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肌肉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肌肉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2024-03-24 来源:乌哈旅游


肌肉淋巴瘤CT、MR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目的:探究肌肉淋巴瘤CT、MR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了解肌肉淋巴瘤影像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效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MR表现。结果:其中2例患者为单块肌肉受累,22例患者均为多处肌肉受累;患者的肌肉受累部位主要在髂腰肌、腰大肌、髂肌、闭孔内肌、腰方肌、腹壁肌肉等;肌肉淋巴瘤病变CT主要表现为:肌肉弥漫肿大、肿块、多个结节融合等;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8例,等信号16例,T2WI高信号8例,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病理上肌肉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成弥漫密集状分布,淋巴瘤细胞大小一致,瘤细胞细胞核较大,水分及胞质较少。结论:肌肉淋巴瘤患者CT主要表现为多处肌肉受累、肌肉弥漫增大,MRI主要表现为在T1WI多呈等低信号,在T2WI多呈稍高信号。肌肉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了CT、MRI的表现形态以及肿瘤的发生部位等的特征,分析患者CT、MRI的影像资料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肌肉淋巴瘤;CT;MR;病理学基础

分析患者的CT、MR等影像资料在肌肉淋巴瘤的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1]。本文在参考近期文献资料和临床病例的基础上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MR表现,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患者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5.75±8.5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和病理学基础分析。

1.2统计学处理

调查分析所得各组数据用均数±表示,标准差( x±s)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表现

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例患者为单块肌肉受累,22例患者均为多处肌肉受累;患者的肌肉受累部位主要在髂腰肌、腰大肌、髂肌、闭孔内肌、腰方肌、腹

壁肌肉及腓肠肌等;肌肉淋巴瘤主要病变形态表现为:肌肉弥漫肿大、肿块、多个结节融合等。详见表1、表2

表1 24例肌肉淋巴瘤患者受累部位CT临床表现

表2 24例肌肉淋巴瘤患病变形态CT临床表现

2.2MRI表现和病理学基础

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8例,等信号16例,T2WI高信号8例,稍高信号12例,等信号4例。MRI可见肌肉附近淋巴结有异常肿大的现象,且强化程度较为均匀,肌肉淋巴瘤附近骨骼边缘有侵蚀性改变,骨髓内有较大区域的水肿产生。病理上肌肉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成弥漫密集状分布,淋巴瘤细胞大小一致,瘤细胞细胞核较大,水分及胞质较少。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的原发性肌肉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包括了解患者有无淋巴瘤史;病理学基础组织学证实淋巴瘤细胞;通过CT、MRI等影像检查不发现其他器官、部位有淋巴瘤;在肌肉淋巴瘤附近的骨骼表现为边缘有侵蚀性改变[2]。原发性肌肉淋巴瘤较罕见,好发于四肢肌肉;而继发性肌肉淋巴瘤患者有多部位的淋巴瘤病史,多发生在髂肌、腰大肌等部位,在临床上较原发性肌肉淋巴瘤发病率高[3]。

CT检测显示肌肉淋巴瘤较完整的骨皮质,同时CT可以显示肌肉淋巴瘤细胞原有的解剖结构、骨骼淋巴瘤死骨等。而原发性和继发性肌肉淋巴瘤在CT影像表现上无明显的差异,均表现为多处肌肉受累、肌肉弥漫增大,皮下脂肪有网状、索状改变。MRI检测可以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可以准确判断出肌肉组织的发生淋巴瘤病变的大小、位置及范围,确定淋巴瘤对骨骼的受侵程度,还具有区分肌肉淋巴瘤的骨髓水肿和骨髓侵犯。两种检测方式均可为肌肉淋巴瘤的诊断、分期、治疗上提供影像学资料。

在病理学基础的研究上,肌肉淋巴瘤大多数为NHL(弥漫大B细胞型),为质地较硬的软组织肿瘤,瘤内常见原有的肌纤维、肌腱、肌间脂肪、血管等解剖结构。在镜下观察,可见淋巴瘤细胞为小圆细胞肿瘤,核浆比例大,由多数的单一细胞密集堆积而成,通过生长形成一个较大的软组织团块,所以,淋巴瘤没有包膜存在,而淋巴瘤内也存在较少的水分和胞质。由于淋巴瘤较密实而且坏死、囊变较少见的特点,在CT影像中通过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肿瘤的密度均匀增高近似于肌肉;在MRI影像中,在T1WI多呈等低信号,在T2WI多呈稍高信号,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刘年元,陈友兰,张玉忠,成喜欢,冯丰坔. 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MR

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04:63-65.

[2] 李守红,郭晓华,石尖兵,陈兵,胡晓青.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07:3202-3203.

[3]韩春燕,李洪江,傅爱燕,夏淦林,丁勇生. MRI诊断软组织淋巴瘤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01:59-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