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二节 尿感护理

第二节 尿感护理

来源:乌哈旅游
第二节 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学习重点:

尿路感染的病因、感染途径、易感因素、身体状况、采集尿液的方法。 学习难点:

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用药护理。

一、疾病概要

(一)基本概念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本病多见于育龄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其中,未婚少女发生率为2%,已婚女性发生率5%,孕妇菌尿发生率约为7%,老年人发生率可达10%,且多为无症状性菌尿。 (二)致病菌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三)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最为常见,占90%。 2.血行感染。 3.淋巴道感染。 4.直接感染。 (四)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和尿流不畅:是最主要的易感因素。

2.女性:因尿道短而直,尿道口离肛门近而易被细菌污染。 3.泌尿系检查:如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 4.机体抵抗力低下。 5.其他。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感染、外伤、尿路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畸形、多囊肾、马蹄肾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有无妇科炎症、细菌性前列腺炎、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有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肿瘤等。询问病人的月经生育史、性生活情况、既往有无类似情况发生及诊疗情况。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1)急性膀胱炎:病人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等膀胱刺激症,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见肉眼血尿。

(2)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

1

呕吐等全身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血尿、脓尿、腰痛、肾区压痛或叩痛、输尿管点压痛等泌尿系统表现。 护理评估

(3)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型尿感,即病人有真性菌尿而无尿感的症状,常因其他原因做尿细菌学检查时发现,多见于老年人和孕妇,超过60岁的妇女发生率可达10%。

2.体征 急性肾盂肾炎病人常有痛苦面容,肋脊角压痛或(和)叩击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起病急,发热,疼痛,常引起病人烦躁、紧张、焦虑,涉及外阴及性生活等方面的询问时,病人有害羞感和精神负担。反复发作者,病人易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尿常规 尿液外观浑浊,尿沉渣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3.尿细菌学检查 尿细菌菌落计数≥105 /ml,则为真性菌尿;如菌落计数<104/ml 为污染, 104~105/ml为可疑阳性。

4.肾功能检查 可出现氮质血症。

5.影像学检查 急性期可作B超检查。 (五)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去除易患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未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应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获得尿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急性膀胱炎初诊用药可用3日疗法,疗程完毕7日后复查;急性肾盂肾炎抗菌药物疗程通常为10~14日。

三、护理诊断

1.排尿障碍 与尿感所致的尿路刺激证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急性肾盂肾炎有关。 3.焦虑 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有关。

四、护理目标

1. 病人尿路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 2. 体温恢复正常

3. 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五、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合理休息 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应增加休息与睡眠,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环境。肾区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嘱病人少站立或弯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尿频者提供床边小便用具。高热病人时应卧床休息,体温超过39℃时可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进行物理降温。

2.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增加尿量,以冲洗膀胱、尿道、促进细菌和炎性分泌物排出,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尿液性状等的变化,尤其体温的变化;观察尿路刺激征、腰痛的情况,有无伴随症状;观察有无高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伴腰疼加剧等,

2

一旦出现常提示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三)用药护理

1.合理用药 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注意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胃肠道反应,经肾脏排泄时易析出结晶,还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等,服用时应多饮水减少磺胺结晶的形成和减轻尿路刺激征;或口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强疗效。

2.疗效评价 尿路感染的疗效评价标准为:

①见效:治疗后复查菌尿转阴。

②治愈:完成抗菌药物疗程后,菌尿转阴,于停用抗菌药物后1周和1个月分别复查1次,如无菌尿,则可认为尿路感染已治愈。

③治疗失败:治疗后持续菌尿或复发。 (四)尿细菌学检查的护理

尿细菌培养标本采集方法:①在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生素5天后留取尿标本。②取清晨第一次尿液(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h以上),弃掉前段尿,取清洁、新鲜的中段尿送检。③留取尿标本时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清洗会阴部,消毒尿道口,再留取中段尿。④尿液应在1h内作细菌培养,否则容易造成污染。 护理措施

(五)心理护理

应向病人解释本病的特点及规律,说明紧张情绪不利于尿路刺激征的缓解,指导病人放松心态、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人,应与病人分析其原因,让病人知道造成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共同制订护理计划,克服急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措施

(六)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和加重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积极治疗并消除尿感的易感因素。

2.生活指导 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正确清洁外阴的方法,注意劳逸结合,饮食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3.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不随意停药或减量,避免复发;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护理评价

1. 病人尿路刺激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2. 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 情绪是否稳定,能否积极配合治疗。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