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来源:乌哈旅游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编制:安全管理部 版本号:B -4 审核:杨静 分发号: 批准:杨少真 受控状态:受控

发布日期:2013年3月25日 实施日期:2013年3月30日

公司电话:(0871)65321370 传真:(0871)65321395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新闻路292号 邮编:650032 E-mail:ynjgsj@163.com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目录

目录--------------------------------------------------------------------------------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工作流程图--------------------------------2 1、目的----------------------------------------------------------------------------3 2、适用范围----------------------------------------------------------------------3 3、相关文件----------------------------------------------------------------------3 4、术语和定义-------------------------------------------------------------------3 5、职责----------------------------------------------------------------------------3 6、工作流程图-------------------------------------------------------------------4 7、工作程序----------------------------------------------------------------------4 8、记录----------------------------------------------------------------------------11 9、修订记录表-------------------------------------------------------------------15

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工作流程图

项目部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 辨识小组人员培训 项目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项目部确定不可接受风险,报安全管理部 安全管理部汇总公司危险源、确定不可接受风险 生产副经理审批、发布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 分级组织实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审及更新 改进

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产品实现过程中危险源辩识、风险程度评价,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及事故发生率,减少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企业负面影响。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活动领域、活动区域内的产品、活动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源的辩识和不可接受风险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

3、相关文件 3.1《管理手册》

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3.3《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3.4《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3.5《GB6441—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4、术语和定义 4.1活动领域

与建筑产品有关的施工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4.2活动区域

与行政、生活和后勤服务有关的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范围。 4.3 活动

本程序所指的活动主要指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活动。常规性活动指日常的生产、维修、检修活动;非常规性活动指出现事故,设备出现故障的抢修,紧急状态如火灾、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泄漏、洪水等情况。

5、职责

5.1 生产副总经理

负责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对

3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公司重大危险的确认。

5.2 安全管理部

5.2.1本程序的主管部门,组织本程序的编制、审核及修订。 5.2.2负责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组织工作;负责对体系覆盖项目现场危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的实施情况予以监督、检查;负责对各项目的危险源识别、更新与风险评价工作进行分析、汇总,确定公司不可接受风险,建立不可接受风险清单,并负责报批、发布。

5.3 后勤管理部

负责公司办公区的危险源辩识和控制工作。 5.4 项目部

项目部需明确本程序的主管人员,成立项目部危险源识别工作小组,对本项目部施工现场(生产)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工作,做好清单的汇总、分析,报安全管理部,实施动态管理,并适时更新。

5.5 公司各职能部门参加危险源识别工作组,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危险源识别,确定职能范畴内不可接受风险。

6、工作流程图(见第二页) 7、工作程序

7.1 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

7.1.1 项目部成立危险源辨识小组,实施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工作。

7.1.2 危险源辨识小组成员应由项目部各管理系统了解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知识,接受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培训,并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生产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共同组成。

7.2辨识的范围

辨识的覆盖面应包括活动、产品、服务,应从危险源产生的根源

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和状态考虑,即从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方面进行辨识。

7.2.1 公司生产、管理活动,包括: a. 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管理; b. 有毒有害原材料的储存与使用;

c. 施工现场的管理活动(包括生产、生活和办公区域); d. 公司的管理活动及办公区域的活动; e. 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运输; f. “四新”技术的应用项目或活动。

7.2.2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公司自有员工、顾客、供货方、分包方以及访问者等的活动及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活动。

7.2.3 工作场所内的设施(包括自有的或租赁或分包、顾客提供的)以及设施、设备安装、运行和维护。

7.2.4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公司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或设施。

7.3辩识的原则

辨识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应放在施工过程和相关作业场所。

7.4危险源的分类

7.4.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等六类危险、危害因素。

7.4.2 按直接使劳动者受到伤害的原因 ,按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伤亡事故:

a. 五大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触电; b. 其他伤害:起重伤害、火灾、中毒窒息、车辆伤害、淹溺、灼烫等;

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c. 职业病:如粉尘、毒物、噪声与震动、高温、低温、辐射等方7.5辩识的方法

7.5.1主要通过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工序分析、安全检查表、获取外部信息以及查询有关记录等方法来识别危险源。

7.5.2辨识时要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和六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心理生理性、行为性和其他)情况下的风险。

7.5.3 辨识时应考虑致害物(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的风险。

7.5.4 项目部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识别:

a. 工地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气象条件、资源、交通、工地外环境和自然灾害等;

b. 工程总平面图的功能分区(施工区、辅助生产区、办公管理区、生活区等)的布局,易燃易爆有害物料及设施布置、施工生产流程布置、运输道路布置等;

c. 工地临时建筑、生活临时建筑、办公临时建筑的强度、采光、通风、防火、防雨、防雷、防风,建筑设备的防漏电、防触电等;

d. 汽油、柴油、油漆、氧气、乙炔、水泥、粉煤灰、X或Y射线、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粉尘性等有害物料;

e. 施工机械、电气设备、起重机械、运输车辆、人货电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

f. 油库、危险化学品仓库、乙炔站、氧气站、锅炉房、配电房(站)等危险区域;

g. 地基基础处理,结构、设备安装、装饰等工程生产流程; h. 地下、高空、起重、运输、带电、明火、粉尘、噪音、辐射等

面因素所至。

6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作业;

i. 孔洞、盖板、安全防护栏、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识等; j. 急救、防暑降温、防冻防寒、生活卫生等设施。

7.5.5 公司机关、生活区主要从取暖、用电、绿化、食堂等方面进行识别。

7.6辨识的步骤

7.6.1 项目开工前,项目部辨识小组人员按以上方法识别危险源,建立并及时更新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经项目工程师审核后,上报安全管理部。

7.6.2 安全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各项目部识别出的危险源是否满足项目实际,各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经安全管理部经理审批后,由各项目部组织实施。

7.6.3 后勤管理部负责识别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建立《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经部门经理审核后,报安全管理部。

7.6.4 安全管理部收集、汇总危险源,建立并及时更新公司的《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经部门经理审核,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发布。

7.7 风险评价 7.7.1 确定评价组

7.7.1.1 公司和项目部分别成立各级评价小组,实施各级的风险评价工作。

7.7.1.2 评价小组成员应由了解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标准知识,接受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培训,并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生产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共同组成。

7.7.1.3 评价小组成员人数再4~8人间,评价活动结束时职责完成。

7.7.2 评价准则

7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7.7.2.1对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与作业条件危险性打分法相结合,通过定性的直接判断法和定量的评价方法分析风险导致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确定危险的大小。定量评价时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打分法。

7.7.2.2 作业条件危险性打分法主要是以系统危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三个因素是:

L— 事故发生可能性

E— 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繁程度 C— 事故后果

评价公式:D=L ×E× C D— 危险分值 L=0.1~10 概率值 10 6 3 1 0.5 0.2 0.1

E=0.5~10 频数 10 6 3 2 1

8

可能性 完全可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不正常 可能性,意外 很不可能,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暴露 每周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一次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0.5

C=1~100 概率值 100 40 15 7 3 1

危险等级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D分值 >320(Ⅰ级风险) 风险水平 非常罕见 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人注目,救护 程度 措施 立即整改 必须采取措施 及时整改 监测 不需采取措施 不可承受的 极其危险,马上停工 高危 显危 一般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60~320(Ⅱ级风险) 重大的 70~160(Ⅲ级风险) 20~70(Ⅳ级风险) <20 中度的 可承受的 可忽略的 7.7.2.3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打分法时,要考察作业活动的危险程度,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项目间的可比性,技术、经济能力的可行性予以修正。

7.7.3 评价的实施和风险确定

7.7.3.1 评价小组根据以上评价准则,对《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中的危险源逐项进行审查、评价。

7.7.3.2 评价可采用以下方式: 1)集体讨论,统一评价;

9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2)分散独立评价,统一结论。

7.7.3.3 评价组将L、E、C及计算出的D值填写到《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中。

7.7.3.4 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确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3)曾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通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方法,当总分(D)>160分高度危险的危险源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7.7.3.5 各项目部根据直接判断法和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的结果,编制《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报上一级评价组进行确认。

7.7.3.6安全管理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项目经理部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确认,并评价公司机关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建立公司《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部门经理审核,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发布。

7.8 风险控制

7.8.1 安全管理部应监督各项目部对风险评价出的结果制定措施进行有效控制,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措施应按消除风险、降低风险(替代)、限制风险(工程控制措施、标示、警告或管理控制措施)、采用个体防护装置的顺序进行选择。对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采取以下具体方式:

1)制定管理方案; 2)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3)培训与教育; 4)制定应急预案; 5)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10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6)保持现有措施。

7.8.2 各项目部对未列为不可接受风险的一般危险源(一般隐患、违章),可由项目部的相关责任人员组织整改,维持现有的运行控制,并不断监视,以防止其风险变大超出可承受的范围。

7.8.3安全管理部对不可接受风险控制实施监督、指导、服务、检查。

7.9 风险的评审及变更管理

7.9.1 危险源是动态存在的,其严重程度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安全管理部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信息的评审及修订工作。

7.9.2 项目部应对危险源的辨识实施动态管理,应随施工进度的变化考虑识别新的危险源,并及时传递信息。

7.9.3 当发生以下变更情况时,各项目部应及时组织开展与下列变更活动有关危险源进行重新辨识、评价和修订工作,并及时将信息传递到上一级责任部门。

a. 当法律法规及其要求发生变化时;

b. 当公司用工制度、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化时; c. 公司方针、目标有变化时; d. 当相关方合理抱怨时;

e. 当引入新工艺、新操作规程、新材料和新设备时; f. 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有重大变化时。

7.10 各项目部、部门负责保存危险源识别、评价、控制过程的有关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

8、记录

8.1 危险源辨识调查表(清单) 8.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8.3 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

1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12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危 险 源 辨 识 调 查 表(清 单)

YN3TH/D/Q-E-S 04-1 单位: 填表日期: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事故 涉及相关方 备注 填表人: 审核: 审批:

13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危 险 源 辨 识 与 风 险 评 价 表

YN3TH/D/Q-E-S 04-2 单位: 填表人: 日期: 危害等级序判断依可能导致 危险源 何人如何受到伤害 后果 L E C D (Ⅰ~号 据(a~e) 的事故 Ⅳ) 措施 判断依据:a、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d、直接观察到的危险,仍未采

取有效控制措施;e、定量评价。

14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不 可 接 受 风 险 及 控 制 计 划 清 单

YN3TH/D/Q-E-S 04-3 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序作业活动 不可接受风险 可能导致的事故 危险等级(Ⅰ~Ⅳ) 控制措施 备注 号 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

15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程序

修订记录表

YN3TH/D/Q-E-S -1 编号: 序号 修订章条号 页修 订 内 容 号 修订部门/日期 批准人/日期 修改通知单编号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