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涵及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涵及意义

来源:乌哈旅游
第23卷第4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O1.23.N0.4 2010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Aug.20l0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涵及意义 杨东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 16052) l摘要l随着中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学者们和广大外语教师 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语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初步探讨并总结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 涵和意义。 【关键词l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l 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4-01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4.069 l本刊网址I http:Nwww.hbxb.net 一、语言、文化、交际、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理论 communication);(2)编码(encoding);(3)信息(massage);(4) (一)什么是语言? 渠道(channe1)(5)信息接收者/反应者(receiver/recipient/re— 自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把语言 sponder);(6)译码(decoding);(7)反应(response);(8)反馈(fe- 定义为“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edback)。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 关于交际能力,不同学者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65年 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在《句法理论的若干问 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 题》一书中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前者指说话人和听话人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 具有的关于自己语言的知识,后者指在具体环境中对语言的实 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 际使用。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在1971年发表的 和民族性。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只有 《论交际能力》一书中阐述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 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 ence)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 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 (2)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3)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 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式;(4)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1990年出版的《美 (二)什么是文化? 国外语教学协会关于外语能力的暂行规定》已经列入交际能力 关于文化,各国学者都阐明了各自的观点。英国人类学家 的能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 泰勒(E.B.Z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 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 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就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 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 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Benedict) l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跨 在《文化的模式》中作了如下表述:“真正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 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 是他们的文化、其共有的思想和准则。”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 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 (E.Sapir)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 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P_L.Garvin在著作中提到:“概括 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 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 1996)。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 总和。”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 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 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涵 (三)什么是交际?什么是交际能力?什么是跨文化交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内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际?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交际,学者贾玉新把它概括为:“交际是符号活动,它 1.在非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大学英语课程和大 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 学英语听说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之外,还应增设英美概况(包括 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 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 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为选修课程,同时选一些与这些课程相 的活动。”交际的要素,也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要素,概括地讲,至 关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或者请人做些这些方面的专题讲座。 少涉及八种因素,它们是:(1)信息源/行为源(ingredients of 2.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 作者简介:杨东焕(1977一),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l3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4期 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1)。所谓“真实 对特定情景做出正确判断。 材料”是指从实际交际活动(口头和书面)中选取的材料,而并 非编教材的人自己撰写。 3.熟悉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包括其文化含义。要求学生 熟悉那些同汉语相应词汇有不同的内涵或外延的英语词汇,尤 4.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言语特征,并能运用适当的言 3.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 其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的正 语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性别、年龄、阶层以及受教育层次等 确,同时必须重视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外语教师要具备双重 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语言使用上。这就要求了解最明显的 文化的理解能力。这里所说的双重理解能力,是指对目的语文 语言特征。在交际中应知道对不同的人必须说不同的话,这包 化和本民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 括正确选择谈话的内容和语体。 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教具。电影是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意义 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些事专门介绍社会情 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 况的纪录片,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提供丰富有用的材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 料。 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 6.充分利用外籍教师。从学外语来看,和讲这种语言的本 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族人接触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别的方式所无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 法取代的。 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 7.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 流。”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也就是我们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与 1.能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并能解释 当前我国的教改思想不谋而合,对于我国英语教学、尤其是大 它们的功能。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能透过表层文化的“奇怪行 学英语的教学而言有着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看到其实质。如“You have a nice skin_”或“I like your beau—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不 tiful dress."等赞扬之语的功能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又如“I 重视文化知识(包括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显然不能满足客观 love you."广泛应用于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 的需要。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地 2.熟悉人们在各种紧急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景中习惯的 进行交际。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提高他们跨文化 言语和行为方式。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能针对某一特定的情景, 交际的能力。 预言一种或几种可能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通晓各种礼仪并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杜学增,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中.文化与交际【M】.北京.夕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中.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