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电阻的大小? 2.猜想或假设: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分别测量出未知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然后通过公式RU计算出电阻的阻值。R=U/I表示导体的I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该式是用比值来定义导体的电阻的,是电阻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 3.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进行设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分别测量出未知电阻的电压和电流,然后通过公式RU计I算出电阻的阻值。电路图为: 实物图: 4.进行实验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
2
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2.怎样减小实验的误差? 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 实验要求: 1.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并进行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记录表中; 4.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算出电阻值; 5.多测几组数据,看看测得的电阻值是否一样。 讨论实验步骤: 1.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3.根据公式 RUI 计算出R 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中的电流及两端的电压,再测几组数据,并计算R 的值。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3
1.在连接电路前要调节电流表、电压表到零刻度。 2. 电压表和电流表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量程 3.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连接完电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4.连接好电路,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要用开关试触,在确定电路完好后再闭合开关S。 小组把测量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阻的平均值/Ω 1 2 3 5.分析和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到的结论。 归纳总结: (1)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2)同时证明了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二)测量小灯泡的阻值 1.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
4
泡的电阻。 2.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3.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看看每次算出的电阻的大小相同吗?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4.如果出现的情况和测量定值电阻时不同,你如何解释? 学生根据测量定值电阻的这一实验,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连接实物图,设计出数据表格进行实验。 实验次电压电流/A 电数 1 2 3 /V /Ω 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分析小灯泡的阻值的大小,与定值电阻的阻值相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当灯丝的温度升高时,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 课堂小结 一、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1、实验原理:
5
2、实验电路图: 3、实验器材: 二、测小灯泡的电阻 三、测定值电阻的阻值与测小灯泡的电阻值的不同点 四、布置作业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一、实验原理:二、电路图 RUI 教学反思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