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44.0分)
1. 欲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最好的方法是( )
A. 将固体加热至不再有气体产生
B. 将固体配成溶液,再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C. 将固体配成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D. 将固体配成溶液,再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2. 判断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时,有一条经验规律:“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易溶解极性分子
组成的溶质;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易溶解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下列如图装置中,不宜用作HCl尾气吸收的是( )
A.
B.
C.
D.
3.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收集满
B.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4. 下列反应中H2O是氧化剂的是( )
A. CaO+H2O=Ca(OH)2 C. 2Na+2H2O=2NaOH+H2↑
5. 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2F2+2H2O=4HF+O2 D. 3NO2+H2O=2HNO3+NO
A. 胶体外观不均匀 B. 胶体不能通过滤纸 C. 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 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6. 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B C D 纯净物 HCl 蒸馏水 H2SO4 HNO3 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 氨水 胆矾 加碘食盐 电解质 纯碱 火碱 纯碱 NaOH溶液 非电解质 干冰 二氧化硫 氨气 生石灰 A. A B. B C. C D. D
7. 下列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l2O3常用作耐火材料 B. 氧化钠可用作潜艇供氧剂
C. 钠钾合金可用作快中子反应堆导热剂 D. 水玻璃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8. 对1mol/L的Na2SO4(摩尔质量为142g/mol)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含有1mol的Na2SO4
B. 从1L溶液中取出500 mL后,剩余溶液的浓度变为0.5mol/L C. 1mol的Na2SO4 溶于1L水 D. 1L溶液中含有142 g Na2SO4
9. 下列有关仪器用途或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试管、烧杯均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
B. 使食盐水中氯化钠结晶析出时,常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酒精灯、玻璃棒、泥三角
C. 灼烧固体时可用坩埚
D. 蒸发结晶实验中,蒸发皿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10.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与化学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泥、水玻璃、水晶均属于硅酸盐产品 B. 医用酒精和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 C. 氯水和食盐水消毒杀菌的原理相同 D. 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
11.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Cl2:MnO2+4HCl
△
−
Mn2++2Cl−+Cl2↑+2H2O
B. 碳酸钙与醋酸溶液反应:CaCO3+2H+=Ca2++H2O+CO2↑
C. 200mL2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11.2L标准状况下的氯气:4Fe2++6Br−+5Cl2=4Fe3++
3Br2+10Cl−
D. Na2S的水解:S2−+2H2O⇌H2S+2OH−
12. 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可用于吸收NH3或HCl,并防止倒吸
B.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C.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D.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13. 由镁、铝、铁三种金属单质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共6 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标准状况
下的氢气2.8 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铝 C. 该混合物一定是由铁和镁组成的
B. 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铁 D. 该混合物中一定不含铁
14.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将Cu片放入浓硫酸中 加热NaHCO3溶液 向Al(OH)3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氨水 向FeSO4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Al(OH)3都溶解 溶液变红 结论 Cu与浓硫酸不能反应 NaHCO3的热稳定性较强 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溶液中含有Fe3+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 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B. 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C. SO2和Na2SO3溶液都能使溴水褪色 D. Cl2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6. 已知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1 mol H2和0.1 mol I2(g)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其分子总数为0.2NA
2−
B. 1L0.1mol·L−1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离子数之和为0.1NA
C. 将2g H2与足量的N2混合,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小于2NA D. 7.8g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所含阴离子的数目等于0.1NA
17. 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透明离子组是( )
A. K+、Na+、NO3−、MnO−4 C. K+、Na+、Cl−、Cu2+
B. K+、Na+、Cl−、SO2−4 D. Na+、Ba2+、OH−、SO2−4
18. 14 g铜、银合金与一定量某浓度的硝酸溶液完全反应,将放出的气体与1.12 L(标准状况下)氧气
混合通入水中,恰好全部被水吸收,则合金中铜的质量是( )
A. 9.6 g B. 6.4 g C. 4.8 g D. 3.2g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9. (1)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________ mol,其中CO2为________ 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_,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中,所含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原子数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密度之比为________。 (3)在标准状况下,4 g H2、11.2 L O2、1 mol H2O中,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20. 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
如下方案:
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可选择_________仪器。 (2)操作②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2−4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已恒重的装置A接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
入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1)C、D中的溶液依次为________(填标号)。C、D中有气泡冒出,并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 a.品红
b. NaOH c. BaCl2 d. Ba(NO3)2
e.浓H2SO4
(2)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2. 木炭与浓硫酸反应可表示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1)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 .
(2)木炭作 ______ (填“氧化剂”或“还原剂”),硫酸 ______ (填“被氧化”或“被还原”). (3)若消耗了1molH2SO4,则生成 ______ mol SO2. 五、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3. 现有A、B、C、D四种物质,A、B为无色气体,C、D为黑色粉末,B跟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
成A,A和D都能跟C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其中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
(1)根据上述现象,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写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B+D→A______ A+C→E+B______.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A
解析:解:A.将固体加热至不再有气体产生,碳酸氢钠完全分解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除杂,故A选;
B.二者均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除杂,故B不选; C.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引入新杂质NaOH,故C不选; D.配成溶液,再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将原物质除去,故D不选; 故选A.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则加热可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解:HCl是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四氯化碳是非极性分子,氯化氢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
A.倒置的漏斗可防倒吸,故A错误;
B.氯化氢难溶于四氯化碳,可防倒吸,故B错误; C.氯化氢易溶于水,会发生倒吸,故C正确; D.球形干燥管能防止倒吸,故D错误; 故选:C.
HCl是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四氯化碳是非极性分子,则HCl极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吸收HCl时不能直接将导管插入水中,必须使用防止倒吸的装置;常用的方法为:使用倒置的漏斗、使用球形干燥管、使用四氯化碳和水的混合液,据此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尾气处理装置,注意根据“相似相溶”规律解题,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
解析:解:A.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试剂瓶口,观察现象,不能伸入瓶内,故A错误;
B.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大拇指顶住试管夹的短柄,则图中操作不合理,故B错误; 3C.滴加时悬空正放,不能伸入试管内,防止污染试剂,故C错误; D.称量时左物右码,且NaOH在小烧杯中称量,图中操作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A.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应在试剂瓶口;
B.试管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3,大拇指顶住试管夹的短柄; C.滴加时悬空正放;
D.称量时左物右码,且NaOH在小烧杯中称量.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验满、液体的取用、加热及称量等,把握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装置的作用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1
4.答案:C
解析:解:A.该反应中所有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A错误; B.该反应水中O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F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所以水是还原剂,故B错误;
C.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所以水是氧化剂、钠是还原剂,故C正确;
D.该反应N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5价、+2价,水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二氧化氮是氧化剂、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C。
反应中水是氧化剂,说明水中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考查基本概念,明确概念内涵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元素化合价,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C
解析:解:A、胶体是一种均匀的分散系,故A错误;
B、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较大,不能通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故B错误; C、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
D、胶体是一种均匀、稳定的分散系,静置后不容易产生沉淀,故D错误。 故选:C。
A、胶体是一种均匀、稳定的分散系; B、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通过滤纸; C、胶体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胶体是一种均匀、稳定的分散系.
本题考查学生有关胶体的性质,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熟记教材知识,学以致用.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及各种物质的成分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纯净物是指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指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据此可以分析各个选项中各种的所属类别。
A.HCl是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是水,属于纯净物,纯碱为碳酸钠为电解质,干冰为二氧化碳属于非电解质,故A错误;
B.蒸馏水、氨水、火碱、二氧化硫分别属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故B正确; C.胆矾是纯净物,故C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是混合物,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固体,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解析:略
8.答案:D
解析:解:A.溶液体积未知,则不能确定溶质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
B.从1L溶液中取出500 mL后,剩余溶液的浓度不变,浓度仍为1mol/L,故B错误; C.1molNa2SO4溶于1L水,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L,故C错误; D.m(Na2SO4)=1L×1mol/L×142g/mol=142g,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n=cV=M结合溶液为均一、稳定的性质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溶液为均一、稳定的分散系的特点.
m
9.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混合物分离提纯、仪器的使用、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A.烧杯不能用于固体加热,试管可用于给液体、固体加热,故A错误;
B.使食盐水中氯化钠结晶析出时,蒸发即可,需要蒸发皿而不是坩埚和泥三角,故B错误; C.灼烧固体温度较高,可用坩埚,故C正确;
D.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不需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题目难度较小。 A.水泥、水玻璃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但水晶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故A错误; B.酒精和葡萄糖注射液都是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
C.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与氯化钠性质不同,食盐水消毒利用细菌脱水的原理,故C错误; D.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使用生成氨气而降低肥效,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解:A.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Cl2,浓盐酸中的HCl应该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
△
−
Mn2++Cl2↑+2H2O,故A错误;
B.碳酸钙和醋酸都需要保留化学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a2++H2O+CO2↑+2CH3COO−,故B错误;
C.还原性Fe2+>Br−,所以通入氯气先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Fe2+反应完毕,剩余200mL2mol/L的FeBr2溶液中0.4molFeBr2,的氯气再发生反应2Br−+Cl2=Br2+2Cl−,通入11.2L标准状况下的Cl2,物质的量为0.5mo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2Br−+5Cl2=4Fe3++3Br2+10Cl−,故C正确;
D.Na2S的水解以第一步为主,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S2−+2H2O⇌HS−+OH−,故D错误; 故选:C。
A.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应该拆开,不能保留分子式; B.醋酸为弱酸,离子方程式中醋酸应该保留分子式;
C.还原性Fe2+>Br−,所以通入氯气先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Fe2+反应完毕,剩余的氯气再发生反应2Br−+Cl2=Br2+2Cl−;
D.硫离子的水解分步进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写出第一步的水解即可.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12.答案:C
解析:解:A.NH3或HCl直接通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应用四氯化碳代替水,故A错误; B.接收装置不能密封,防止压强过大,应去掉锥形瓶上的塞子,故B错误;
C.氯化氢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且二氧化硫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可用于除去杂质气体,故C正确;
D.K2Cr2O7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腐蚀橡胶管,应用酸式滴定管,故D错误。 故选:C。
A.气体直接接触水,不能防止倒吸; B.接收装置不能密封;
C.二氧化硫不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
D.K2Cr2O7溶液具有强氧化性.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物质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利用平均值法解答较为简单,注意若有不反应的金属应视作需金属质量无穷大。
设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1 g氢气需要混合物的质量为x g,则1∶x=(22.4×2)∶6,解得x=24,运用平均组成法进行分析,则金属混合物中必有一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1 g氢气时所需金属的质量大于24 g,另一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1 g氢气时所需金属的质量小于24 g。根据镁、铝、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可知,产生1 g氢气需要镁、铝、铁的质量分别为12 g、9 g、28 g,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Fe。而另一种金属可能是Mg或Al。 故选B。
2.8
1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A.常温下Cu片与浓硫酸不反应,加热时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气体,故A错误; B.加热NaHCO3固体,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故B错误; C.Al(OH)3和氨水不反应,故C错误;
D.Fe3+与KSCN溶液反应生成Fe(SCN)3,溶液呈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A.硫化钠和亚硫酸钠都具有还原性,都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两者原理相同,故A错误;
B.浓硝酸和次氯酸都见光易分解,所以都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两者原理相同,故B错误; C.二氧化硫和亚硫酸钠都具有还原性,都能被溴单质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而使溴水褪色,两者原理相同,故C错误;
D.二氧化硫与品红化合生成无色物质,而氯气是因为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两者原理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掌握公式的运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
A、H2 和 I2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无论反应程度如何,其分子总数为0.2NA,故A正确;
2−B、1L 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2CO3、HCO−3和CO3数之和为0.1NA,故B错误;
C、将2 gH2与足量的N2混合,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充分反应后转移的电子数小于2NA,故C正确;
D、Na2S和Na2O2的摩尔质量都为78g/mol,都含1个阴离子,混合物物质的量=78g/mol=0.1mol,所含阴离子的数目等于0.1NA,故D正确。 故选:B。
7.8g
17.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注意常见离子的颜色,题目难度不大。 A.MnO−4为紫色,与无色不符,故A错误;
B.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B正确; C.Cu2+为蓝色,与无色溶液不符,故C错误;
D.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OH−,且Ba2+、SO2−4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混合物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根据始态终态法判断金属提供的电子等于氧气获得的电子是关键,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思想的运用。
铜、银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硝酸银与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与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纵观整个过程,金属提供的电子等于氧气获得的电子, n(O2)=22.4L/mol/L=0.05mol,
设Cu、A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根据质量列方程:x×64g/mol+y×108g/mol=14g 根据电子守恒列方程:2x+1×y=0.05mol×4 解得:x=0.05mol,y=0.1mol
m(Cu)=0.05mol×64g/mol=3.2g,所以D正确。 故选D。
1.12L
19.答案:(1)1.75;0.75;57.1%;34.9 g/mol;
(2)1︰1;1︰1;5︰3;4︰11;4︰11; (3)H2;H2;H2O;H2O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和判断,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试题难度一般。 (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22.4 L/mol=1.75 mol。设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x,CO2的物质
39.2 L
y=0.75 mol,的量为y,则有x+y=1.75 mol,28 g·mol−1 x+44 g·mol−1 y=61 g,解得x=1 mol,CO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即
M(混)=×100%≈57.1%,1.75 mol
1 mol
mn
=
61 g1.75 mol
≈34.9 g/mol;
(2)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所以分子数之比为1:1,物质的量之比为1:1,原子总数之比1×5:1×3=5:3,质量之比为1×16:1×44=4:11,密度之比就是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为16:44=4:11;
(3)在标准状况下,4gH2物质的量是n(H2)=2 g⋅mol−1=2 mol,分子数是2NA个,原子数是4NA个,体积是44.8L;
11.2LO2物质的量是n(O2)=22.4 L⋅mol−1=0.5 mol,分子数是0.5NA个,原子数是NA个,质量是16g; 1mol H2O中,分子数是NA个,原子数是3NA个,质量是18g,体积是18mL;
所以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H2;含原子数最多的是H2;质量最大的是H2O;体积最小的是H2O。
11.2 L
4 g
20.答案:(1)坩埚;
(2)否,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后续操作中无法除去; (3)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2−4已除尽; (4)除去过量的Ba2+;
(5)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HCl和CO2。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明确在除杂时不仅要能把杂质除掉,还不能引入新杂质,而且方法要简便易行,把握好此原则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缜密的思维。
碳酸氢铵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加热后残留物为氯化钠和硫酸钠,将残留物溶解后加入氯化钡可生成硫酸钡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液含有氯化钠、氯化钡,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碳酸钡沉淀,过滤,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加入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加热煮沸,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溶液,
(1)根据图示,操作①是将固体混合物加热,使用到的仪器是坩埚,故答案为:坩埚;
(2)加入硝酸钡溶液,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钠,除去了硫酸钠,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离子硝酸根,硝酸根离子在后续的操作中无法除去,
故答案为:否, 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3,后续操作中无法除去; (3)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已除尽,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不
出现浑浊就说明硫酸根离子已经除尽,
故答案为: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2−4已除尽;
(4)操作③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再过滤,
故答案为:除去过量的Ba2+;
(5)操作④加热煮沸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溶解的CO2和多余的盐酸, 故答案为: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HCl和CO2。
21.答案:(1)c、a;生成白色沉淀,溶液褪色
高温
(2)2FeSO4 = Fe2O3+SO2↑+SO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解,产物的判断和常见的检验,难度一般。
(1)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说明生成Fe2O3,则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升高,S元素化合价应降低,则一定生成SO2,可知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可生成Fe2O3、SO3、SO2,C为氯化钡,用于检验SO3,可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D为品红,可用于检验SO2,品红褪色,故答案为:c、a;产生白色沉淀,溶液褪色;
(2)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可生成Fe2O3、SO3、SO2,方程式为2FeSO
案为: 2FeSO高温
= Fe2O3+SO2↑+SO3↑。 4
高温 4
= Fe2O3+SO2↑+SO3↑,故答
22.答案:(1)CO2、SO2、H2O;
(2)还原剂;被还原;
(3)1
解析:解:(1)由氧化物的定义可知,CO2、SO2、H2O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为氧化物,故答案为:CO2、SO2、H2O;
(2)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为还原剂,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H2SO4为氧化剂,故答案为:还原剂;被还原;
(3)由方程式可知,若消耗了1molH2SO4,则生成1molSO2,故答案为:1.
反应C+2H2SO4(浓)=CO2↑+2SO2↑+2H2O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为还原剂,S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H2SO4为氧化剂,结合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解答该题.
本题以浓硫酸与碳的反应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相关概念,判断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
23.答案:CO CO2 CuO C CO2+C
高温
−
2CO CO+CuO
△
−
Cu+CO2
解析:解: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则B为CO2;D为黑色粉末,B跟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A,则D为碳,A为一氧化碳;A和D都能跟C(黑色粉末)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则E为Cu,C为CuO,
(1)根据分析可知,A为CO、B为CO2、C为CuO、D为C, 故答案为:CO;CO2;CuO;C;
(2)因D为碳,B为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
2故答案为:CO+C
2
高温
高温
−
2CO,
−
2CO;
△
因A为一氧化碳,C为氧化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故答案为:CO+CuO
△
−
Cu+CO2,
−
Cu+CO2.
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则B为二氧化碳;D为黑色粉末,B跟D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A,则D为碳,A为一氧化碳;A和D都能跟C(黑色粉末)反应生成B和一种红色固体E,则E为铜,C为氧化铜,据此进行解答.
本题的突破口是B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一种白色沉淀F,可推测B为二氧化碳,然后利用转化和物质的颜色及体现的化学性质来解答推导出各物质,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