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例三,“折线统计图”课堂教学案例

课例三,“折线统计图”课堂教学案例

来源:乌哈旅游


课例三 “折线统计图”课堂教学案例

片段一:读图——发现问题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一下,图中那么多的红点有什么用?(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完后,发现有问题的人已经一大片了。教师见此,深思片刻)

师:有问题的人请你站起来。

(有近的学生站了起来)

12生:从这起伏的线段中,我想知道哪段上升,哪段下降了。

师:如果你的问题和他相同或差不多,就请你坐下。

(有几个随着发言的学生坐了下去)

生:那么多的格子是干什么的?

(又有一些学生坐下来)

生:它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我们知道了,那折线统计图有什么样优点?

生:为什么要用线段连起来?我想知道折线统计图怎么画?

(教师沉着冷静地把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板书,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坐下)

片段二:合作——解决问题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就是让我们研究如何看图、制图和如何用统计图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看、制、用)这么多的问题靠谁来解决?

生:(坚定地回答)靠自己!

师:有信心解决吗?你们准备如何解决?

生:可以自己看书。

生:可以和同学讨论。

生:我们小组一块商量解决。

生:我还想请教老师。

师:那好,就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并完成你们桌上的观察记录单。

生:我们组认为,5~6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我觉得3~4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

师:对这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同意3~4月的举手!(很多人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用4月的16C减去3月的2C,温差是14C

师:“温差”这个词用得很好。请你们也算一算5~6月的温差,谁大呢?你们现在的意见呢?

生:我明白了。

生:在3~7月的这些线段中,3~4月的这条线段最长。

生:这条线段还最陡。

师:你们的发现都很重要。

片段三:制图——亲历实践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家调查,请把调查得到的资料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调查的我们家1~6月的电话费。

生:我调查的是我1~5单元的测验成绩。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这是我国运动健儿近几届奥运会上金牌统计图。(课件出示:中国运动健儿奥运金牌情况统计图)你知道我国运动员第23届奥运会得了多少枚金牌吗?

生:我看到了,合15枚。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先后补充表述找点的方法)

师:你们很会观察。(师指着统计图)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听了你们刚才的介绍,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幅作品补充完整,有信心吗?

(每个学生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未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在音乐声中学生亲自动手制折线统计图)

师:老师刚才看你做得特别快,你先来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是在横轴的第三个点找到第25届,然后顺着往上看,找到纵轴的15,再稍微往上一点就是16了。描好这个点,再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其他的点。

生:我来补充一点,找到所有的点后,从第一个点开始,把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生:也可以先从纵轴的数值再找横轴的届次。

师: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知道第28届得到的金牌最多,第24届得到的金牌最少。

生:我知道从第23届到第24届金牌数有所下降。

生:从第25届开始,金牌数又逐步上升。

师:你们觉得哪段上升得最快?

生:第26届到第27届。

生:不是,是第24届到第25届。

师:到底是哪一段呢?

生:24~25届上升了11枚,而26~27届上升了12枚。我是用计算的方法得到这个数字的。

生:26~27届这一段的线段比24~25届的线段要陡一些。

生:确实是26~27届,看格子就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判断的方法都不错,能预测一下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情况吗?

…………

总评析:

1、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生活情境。

3、讲究教学思想策略,注重知识内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