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书法欣赏论--张志攀

书法欣赏论--张志攀

来源:乌哈旅游
书法欣赏论

张志攀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本文论述了书法欣赏的条件、书法欣赏的方法和书法欣赏的着眼点,指出 了书法欣赏与书法创作的关系,阐明了书法欣赏的辐射性、渗透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书法欣赏;条件;方法;着眼点;辐射性

书法临习、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是书法领域中的三大块内容。书法临习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书法创作,而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书法欣赏,而书法欣赏的 终极目的是为了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如果没有书法临习,就谈不上书法创作(只 能算是写毛笔字)。如果没有书法创作,就谈不上书法欣赏。如果没有书法欣赏, 就不会有书法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书法欣赏与书法创作之关系密不可分, 哪一方都不可没有另一方。书法临习已属不易,书法创作更加艰难,同样,书法 欣赏也难而不易。

我把书法欣赏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狭义的书法欣赏指欣赏书法作品本身, 可称为“本体性欣赏”。广义的书法欣赏是指欣赏包含书法作品在内的凡与书法 有关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除欣赏书法作品外,还要欣赏书法创作的材料器具 (如笔、纸、墨、砚和印章、印色等)、书法创作主体的学问才情和道德文章、 书法所立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等等。本文所论为狭义的书法欣赏,即“本体性欣赏”。

一、 书法欣赏的条件

虽然人人都可以面对书法作品,但不是人人都能欣赏书法作品的。换句话说, 书法作品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得了的。那么,作为一个书法欣赏主体,其必须具 有发现美、挖掘美的眼光和能与创作主体产生同感共鸣的心灵意识。除了这个大 前提外,还需要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需要具备书法美学知识

书法美学知识对于书法欣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书法欣赏主体如果不具 备这一条件,那么其书法欣赏就会流于外行,其艺术感受也会显得模糊,甚至会 出现偏差乃至颠倒优劣。虽然说中国书法美学不成体系,但大致的脉络和基本的 规则还是有的,能反映书法美学内涵的书法美学语汇还是十分丰富的,虽然有些 语汇是借用了诗歌美学、国画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的语汇。书法美学知识 很庞杂,很丰富,作为书法欣赏者有别于书法美学研究者,主要掌握两大方面就行:

一是构成书法美的基本规则,如对称平衡之美,对立统一之美等等;一是书法美 学的丰富语汇,如阳刚、阴柔、高逸、清丽、屋漏痕、折钗股、凤翥鸾翔、老干 枯藤等等。

书法之美,丰富多方。梁启超说的“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1]是对书法美的初步归纳;宗白华说的用笔美、结构美、章法美以及如图画美、音乐美、舞蹈美、建筑美[2]等则是对书法美的进一步归纳。金学智的《中国书法美学》与陈振濂的《书法美学》这两部专著更是对书法美作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算是二十世纪书法美学研究成果的两部代表作。书法之美充满着辩证法。其法则主要有诸多因素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均相成,或有我无他,偏于一端,或你多我少,一方作主。如章祖安先生总结出的平和美、

偏胜美、大顺美[3]就是对书法中和美层次及其法则的揭示,也是对书法中和美诸 多因素的深入挖掘。又如,陆维钊先生说:“奔放,副作用粗野。苍老,副作用 枯萎。质朴,副作用呆木(臃肿)。潇洒,副作用浮滑(庸俗)。新奇,副作用怪诞。清丽,副作用纤弱。”[4]陆老先生的这种思考也是基于书法美的辨证法则的。

书法美学的语汇,那实在是太多了。如神、韵、意、法、气、势„„,又如 圆畅、锥画沙、粗服乱头、渴骥奔泉、惊蛇入草、风樯阵马„„,都是典型的书 法美学语汇,或通感,或拟物,或形容,或比喻,都是书法欣赏时从心中涌起的 鲜明生动的书法美感,都是表达这种美感时所运用的语词材料。

书法欣赏,离不开书法美法则的指导,离不开书法美学概念和语汇的运用。 所以,书法欣赏者必须具备或基本或丰富的书法美学知识。 (二)需要具备书法史学修养

书法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书法创作一样,书法欣赏也非常重视书法作 品的渊源和家数。而渊源和家数只能到书法史中去找。欣赏者一旦熟悉了中国书 法史,就会具备深邃的目光和立体的思维,那么欣赏起书法作品来往往会有独到 的感受和深刻的见解。中国书法的风格史实是:商周尚象,秦汉尚雄,晋代尚韵, 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明代尚势,清代尚质,欣赏者如果了解了这些 史实,就比较容易判断自己所面对着的书法作品是继承和发展了哪一种现象,是 遥接了哪一个时代的书法格调。如王派体系,其主要由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 智永、虞世南、孙过庭、杨凝式、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沈尹默等大家构成, 此派系的普遍特点是精法、尚韵、清丽、秀逸、优美。欣赏者如果掌握了这一体 系的脉络和特点及其有关书法史实,就容易看出欣赏的对象是属于王派的还是非 王派的,进而可知是取法于王派中的哪一家,或非王派的哪一帖。又如,北碑书 法的结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平划宽结”,如《吊比干文》、《泰山金刚经》、 《唐邕写经颂》等;一是“斜划紧结”,如《张猛龙碑》、《根法师碑》以及龙门各造像记等。前者有前者的特色和美感,后者有后者的风格和魅力。欣赏者如果对之熟悉于心,那么面对书法作品就会有明确的艺术感受和正确的艺术分析,并且还可以说出个来龙去脉,是非优劣。

书法史学修养就是要求欣赏主体熟悉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掌握书法 史方面的基本知识。人一旦有了中国书法史学的修养,才谈得上真正的、深刻的 而不是附庸风雅的肤浅的书法欣赏。 (三)需要具备博览古今书迹的阅读积累

作为一个欣赏主体,书法史要了解,古今书迹更要多读深读。博览的目的是 使自己见多识广,戒除坐井观天和少见多怪,也使自己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产生 比较性感受和联想性思考。博览的对象要有刻石书迹和刻帖书迹,也要有简牍、 经卷、砖文、镜铭等书迹,要有成熟的文人书迹,也要有不成熟的民间书迹。就 拿刻石方面来说,不仅要博览庙堂中的功德碑,还要博览摩崖、造像记、墓志铭 等。博览时最好进一步作横向、纵向的比照,归纳出所博览书法的风格类型:或 工巧规整,或险峭峻拔,或雄健豪放,或清秀温润,或稳重端庄,或俊逸流美, 或稚拙天真,或苍劲高古„„心中熟悉的风格类型多了,思维也就多向了,艺术 标准也不单一了,审美的包容量也更大了。一句话,书法欣赏的审美天地更广阔 了,艺术享受更丰富了。

(四)需要具备书法临习和书法创作的切身体验

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一个书法创作者需要大量的书法实践,一个

书法欣赏者也需要一定的书法实践。欣赏者只有实践了,亲自临习过碑帖范本和 创作过书法艺术作品,才能切身感受到书法美,才能切身体验到用笔用墨用纸的 诀窍和结字造型、分行布白的门道。欣赏者有了切身的艺术感受和实践经验为基 础,那么欣赏书法才不会流于隔靴搔痒,才可能避免解读错误,而只会洞明美质, 准确无误。比如说,写碑字的用笔与写帖字的用笔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笔画的 “中实”,后者讲究笔画的起收法度和首尾笔致。再比如说,写“平划宽结”的 字与写“斜划紧结”的字也是不同的,前者运笔相对放松,字态以正面示人,后 者运笔相对紧张,侧中求正。又比如说,隶书的用笔和章法与草书的用笔和章法 是差别很大的,前者用笔方朴,章法均匀平正,后者用笔圆畅,章法跳腾跌宕。 一个书法欣赏者如果对书法中的这种种巧妙有切身体验,那么面对书法作品,其 审美敏感和心灵共鸣之程度是那些缺乏临习创作体验的人根本无法及上的。

二、 书法欣赏的方法

关于书法欣赏的方法,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欣赏习惯,有不同的观察顺序, 没有统一模式,当然也不必有统一模式。虽然如此,但书法欣赏的一些基本步骤 和基本方法还是有的,我们也是必须要采取的。 那么书法欣赏的方法都有那些呢?

4

(一)“三观”作品

“三观”作品即概观作品——细观作品——总观作品。“三观”不仅仅是一 个方法,也是一个步骤顺序。面对一幅书法作品,由概观到细观再到总观,是一 个由粗看到细看再到综合感受的过程,也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1、概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一步。当欣赏开始时,欣赏者首先要大概

地、粗略地观看一下书法作品,捕捉一个粗浅的、大致的艺术印象,这时也会萌 生出一种初步的,有待于细化和综合的艺术感受。我们说,第一感觉很重要,但 第一感觉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正确的,一种可能是不正确的,这要随着你 深入到第二步细观和第三步总观时才会明确你的第一感觉是否正确。

2、细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二步。欣赏书法,光有大概的观察是不够

的,还要深入一步地进行细观微观,就是说还要细致地审视每一行的曲直、流动 及行与行的关系,每一字的结体、朝向及字与字的定位距离,每一点画的用笔及 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对立或呼应。不仅要细致地观察笔法是不是精妙,还要细致地 观察墨色是不是精当;不仅要细致地观察字的造型美不美,还要细致地观察章法 布局奇不奇。有些书法作品初步概观时感受还可以,但经不起第二步的细观,细 观时发现细节或部件不行,如笔墨功夫薄弱,字的造型虚张声势,章法上矫揉造 作。反之,有的书法作品给人的初步印象并不突出,欣赏者概观时的感觉也一般 化,但随着深入细致地观察却会感到越品味越有内涵,越感受越有魅力。 3、总观作品,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三步。经过概观、细观之后,最后要有一 个综合审视和总体感觉。这第三步是对前面两个步骤所带来的艺术感受进行融合 和提升,或进行纠正和补充,经过前两阶段的认识和感受,第三阶段的认识和感 受会相对的正确和明确。当然第三阶段的总观除了综合感觉书法作品的笔法、墨 法、字法、章法之外,更多地是感受整幅作品的气息、格调和品味。 (二)“五视”作品

“五视”作品即平视作品、俯视作品、仰视作品、近视作品、远视作品。这

也是笔者所主张的从不同角度和距离来审视作品的书法欣赏法。

1、平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平摊在书桌上,欣赏者坐在椅子或凳子上进

行审视,或者是把书作展于茶几上,欣赏者坐在沙发上进行审视。这有利于对作 品中细节的观察和用笔姿态的领悟。

2、俯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摊在地上,欣赏者坐在椅子或凳子上,或站 着略微弯腰进行审视。这样居高临下有利于对作品的总体感受和大局把握。 3、仰视作品。这是把书法作品高挂在墙上,欣赏者对立在作品前略微仰头 进行审视。这种审视给欣赏者带来的艺术感受是最全面的、最丰富的。俗话说: “字怕立。”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立而不倒,艺术水平挺得住,那是很不容易的。 有的作品在平视和俯视时,给人的感觉还不错,但一挂起来给人的感受就大打折 扣了。这说明仰视挂立作品的严峻要求。仰视挂立的书法,欣赏者不仅可以明确 观察到笔画、结体和章法,而且还可以真切感受到作品的气势和意境。

5

4、近视作品。这是近距离地观看书法作品。这样可以审视书作的细枝微节。 这种近视法与前述的平视法有相似之处。不管是把作品摊在桌子上看还是用左右 手张展着看,欣赏者都可以近视作品。

5、远视作品。这是相对远一点地审视书法作品。这样,欣赏者容易感受到 作品的总体气势和综合形象。这远视法与前述的仰视法、俯视法也有相似之处, 因为对立着抬头看作品与居高临下地看作品都可以实行远视法。 (三)知人赏书,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书法作品的创作者

欣赏书法与欣赏诗文一样,知人也是比较重要的。作品出自作者之手,面对 作品,不管是开展批评还是欣赏,最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的情况。知人赏书, 会更有依据,更加深刻。那么应该了解作者的那些情况呢?主要是作者的学书经 历、学问修养、审美思想、创作主张等。

作者的学书经历和学问修养对于他形成书法审美思想有直接关系,而其书法 审美思想对于他形成创作主张也有直接作用。创作主张一旦形成,就会直接贯彻 到作者的书法作品中。如学者书法、才子书法、画家书法、书家书法、走江湖者 书法„„由于作者学书经历、学问修养的差异而导致他们审美观念、创作思想的 不同,所以它们也就具备不同的品味和内涵。我们欣赏书法,如果既了解作品, 又了解作者,那么艺术感受会倍感深刻,解读起来也会更加顺理成章。 (四)知境赏书,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书法作品的创造背景或创作情境

我们只知道,欣赏文学作品——了解创作背景和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其实欣 赏书法作品——了解创作背景和情境也比较重要。创作背景和情境含有这作品产 生的许多信息,所以要深刻地有根有据地欣赏书法作品,那么掌握这作品的创作 背景、创作境况以及作者的创作情绪就很有必要了。如欣赏《兰亭序》书法,我 们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东晋名士兰亭雅集这一背景和作者王羲之挥毫时的情境。再 如欣赏《祭侄稿》书法,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中唐发生叛乱与反叛乱这一时代 背景和作者颜真卿失侄哀痛的心情以及悲愤疾书的状况。又如欣赏《黄州寒食诗 帖》,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知晓苏轼由于乌台诗案遭陷害而被贬黄州这一背景和寒 食灶冷、悲凉凄怆这一情境。只有了解了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景,知境赏书,才能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既感受到艺术美,又感受到作者创造艺术美所显示出 来的本质和力量。

三、 书法欣赏的着眼点

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有多个方面,欣赏者的着眼点也应该落在这多个方面

上。书法欣赏,欣赏什么?无非是八个方面:笔画线条,结体造型,章法布局, 墨色运用,署名落款,格调气息,师承创新,文字内容。欣赏主体的着眼点要放 在这八个方面,先分项咀嚼、品味,再综合感受、欣赏。 (一)笔画线条

6

笔画线条是书法作品中基础的基础。笔画功力和线条质量直接影响到书法艺 术水平的高低。有的书作粗粗一看,感觉颇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但细细审视它的 笔画功力和线条质量,却发现很薄弱,很“违法”。再说,笔画生结构,线条通 造型,笔画线条的质量差了,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造型。欣赏者首先把着眼点放 在笔画线条上无疑是正确的。 (二)结体造型

文字是书法创作的原材料。人们俗话说的“字眼好看不好看”指的就是文字 的结体造型美不美。或平正或险峭,或宽博或团紧,或稳健或跌宕,各有各的艺 术美,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而张牙舞爪,扭曲变型,过分造险,形状怪诞 等,都是虚张声势,哗众取宠,因而也是不美的,恶劣的。字的结体造型是书法 作品中的重中之重,欣赏者着眼于此,也就抓住了重点。 (三)章法布局

章法布局是书法作品的一大要素,当然也是书法欣赏的一大内容。一幅书作 光有美的笔画、美的结体还不够,还必须有美的章法。或平正,或险绝,或均和, 或新奇,或空灵,或饱满„„都是章法之美。有的作品,字的点线和结体都比较 美,但分行布白和整个章法出了问题,这就自然算不上一幅上乘之作了。欣赏书 法,对章法不可掉以轻心。 (四)墨色运用

笔有用笔之法,字有结字之法,墨也有用墨之法,称为墨法。书法中出现的 枯笔、润笔、浓笔、淡笔、燥笔、飞白等等,其实都是作者在经意或不经意地运 用墨色墨法的结果。清代有所谓的“浓墨宰相”与“淡墨探花”,讲的就是刘墉 喜用浓墨,王文治喜用淡墨之事,说明用墨用出特色来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个 性。一般说来,篆隶书法用墨可浓重一点,而过于浓重又会变得墨气太足而显得 恶俗;行草书用墨可稍淡一点,稍淡一点运笔才会听使唤,点线才会流畅,而如 果太淡了,笔画又会显得无精打采,乏力乏神;大草书法可以浓淡并施,深浅并 用,这样墨色变化丰富。当然以上说的也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还是要从审美感 的实际出发欣赏墨色比较符合欣赏者的心理。 (五)署名落款

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作品中的落款(包括署名、誌时,记感、钤印等)也不 可忽视。一个有学问且技法纯熟的书法作者,其落款署名等往往会使作品主体锦 上添花。反之,一个无学无才、技法又不怎么高明的书法作者,有时其作品主体 书写得还比较好,但他的落款署名却露了马脚,或显得生硬而不自然,或游离于 主体而不相配。总之,落款署名也是书法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欣赏书作时不可 放过。

(六)格调气息

格调气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到,只有凭欣赏者的心灵 才可感觉到,只有凭欣赏者的敏感才可捕捉到。书法的格调有高低、雅俗之分, 有粗精、清浊之别。而格调与气息是紧密联系着的。书法成品中有的具书卷气,

7

有的具金石气,有的具山林气,有的具江湖气,有的具酒肉气,有的具垂暮之气, 有的具青春朝气„„这是讲气息,也是讲格调。例如,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具 有金石之气,颜真卿的《祭侄稿》帖具有郁勃之气,林和靖的书法具有一股清气, 郑板桥的书法具有一股杂气,弘一的书法具有谦让之气,沙孟练的书法具有悍霸 之气„„书法欣赏者应该用极其敏锐的审美感觉去捕捉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抽象信息,才会达到高层次的欣赏。 (七)师承创新

师承与创新,也不可忽视。一幅书法,有无师承,有多少师承成分,有无创 新,有多少创新比例,作品本身会有大致的显示,关键是欣赏者是不是看得出, 有没有注意到。书法尤其讲究师承。一般说来,有师承的书法才称得上正品,无 师承的书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更谈不上书法创新,而只能算是自由体的毛 笔字。有师承无创新的书法还不失为是一幅好作品,如果既有师承又有创新的书 法,那就算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一流的或超一流的好作品了。一个高明的欣 赏者,随着书法欣赏的层层深入,自然会注意到作品中师承与创新的成分及其关 系。

(八)文字内容

文字仅是书法的创作材料,用什么样的文字内容对书法艺术来说关系是不大 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书法作品书写的不是散乱的文字,而是成词 成句成篇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就带有思想内容与语言艺术了。因此书法创作者要 选择好文字内容,书法欣赏者也要着眼于文字内容。书法作品可以提供给人们一 种双重美:书法艺术美与文字内容美。当人们欣赏到书法艺术美的同时,也连带 欣赏到文字内容美,这不是更丰富吗?艺术作品给人的美感越丰富越好。比如说, 一幅有书法艺术性的作品,它写着古典诗词、名言警句与写着打油诗、骂人话所 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只有文字内容也是健康的,美的,那么这富于书法艺术 美的作品才会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美感和加倍的艺术享受。从书法作品的综合美 会给人们带来双重美感这一情况来看,书法欣赏者也不能放弃对书作中文字内容 的解读与欣赏。

书法欣赏是一种辐射性强、渗透性强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兼 职功能的思想活动。书法欣赏虽然不能代替书法分析、书法批评、书法鉴定,但 它还是多多少少携带着这三者的一些因素,反之也同样,书法分析、书法批评、 书法鉴定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书法欣赏的因素。我们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分 析相结合,那叫书法赏析;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批评相结合,那叫书法赏评; 如果把书法欣赏与书法鉴定相结合,那叫书法鉴赏。对这样一种富有辐射性、渗 透性和开放性的艺术上的精神活动,我们真该好好研究。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