、内衣上,看到它们我就浑身发痒,厌恶得咬牙切齿。狂躁不安。 直到有一天上课,我在教室里突然发现山花子头上有几个虱子正在奋力攀爬,原来是她传染给我的!
那天下午我抚着山花子的肩膀,柔声对她说:“以后你晚上不用给老师做伴了。我胆子大着哩,一个人敢睡。你家里忙,早点回家帮父母干活吧。”我尽量讲得平淡,担心她会多想,这个单纯得如同白纸的心底不能落下自卑的污痕! 山花子狐疑地望了我一眼,低着头走了。
支走了山花子,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夜晚。空旷的校园里只有我一个人住。屋外静得没一点声响。远处传来阵阵急促愤怒的狗吠,好像在追逐不速之客。我拿三根木棒顶住门,枕边还放了把水果刀。我用被子蒙住头,浑身战栗个不停,眼泪也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早晨醒来才发现自己终于睡着了。眼里全是红血丝,脑袋又沉又闷,恍恍惚惚的。学生们惊奇地看着我,尤其是山花子的眼神,满是疑问。
我采取了灭虱行动,坚持两天洗一次头,每天晒被褥、衣服,幸好效果不错,那恶心的东西明显减少。
可是夜里我依然害怕得不得了,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学生们听课的情绪好像也没有以前高涨了。我有些惭愧,山花子看在眼里。
又是一个深夜。我正经受惊恐的折磨,突然从远处传来打更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清脆的敲梆声随之响起。我惊讶,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报时方式?以前怎么没听过? 这打更声每两小时一次,很准时,声音悠远,模糊而沉稳。像一只警惕的夜莺。又像一曲朦胧的催眠曲,我听着悦耳的梆声舒心地入睡了,睡得又沉又香。
接下来的日子,我又热情地投入到教学的工作中。孩子们又活跃起来,尤其是山花子。 转眼,我的假期已满,心里真有些舍不得这些孩子。那天,-孩子们来送行,山花子提着我的行李诡秘地问:“老师。我爹打更还算准时吧?”“‘怎么回事?”我问。“我知道你这个城里人肯定不敢独自在这里睡觉,我就求我爹每晚后半夜去学校打更。听到那梆声你就可以好好睡觉了。”
我恍然大悟,满满的激动涌上喉咙。我紧紧抱住了山花子……(摘自《小品文选刊》2008,10)
1,选文中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2,选文中有多处为山花子求爹去学校打更这一情节埋下的伏笔,请找出两处。 3,选文多处运用伏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