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12340)
第六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
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
(一)想象引发情绪
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
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
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
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
2.简单的相似联想
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
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
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
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一)什么是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想象。
(二)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1.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无意想象往往是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随刺激的出现而发生的,没有预定目的。
2.主题不稳定
外部刺激不仅能引发儿童的无意想象,还能影响其无意想象的过程。换言之,儿童的想象过程和方向时常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其想象主题缺乏稳定性经常改变。
3.内容不系统
正因为儿童无意想象的发生和过程都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也没有预定目的,因此,儿童的无意想象内容通常比较零散、不系统,想象内容或形象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
4.在想象中获得满足
儿童在想象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感,他们不追求通过想象达成特定的目的,却很享受想象的过程。
5.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儿童的想象除了受外界刺激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自身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萌芽
儿童的有意想象是需要进行培养的。成人可以通过组织主题鲜明的想象活动,准备相
关的话动材料,引导幼儿明确活动目的和主题,以此来促进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成人及时的语育引导也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发展
(一)什么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指的是根据图形、图解或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但比创造想象的程度低一些,是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基础。
(二)学前儿童再造想象的特点
1.依赖于语言描述
儿童的想象通常需要以成人的语言描述为基础。
2.随情境变化
3.实际行动是必要条件
(三)再造想象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再造想象是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
究者对实验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将儿童想象的内容分为四种:
(1)经验性想象,指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为依据展开的想象活动。
(2)情境性想象,指由情境或画面引起的想象活动。
(3)愿望性想象,指表露出个人愿望的想象活动。
(4)拟人化想象,指将客观事物想象为人的想象,用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等进行表述。
在这四类想象中,经验性想象,也就是第一种想象的创造性水平较低,也是整个学前阶段最占优势的想象活动。而其他三类想象活动基本都是到了中班以后才出现的。
另外,再造性想象也是儿童生活中极其需要并且必不可少的。
(四)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儿童通过展开再造想象,积累了大量的表象,这些表象将作为创造想象的“原材料”。换言之,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
(一)什么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自身的想法,独立在头脑中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主要具有独立性和新颖性两个特点。
独立性指的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受外界影响和暗示很少,不是模仿,也不是在他人指导下进行的;
新颖性指的是创造想象是对原有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摆脱了知觉的束缚,改变了头脑中原有的知觉形象。
(二)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及特点
1.表露式创造
2.原型的简单改造
3.情节和数量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水平
(1)儿童不会利用给定的图片展开想象,只是在图片上任意画些无关的事事物,根本不能完成任务。
(2)儿童虽然能对给定图片进行加工,但只能做简单的处理,,画出的形象只有轮廓,比较粗糙,欠缺细节。
(3)儿童能对给定图片进行加工,并且能画出细节。
(4)儿童不仅能对图片进行较细致的处理,还能画出想象的形象。
(5)儿童不仅能完成一个想象的形象,还能画出与这个形象有联系的其他形象。
(6)儿童能从新颖的角度利用给定的图片。
(四)学前儿童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
1.提出“无稽”的问题
提问是儿童的天性,他能够提出不符合常理的同问题时,说明他的创造想象正处于发展之中。
2.自编故事
随着创造想象的发展,儿童逐渐开始能够将其之前听过的故事、生活的经验以及其他各种事物进行加工和改造,重新整合为新的故事。另外,儿童在看图说话时也能表达出很多图画上没有呈现的情节。
3.创造性游戏
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扮演、建筑游戏等,是最能表现儿童创造想象的活动。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能重现生活中的场景和情节,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活动的内容更丰富,范围也更广。
4.创造性绘画
绘画是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之前提到的研究儿童创造想象发展水平的实验,便是以绘画作为研究媒介的。在绘画时,年龄稍大的儿童甚至能不按老师的示范进行创作。
三、教儿童学会运用记忆策略
(一)学前儿童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首先,儿童在想象中总是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部分;
第二,儿童在想象中经常会混淆事实。
(二)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儿童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混淆事实都与其认知水平有紧密的关系。儿童的夸张与艺术的夸张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认知水平的不足。儿童思维的概括性较差,思维相对性较弱,有较强的片面性,往往会走向极端。
另外,儿童感知分化不足并且容易混淆想象与记忆,是引起儿童混淆想象和真实世界的原因之一。
2.情绪影响
情绪对儿童想象的影响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能唤起儿童情绪的事物想象往往会被儿童夸大。
儿童混淆真实世界与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这往往是由于某些事物唤起了其非常强烈的渴望情绪。
3.表现能力的局限
表现能力的局限也是造成儿童想象夸张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想象需要通过某些手段表现出来,而表现能力的限制会使儿童不能完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情绪趋于稳定想象的夸张性和混滑性也会逐渐降低。
第五节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2-3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想象活动完全没有目的
2-3岁是儿童想象的最初阶段,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而无意想象的主要特点就是无目的性。
(二)想象过程缓慢
想象活动依赖于儿童的记忆、表象以及经验等。然而,由于儿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
头脑中搜寻表象,这就导致其将表象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速度较慢,进而导致其想象过程缓慢。在表象数量极少的时候,想象甚至都不能发生。
(三)想象与记忆无明显界限
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想象和记忆非常相似,没有明显的区别。儿童此阶段的想象基本只是在新的形象中辨认出已有物体的表象。或者说,这个阶段的想象只不过是新情境下的事物特征与原有表象的特征间相似性的联系。
(四)想象内容贫乏
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内容比较单一,这主要是由于其经验较少、认知发展水平较低。
(五)想象依赖于感知
首先,此阶段儿童的想象需要依靠感知形象,尤其是视觉形象。
另外,动作也有利于儿童想象的展开。
(六)想象依靠语言引导
首先,成人的语言引导能够激活相关的表象;
另外,成人的语言引导可以使儿童产生问题;
此外,成人的语言引导还能够丰富儿童想象的内容。
二、3-4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想象活动没有目的和稳定的主题
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活动不是以特定目的或主题为依据展开的。他们往往先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发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偶尔也可以在活动之前说出目的或主题。但是,由于其想象的不稳定性,主题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
(二)想象内容单一、不系统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内容零散、贫乏、数量少而单一,内容之间也没有实质的联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想象依然是由感知到的形象与已有表象的联系构成的,虽然速度较上一阶段快了一 些,但主要还是受到感知形象的影响。
三、4-5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
无意想象在这个阶段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儿童的想象过程会随着形象、外界刺激和自身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二)想象出现有意成分
有意想象的出现主要表现在,此阶段的儿童出现了有一定目的和范围的自由联想。
(三)想象目的和计划简单
此阶段儿童想象的目的和计划都非常简单,他们通常是边想边说、边做也正因为这样,儿童所完成的想象活动动往往比其原先描述的丰富。
(四)内容趋于丰富,缺乏体系
此阶段儿童想象的内容比上一阶段更丰富了,但是却依然零、散缺乏乏体系和联系。
四、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想象表现明显
有意想象已有比较好的发展畏和表现,他们在想象活动展开前就能确定目的和主题,在整个想象过程中也能够按照计划进行。
(二)内容丰富且有情节
此阶段儿童想象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广,涉及很多方面。并且,这些想象不是彼此互不关联的,而是有情节的。
(三)创造想象表现明显
5-6岁儿童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较之前增加了,但还是离不开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或形
象。
(四)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想象的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 ,意识到故事或想象的夸张性就是很好的例子。
五、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
(一)尊重儿童的想象
学前儿童最初的想象没有有目的,主题也不稳定,易于变化,让人感觉天马行空,模不着头脑之后,但是儿童却乐在其中。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儿童会问出很多荒诞的问题,让人无言以对。
(二)成人的引导
学前儿童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成人的引导,成人的引导可以激发儿童已有的表象,并引发儿童想象的需要。
(三)增加儿童经验积累
(四)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
课后复习题
1.学前儿童想象具有怎样的作用?
2.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3.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各有何发展特点?
4.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各有何特点?
5.学前儿童想象夸张的表现有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想象有哪些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儿童展开想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