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在逆境面前有很多文人有不同的内心感慨。韩愈在《马说》中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慨叹自己不遇明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与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一脉相承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虽身处漏雨的茅屋,却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希望天下贫寒之士都免受风雨之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杜甫在《石壕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卖炭翁饱经风霜、艰苦劳作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小题。
(13 分)
保尔拄着木锹,已经非常疲bèi。她和他并排走着,说:“你好,保夫鲁沙!坦白地说,我没想到你现在是这个样子,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找到一个比挖土强很多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早就.
升职了呢。你的生活怎么这样难堪哪……”
保尔站住了,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她。“我也没想到你会变得.这么……酸臭。”保尔想了想,才找到了这个相对合适的词语。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慢慢说道:“你还是这么粗lǔ !”保尔把木锹往肩上一扛,迈开大步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才说:“说句不客气的话,我比起您来,要好得多。但是您的生活,却比我原来想象的还要糟。说实在的,我跟你已经没什么可谈的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 分)
疲bèi( ) 粗lǔ( ) 差( )事 打量( ) ..(2)“难堪”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2 分)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迈开大步”的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 祖国繁荣 B. 传统文化 C. 扫清障碍 D. 乘风破浪 (4)以上文段节选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段中的“她”是指 ____________(人名)。保尔说“但是您的生活,却比我原来想象的还要糟”是因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3. 综合性学习。(12 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谐”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请你参与关于“和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和”之义】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尝试用几个词语概括“和”
的含义。(3 分)
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2) 【选“和”之标语】时至今日,在我们身边还会看到许多极富感
召力的宣传标语。下列标语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可从内容和句式两方面说明)。(4 分) 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②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③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3) 【践“和”之行】班里准备开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下
面是李华同学准备的发言稿的片段,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一下。(5 分)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除了传授知识,老师还肩负着在思想道德、行为上成为学生榜样的责任。老师只有
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做人做事追求进步,才能嬴得学生的认可,师生才会互敬互爱,从而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①片段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其正确写法为“_____________”。(2 分)
②片段中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 分)
二、阅读(55 分)
(一)[2023 · 安徽芜湖期末] 请阅读下面的《礼记·学记》二则,完成练习。(17 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①典:常。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教然后知困 .(2)教学相长也 ..(3)人不学,不知道 ..
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玉不琢,不成器。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B. 【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是故/ 学然后/ 知不足,教
然后/ 知困。
C. 【乙】文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角度阐述了“念终始,典于学”
的观点。
D. 【甲】【乙】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
7. 【甲】文中先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了
_______________;再从教与学的关系中得出“___________”的结论,最后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4 分)
(二)[2023 · 安徽宣城一模]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6 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魏文侯之时,子质①仕②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③,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改动)
【注释】①子质:人名。②仕:做官。③蒺藜:一种带刺的草本植物。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从今已后 .
或:____________________ 策:____________________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所树堂上之士半 树: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10. 【甲】【乙】两文都谈论人才问题,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各表达了什么观点?(6 分)
(三)[2023 · 江西南昌一模]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22 分)
书和远方 彭 程
①吴桥是著名的杂技之乡,与我的故乡景县隔着一条京杭大运河。它的县城有个诗意的名字叫“桑园”,离我住的县城只有几千米,但在当时感觉已经很远了。第一次来这里,还是在几年前,几个小伙伴刚刚结伴学会骑自行车,有人提议去桑园看火车,便一同骑自行车前往。津浦铁路从这里穿过,让我们十分羡慕。当一列开往南方的绿皮客车从身旁驶过时,每个人都兴奋不已。我知道,脚下这条被阳光照耀得闪闪发亮的铁轨,通往这些陌生的地方: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它们遥远而神秘,让我内心充满了向往。
② “诗和远方”,如今已经是一个十分寻常的譬喻。相对于日常枯燥琐碎的生活而言,远方以其陌生感,天然具有一种魅惑,因此还
有一个类似的表达,“生活在别处”。距离感是它得以产生的关键。而对于我来说,除了真实的旅行,这种走向远方之感,还来自书中所呈现的生活。
③每一本书都是一扇开向世界的窗户,让我望见了一片天地。它既有地理意义上的真正的山河大地,也展开在情感和思想的维度之上,呈现为种种精神的风景。每一本喜欢的书,都会带来某些远方的消息,都参与了对阅读者精神人格的塑造,成为其成长之路上的一处处路标。
④但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这样的事情若发生在旅途中,在日常生活的固定处所之外,无疑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感受。地理上的远方叠加了精神的远方,就有了双重的意味,更为浓郁的诗意,自然更难以忘记。
⑤第一次远行,是1986 年的初夏,我去贵州和云南出差。离开贵阳之前,在住处旁边的一家新华书店,我买到了英国作家乔治·吉辛的《四季随笔》,翻译者是李霁野。在昆明跳荡流淌的阳光下,我仔细地读完了这本书,从文字间感受作者漫步于阳光照耀的夏日英格兰河谷中的惬意,那是他多年前住在伦敦阴郁逼仄的阁楼上、为赚取每天果腹的面包而拼命写作时根本不敢想象的享受。那种孤独中的恬适,那种从书籍和自然中获得的慰藉,让我感到了某种心性的亲近。读一本书,常常伴随着对自我的发现。
⑥然后是一年多后,在上海城隍庙的一家书店,我买到了一本《六人》,是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中的一本。我当时仍然处于为意义而迷茫的生命阶段,这本德国人写的小书正合我的胃口。作者通过描述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和生活道路,用一种浓郁的抒情笔调,探讨了生
命的意义,很有几分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的意味。大上海喧嚣纷乱,五光十色的街景,扰攘匆忙的人流,正契合了当时的情感状态,为阅读和思考提供了合适的背景氛围。
⑦我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买上一本书,并在书的扉页上记下购书的时间和地点,这曾经是我多年的习惯,就和今天人们去某处旅游,喜欢拍照片发到公众平台上一样。但这些文字痕迹的意义,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借助它们,我某些记忆中的片段得以复活。
⑧像这本《成都竹枝词》,购于成都热闹繁华的春熙路。书中收录的句子跨度长达几百年,活泼清新,描绘了这座古老都市的年节岁时、风土民俗和百工技艺,文字间流溢出的风趣谐谑、优游乐生的气息,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这本小开本的《蒙田随笔》,是在西安一个叫作小寨的地方买到的,收录的文章并不多,但作者对人类情感行为的冷峻观察,文字间透露出的强大的理性力量,足以让我读得入迷,因此多年之后作者的全集翻译出版时,我第一时间就买到了手。这本曹聚仁的《万里行记》购于福州西湖公园边,一代国学大师渊博丰厚的学养,让他得以用文化和历史的双重目光,观照每一个履迹所至之处,从而有了深刻独到的发现和感悟,远非众多浮光掠影的游记散文所能企及的。
⑨岁月逝水,往事如烟。
⑩我这次回家乡,是为了料理父亲的后事。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搬来了北京,住在我家附近。父亲可能并不知道,是他当年的一番话,让我在心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朦胧的远方。
⑪记得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对我提到了作家浩然。我已经记不清楚起因是什么,好像是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表扬,并作为范文油印出来在同年级的几个班里散发,父亲很高兴,鼓励我好好写作,说写好了能当作家,并举出浩然的例子。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党政干部,对文学了解的并不多。他能提到这位作家,是因为浩然在当时可谓是最出名的了。那个年代的父母们,很少会为孩子们筹划未来,所以父亲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⑫父亲未必会想到,他的话对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开始留意浩然的作品,但对当时流行的他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不太能读懂,倒是从一个同学那里看到了他的《幼苗集》,一本儿童故事集,非常喜欢,就希望自己也能有一本。县城的书店买不到,我便央求父亲,于是,他托单位出差的人在山东德州的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把那本书读得熟透。
⑬如今看来,这本书和作家的其他一些作品一样,都难以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印迹,限制了它拥有更好的成色,但在当年,它毕竟闪耀出一种动人的文学之美,仿佛一面蒙上尘土的玻璃,仍然能够依稀映出天空的蔚蓝。这种迷恋,在我的心中播撒下一粒梦想的种子。二十多年后,在北京东边的一座县城,我见到了这位自己从小崇拜的作家,这里正是他长期深入生活的地方。我由衷地表达了对他的感谢。
⑭如今,我的书柜里还有一本《幼苗集》,当然已经不是当年那本了,是后来我从北京琉璃厂的古旧书市上买到的,作为一个纪念,
一种对过往岁月的祭奠。看到它时,我总会想到父亲。父亲已经长眠在北京昌平的一处墓园里。墓园背靠逶迤的燕山山脉,宽阔的草坪连绵起伏,蔚蓝的天空下,树木苍翠,百花绽放,气氛宁静肃穆。
⑮对我来说,离家五十千米外的这一个地方,是我的思念的边界,是远方的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开头写和小伙伴们第一次去桑园的兴奋和激动,这一经历
开启了作者对遥远而
神秘的远方的向往,为下文写“书和远方”的故事做了铺垫。 B. 文章围绕“书和远方”行文,选材丰富多样,富有代表性,在材
料安排上也体现了详略得当的特点。
C. 结尾处“思念的边界”指的是桑园,“远方的远方”是地理上再也
无法触及的地方,表达了“我”对父亲浓郁的情思。 D. 本文熔记事、忆人、抒情、议论于一炉,笔法灵活。 12. 文章围绕“书和远方”叙事,抒发感受。请通读全文,补全下面的
表格。(10 分)
书目 《四季随笔》 购书地点 贵阳新华书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合了当时的情感状态,为《六人》 (2)____________ 阅读和思考提供了背景氛围 精神的远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都竹枝词》 成都春熙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田随笔》 西安小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化和历史的双重目光观(5)____________ 福州西湖公园边 照每一个履迹所至之处,有____________ 了深刻独到的发现和感悟 《幼苗集》 (书柜里的) 北京琉璃厂的古作为一个纪念,一种对过往旧书市 岁月的祭奠,怀念父亲 13. 有人说文章第⑪⑫段与写“书和远方”的关系不大,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请阐明理由。(5 分)
14. 请赏析文章第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 分)
三、写作(55 分)
15. [2023 · 陕西宝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 分)
岁月是一条不老的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记忆。打开
尘封的往事,总会有一些人和事永远留在心中,让你刻骨铭心,让你难以忘怀。
请以《留在心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2. (1)惫 鲁 chāi liang (2)生活困窘、窘迫
【点拨】难堪:一指难以忍受,二指难为情。在文段中指生活困窘、窘迫。
(3)C 【点拨】“迈开大步”是动宾短语。A 项是主谓短语;B 项是偏正短语;C 项是动宾短语;D项是并列短语。故选C。 (4)冬妮娅 思想庸俗,贪图安逸的生活,沦为时代的落伍者和寄生虫;精神不高尚,有等级观念;与保尔所处的阶层不同,没有和保尔一样参加革命
3. (1)示例:家和万事兴、和睦、中和。
(2)示例:我喜欢第②句。理由:从内容上看,前后两个分句分别强调了“容”“和”的重要性,说明了“容”对人的“心境”以及“和”对“万事”的作用,非常贴切地阐述了“和”思想的意义;句式上运用对偶手法,对称整齐,具有很强的韵律美。 (3)①嬴得 赢得
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前提)。 二、阅读 (一) 4. (1)困惑
(3)知晓道理
(2)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4)因此,所以
5. (1)《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点拨】句中重点词有: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2)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 【点拨】句中重点词有:琢,雕琢;器,器具。
6. B 【点拨】【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句意是: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故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故选B。 7. 嘉肴 至道 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
【乙参考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以兴办教育为先。《兑命》中说:“自始至终,常常都惦记着致力于学习。”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 8. (1)有时 (2)用马鞭驱赶 (3)同“以” (4)培养
9. (1)(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点拨】句中重点词有:祗,同“衹(只)”,只、仅;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
(2)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结的果实。
【点拨】句中重点词有:树,栽种;阴,乘凉;食,吃。 10. 【甲】文运用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的手法,揭露了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乙】文运用类比手法,希望统治者审慎地选贤用才,使人各尽其才。
【点拨】【甲】文中把伯乐比作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作未被发现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乙】文主要通过将春天种植桃李,夏天就有可以乘凉的地方,秋天就可以得到桃李的果实与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作类比,希望统治者审慎地选贤用才,使人各尽其才。
【乙参考译文】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子质做官犯了罪,他离开魏国北上谋生,谒见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施恩惠于人了。”简子说:“为什么呢?”子质说:“魏国殿堂上的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朝廷里的大夫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如今殿堂上的士在君主面前说我的坏话,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吓我,边境守卫的人拿着武器拦击我,所以我再也不施恩惠于人了。”赵简子说:“噫!您的话错了。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桃李树结的果实。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啊。由
此看来,在于栽种什么树。现在您所培养提拔的人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三) 11. C 【点拨】C 项有误,“思念的边界”在文中是指父亲去世长
眠的地方——北京昌平的一处墓园,而不是“桑园”。故选C。 12. (1)感受作者漫步的惬意,感到了某种心性的亲近
(2)上海城隍庙的一家书店
(3)描绘了成都的风土人情,正是它的精神底色
(4)作者的文字间透露出的强大的理性力量,让“我”读得入迷 (5)《万里行记》
【点拨】(1)处由第⑤段中的“我仔细地读完了这本书,从文字间……让我感到了某种心性的亲近”可概括出:感受作者漫步的惬意,感到了某种心性的亲近;
(2)处由第⑥段中的“然后是一年多后,在上海城隍庙的一家书店,我买到了一本《六人》”可知,购书地点为上海城隍庙的一家书店;
(3)处由第⑧段中的“描绘了这座古老都市的年节岁时、风土民俗和百工技艺,文字间流溢出的风趣谐谑、优游乐生的气息,正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可概括出:描绘了成都的风土人情,正是它的精神底色;
(4)处由第⑧段中的“但作者对人类情感行为的冷峻观察,文字间透露出的强大的理性力量,足以让我读得入迷”可概括出:作者的文字间透露出的强大的理性力量,让“我”
读得入迷;
(5)处由第⑧段中的“这本曹聚仁的《万里行记》购于福州西湖公园边”可知,书目名称为《万里行记》。
13. 不同意。文章第⑪⑫段使用了插叙的手法,与写“书和远方”
有很大的关系。这两个自然段详细交代了“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父亲给“我”购买的《幼苗集》,在“我”的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使“我”开启了文学创作之旅。同时,为下文写“我”在北京琉璃厂的古旧书市上购买《幼苗集》为纪念做铺垫,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点拨】首先表明态度,不同意,然后结合相关内容阐明理由即可。结合第⑪段中的“记得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对我提到了作家浩然”分析可知,这里使用了插叙的手法,与写“书和远方”有很大的关系;结合第⑫段中的“父亲未必会想到,他的话对我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分析可知,这是在交代作者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结合第⑭段中的“如今,我的书柜里还有一本《幼苗集》,当然已经不是当年那本了,是后来我从北京琉璃厂的古旧书市上买到的,作为一个纪念,一种对过往岁月的祭奠”分析可知,第⑫段为下文写购买《幼苗集》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4.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幼苗集》比作一面蒙上
尘土的玻璃,但“仍然能够依稀映出天空的蔚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幼苗集》在当时的环境下给“我”带来的美好的阅
读体验和精神享受,表达了作者对书本、对往事的美好追忆。
三、写作
15. 思路点拨:“留在心中”的应该是对我们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的,留在记忆深处的人、物、事、景。“在心中”一词告诉我们,这些人、物、事、景是留在心灵深处的,是久久不能遗忘的,是值得珍藏的。我们可以写亲情、校园生活、个人成长等,但无论选择什么内容,写作时,都要将事件叙述完整,细节描写一定要到位,并且写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与启迪。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 例文: 留在心中
漫步桂花树下,一股香气沁人心脾。那留在心底里的芬芳,又再次浮现……
那年秋天,我们回老家探望生病的奶奶。回到老家正好赶上南方的秋老虎发威的时候,我受不了屋内的闷热,只好去屋外的树荫下乘凉。
走到阴凉处,闷热瞬间减少了几分。一股幽远的香气扑鼻而来,我的目光寻找着香气的来源,只看见一株绿色植物。定睛一看,原来是桂花树。那些桂花在树叶中探出脑袋,丝毫不惧怕炎热,依旧“香远益清”,也不骄傲自满。
这时我看见一个小女孩,她正在采摘桂花。我热得汗流浃背,而她却神清气爽、自得其乐。这让我对她有了一丝好奇。于是我走上前去和她聊天,她很健谈,热情地回应我。她告诉我,她从小生活在乡村,父母都在城市里打工,极少回家。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子过
得很简单,平时没什么好吃的,但有好吃的桂花饼。“再过两天就是奶奶的生日了,我刚刚采摘的桂花就是准备给奶奶过生日时做桂花饼的。”说这些话时,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很美……
她的梦想是考上城市里的大学,带从未离开过乡村的奶奶到城市里生活。她对城市十分向往,听我讲了许多有关城市的事情。她有些兴奋,眼里闪动着光芒。她也给我讲了许多农村的生活,都是些她帮奶奶干农活的事,如和奶奶一起做桂花饼,夏天在河里捉螃蟹……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普通至极的事情,她却讲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讲着讲着,她那白皙的脸上透出红晕:“看,我没有晒黑就是因为我擦了‘营养面膜’,是我在研究食物的时候发明的呢!”说着她还朝我做了个鬼脸。我惊异于她的快乐和自信,不禁也做了个鬼脸回应她。
我们聊得很投机。回家之前,她还送给我一个用桂花做的书签,她说这是保留桂花原始香气最好的方法,最后她才恋恋不舍地走了。
小桂,她的名字在这书签的右下角,和她陶醉、自豪的神情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她的质朴、自信、乐观、坚强,似乎和那一树桂花重叠,与那幽远的香气,一起留在了我的心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