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来源:乌哈旅游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现实生活中,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根基作为前车,它显然觉得这种是

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因为不能被接收的原故,丑才能诞生,而且能被接纳,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文艺家也在破坏这种事实的结果。或者我个人认为,不发展可能是最好的发展,不变化是最好的变化,不漂亮的事情是是最漂亮的。因为个性接纳不了普通的形式。它的出现给美学的理论发展带来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直到现在我个人认为,丑的美学是主流的,因为发展永远是滞后于落后。我们对以前的事物也是有一个不错的评价,所以,我很自信的认为,现代的“美”是最美的,而且被时间概念所认同的美,我觉得值得很多人高兴,至少对一些文化人认为是正确的。我估计不谈历史性,我们单单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对丑感兴趣,而且越来越来严重,至于这个概念的怎么继续它的生存,我个人认为,丑的美学短暂

而且永远美丽。不是因为短暂而美,而是因为它永远具有(是美学的具有,而不是丑本身具有)美。

3. 再则,我们已经被现行的理论给搞糊涂了。我们认为。丑对美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它的对比性,而在于它最忠实的现实表现。我们也不承认对比是对现实的诠释,而是对它本人的诠释。我们认为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丑,不是对作品的解释,而且对事物的内容作出的解释。我对一些美学问题,常常表示怀疑,不知道是理解问题还是运用的灵感不一样,我是觉得,丑是形式的,而美是内容的。作一点解释。丑是美的过程,而美是事实,作为存在欣赏的标准,我们以美为最好的事实内容,才完成我们的任务,趋势我们去探索新的

个性事物。

4. 第四,宗教是我们在生活里,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意识文化,道德伦理,以及我们身边的作品,它们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丑的一个不错的推进器。我们不谈发展,只强调意识。有一个变化就有一个美的解释。丑的美学意义非凡,也是在于它能够比视觉的美,触觉的神经,以及听觉的有序,更容易变化。满足了人这个主体的活动要求。客观上,我们是见到了虚像,错觉,跟事物本身也没有实质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常常说,她长的很丑,很臃肿,甚至内心比毒蛇还要肮脏。不是说本身就丑,而且说他给你的表现是丑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绝对丑陋的面孔,因为上帝给你们生命是用来生存的。丑是表现出来,如果没有表现,你觉得你会感觉丑吗?亦然,如果没有表现,你觉得人是漂亮,俊俏的,是让你怡然自得的画面吗?当然,过分强调一方面也是错误,一个胡同里,如果有两只老鼠,你会觉得很多,如果你认为没有一只老鼠,你依然觉得很多,这个就是你自己的储备的概念上错误了。同样,我们也不能嘲笑那些说错话的,因为真理不一定是你的上帝,它只选择一面。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是的,如果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美和丑依旧是两个事物。不能等同或者并列。当你发现,丑是正确,或者说是一个集合里的,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恰恰被你的惊讶所开启的是,人们的认识在变化,丑以最快的速度已经占领了美学一座不错山峰。想想,我刚才说的话,我觉得,危言固然可怕,最可怕的是良知。道德是没有一个合格的标准,所以道德伦理的丑一直让我觉得很难看。(其他大家也一直觉得)。我姑且撇开对丑的标准。我们说一件让大家共同恶心的事情,是大家最值得关注的话题,并且发表对事件的评价。我们以一个错误的标准评价一个正确的标准,我们会发现,正确也是错误的。这样的理论最适合它的解释,最不实在的丑是道德伦理的丑。这个丑跟美学没有任何牵连,但是我们常常拿不相干的事物去对比,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丑的意义不是一个意义,而且很多意义。我们跟哲学结缘是很久以前,而跟美学结缘只不过是现在。当未来某一天你拿你身边的一个丑的事物出来,你依然发现一些哲学思想跟美学同居一室。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争议。我告诉你,

世界是无解的,世界有分割,有区别,有斗争,有协和,有动荡不安,有许多因素。我们称为变化,丑不过是美学的一个典型的私生子。可以坚决的告诉你,它依旧是短暂且永远美丽。

5. 我们只是提出大量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费解了。其实提出很多问题是也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综合一下,丑是美流向大海前最好的颂歌。一个是哲人曾经说过“一片没有经过的海洋,是多么美丽,只是它已经属于别人”。丑对美学而言是一片经历的大海,如果没有经历的人见过它,可能也是寂寞无声的。其实,任何人没有必要担心它真正的去向,因为现行的文化,艺术已经生活里,都有一片美丽的海洋。那些点缀意义的功勋是属于理论和实践。于那些理论家相比,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思考,如果是错误的思考又必须进行下去的话,我觉得必然是光明,一片不错的光明。再则,丑的事件如果绚丽也必须遵循一个规律,是它选择一个美学的极点,它将必然死亡那些失败的作品,淘汰一些理论和实践。这个跟美

的是截然不同的。特别说明一下。

6.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我对这个丑的真正的完全说明,或许是应该这样。

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主要摘要;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

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它的美了吧。突然发现是丑让美更美,美的更深刻,美的更刻骨铭心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艺术美是可以表现丑的,罗丹:“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

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其次,艺术的化丑为美必须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欧米哀尔》这座雕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以前的那种兴起一时的美,与她渐渐被人遗忘以后是的那种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性原则体现了事物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有选择才有所得的普遍原理。在美丑对比中,艺术会产生美的增值效应,让人感觉不那么单一。通过揭示社会的丑,用精湛的技巧创造出的丑的形象来体现独特的构思美。艺术美是艺术家自由自觉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将社会美和自然美纳入心灵,用情感去冶炼它,用想象去完善它,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审

美趣味、审美激情熔铸进去,化为作品的血肉和灵魂,从而使现实美升华,成现为心物一体的美的对象

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图为京剧中的武丑。资料图片

丑在文化中的位置

丑是一种文化现象,被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中之一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美学对感性形象的把握有两套方式,第一套分为:正常、美、丑。第二套由第一套发展而来,分为(由美而来的)美感、(由悲而来的)悲感、(由丑而来的)喜感。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为多样,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

那么,丑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英国美学家夏夫兹伯里说:“无形式的质料自身即是丑。”即在客观上,一个感性形象如果没有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式呈现,就是丑。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说:“感性认识的

不完善就是丑。”即从主体说,当面对一个从文化的正常标准来说不完善的感性形象时,就产生丑感。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丑是不成功的表现。”即当人制作文化物品或艺术作品时,没有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意图,这物品和作品就是丑。这三个方面虽然是从美学上得出的,但这里以文化的角度观之,由此,可得出丑的两个特点: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丑的中文字源是胼指——手的畸形。恶与丑在远古字义相通。《说文》“亚部”说:“亚(恶),丑也,象人局背之形”,即身体畸形。丑后来为醜,由酉与鬼组成。酉是秋收冬藏之象;鬼是生命消逝之变。在与生命的理想(生)和自然的理想(春)的比较中,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在原始图腾

观念里,那些模仿反刍动物把门牙拔掉的部落,那些把鸟的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鼻中的部落,是主动的变形,因此不是丑,而是与图腾相联的怪。而手之畸形、身体畸形,都是无奈的结果,因而是丑。

丑不仅在美学中被建构,而且在文化中被建构,从而在与正常、美、丑相关联而获得自己定义的同时,又与美一道,与文化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相关联。当真假善恶以形象方式呈现出来时,会被进行美学感受和审美判断。形象的真假善恶也会影响到是美感还是丑感的美学感受,文化要借助于美感与丑感去实现自己认为的真与善,去批判自己认为的假与恶,从而美丑的运作具有了文化的功利性,又从而如何把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联与区别,变成了一个甚有争议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因为有丑,文化产生了对丑进行“矫正”和“救助”的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美容行业、健身行业、礼仪训练、道德规训、艺术欣赏、心理治疗……这些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内蕴着非常复杂的内容,这里不展开论述。而从本文的角度讲,文化自身的形象美感同时也关联着公序良俗,我们应力求从正面让丑转化为正常或美,从负面防止丑流向可悲、可恶。因而,对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来说,美和丑的理论甚为重要。丑在美学之中的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丑使人不快(不忍看、不愿听、不堪闻)和让人生憾(或羞愧、或生怯、怕见人),而美学之为美感之学,是要让任何对象都成为审美对象从而让人感到快乐。不同的审美对象给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但能带来快乐却是共同的。丑在被美学变为审美对象时,就成了滑稽。从美学上谈丑,就进入了美学的第二套系统:美(感)、悲(感)、喜(感)。由丑而产生的滑稽之人、物、事,总令人开怀而笑,由滑稽而来的审美快乐,在美学上被称为“喜”(区别于由美而生的乐感和由悲而来的痛感)。而滑稽的艺术作品,被称为喜剧型艺术。滑稽元素被称为喜剧元素,专门令人发笑。

滑稽是用什么让人笑?人在笑声中获得了什么?文化何以需要美学之喜?喜给文化带

来了什么?

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伦”与“类”都是正常(具有历史尺度和理性尺度),而“不伦”是低于正常之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正方向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负

方向的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有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知道正常但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偏离。法国美学家柏格森讲了大量这类的事例。如,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成人是不该跌跤的,跌跤者本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这造成了成人实体和小孩行为的不伦不类组合,引出笑声。二是知道何谓正常,何谓偏离,但通过偏离正常,把文化之正常对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释放出来,从而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这主要来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他认为,笑是一种心理紧张的释放。在文化正常规范的压抑中,人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状况,而不少的有意或无意的偏离(如笑话、笔误、隐喻等)正是人释放自己紧张心理的方式。在这样的偏离中,人一方面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暂时逃离出来,有一种由之而生的轻松感;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而自己能够自嘲,又是自己优越性的体

现。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两个方面的偏离内容复杂,都是以喜感之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次是知道自己低于正常,但自己由于无奈的原因,又不能离开这一偏离,于是用一个正常的假象来掩盖偏离,这就成了最正牌的滑稽。如,某人遇上一个街霸,要打他,街霸说:你敢打?你敢打我就敢跑!明明怕了,却用英雄口气来掩盖内心害怕。阿Q被人打了,却把它看成儿子打老子,以此自我安慰,这成了最典型的滑稽。

最后是人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实际已经偏离了正常尺度。这尤其体现在文化的急剧变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中,如生活在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曾举例,一个来自西方文化圈以外的人看见啤酒泡从瓶中冒出来,说:我不奇怪它怎么冒出来的,我只奇怪它是怎么被装进去的。普遍具有啤酒常识的西方人带着正常的思路听下去,突然遇到了低于正常逻辑的话,人们于是开怀大笑。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这类的喜感让外来者在笑声中迅速受到主体文化的软性规训和审美教化。

滑稽总是表现为不伦不类的组合,因此,不伦不类的组合导致人们用其美学规律去创造喜剧型艺术以教化社会,通过笑声意识到自己低于正常,从而趋向正常。滑稽是无害的,这无害本身就显示了主体的自信与强大,只有把对象看成低于主体,人才会笑——在笑中,内蕴了文化正常的规范力量,人解脱了社会的压力,增强了自己在压力下的信心。

丑在美学体系中的转换

在美(感)、悲(感)、喜(感)的美学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