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
建筑系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赫尔辛基城市漫步
课程名称:城市建筑美学 任课教师: 陈李波 学生姓名: 张愈芳 年 级: 2009级 学生编号: 104972091952 专 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导 师: 王晓 时 间:2010年06月28日
赫尔辛基城市漫步
【内容摘要】赫尔辛基地理位置特殊,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赫尔辛基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文章从传统建筑,现代建筑,人文景观三个方面介绍了赫尔辛基城市。这里虽然人口稀少,但却从来不乏建筑大师;这里虽然没有其它欧洲国家建筑的雄伟气魄,但却从来不乏建筑的个性;“亲近自然”的朴实,是赫尔辛基城市建筑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 赫尔辛基;建筑;自然;特色 【正 文】
引言
芬兰建筑的秘密可以在圣诞贺卡上获得启示:一张典型的圣诞贺卡绘制着这样的画面——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屋顶上夜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建筑存在的唯一迹象是两层积雪的狭缝中露出的窗户,因此窗户必须非常精湛的建造。所以芬兰建筑有非常高的水准。
图1 圣诞贺卡
1赫尔辛基城市概况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Helsinki) 位于芬兰湾北岸的维洛尼埃米半岛上,三面被波罗的海包围。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既体现出欧洲古城的浪漫情调,又充满国际化大都市的韵味。同时,她又是一座都市建筑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花园城。在大海的衬托下,无论夏日海碧天蓝,还是冬季流冰遍浮,这座港口城市总是显得美丽洁净,被世人赞美为“波罗的海的女儿”。
1.1 城市历史
赫尔辛基是公元1550年创建的,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芬兰属瑞典王国统治,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在1550年颁布命令,创建赫尔辛基城市。建城以后,赫尔辛基曾遭受无数次苦难。1710年,它惨遭一场瘟疫的灾难。3年后,初具规模的赫尔辛基城被一场大火烧毁。芬兰人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到18世纪40年代,发展成芬兰最大的城市。1808-1809年,瑞俄之间的最后一次战争时,赫尔辛基又经历了一场大火,1/4的城市被毁。1809年瑞典势力退出芬兰,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自治大公国。1812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把赫尔辛基作为芬兰的首府。1917年芬兰独立后成为首都。
1.2 城市文化
作为文化之城,赫尔辛基市内有多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一年到头,来自世界各地的团体表演不断,充分反映出芬兰人对文化的重视与热衷。建于1640年的赫尔辛基大学,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高等学府,也是芬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大学。
芬兰的文化和艺术里,建筑成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欧洲都市相比,赫
2
尔辛基是一座年轻城市,但她的建筑却融贯了传统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流行趋势。它既代表了欧洲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了芬兰自有的建筑个性。
多姿多彩的建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它们当中不仅可以观览到“新古典派”和“新艺术派”的杰作,也能够欣赏到富有北欧情趣的雕塑和街景,使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美。
1.3 城市环境
芬兰是一个拥有“千湖之国”美誉的北欧国家,宁静,秀美,绿色是芬兰印象的概括。从机场到赫尔辛基沿途均是茂密的植被,几乎看不到任何裸露的地表。芬兰的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
图2 城市风光
图3 城市植被
赫尔辛基市内街道宽阔,美丽清洁,到处是苍翠的树木和如茵的草坪。市中心大街的街心花园里繁花似锦。市内建筑物风格独特,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故有\"北欧的日都\"之誉。
图4 城市街道
赫尔辛基可以说是一座自然与人文高度和谐的大公园。 它是向人开放的, 向居民, 向所有来访者展示它辉煌的历史, 灿烂的现代,。它的自然、山水、蓝天、白云、海湾、山坡、树
3
林、草地、湖泊所有这些都是那样地和谐。真如苏东坡所说“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为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所共适。” 是的, 这样的环境就是人的家。在家的感觉有多好, 在赫尔辛基的感觉就有多好。
赫尔辛基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城市, 它处处显出城市规划师的匠心。在这里, 自然与人文、古典与现代、严肃与活泼、整齐与变化、多样与统一,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和谐。它充分反映欧洲传统的审美观念。
2 赫尔辛基城市传统建筑
芬兰地理位置特殊,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芬兰的城市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这里虽然人口稀少,但却从来不乏建筑大师。这里虽然没有其它欧洲国家建筑的雄伟气魄,但却从来不乏建筑的个性。“亲近自然”的朴实,是芬兰建筑最大的特色。
2.1 木制材料的应用
木材是芬兰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比石头容易使用,而且也是最早被用来作为建筑材料的材料。木材是芬兰最为传统、最为典型的建筑材料。
教堂建筑是见证一个国家对于材料运用的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标志。木制教堂建筑的发展史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包括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所有这些都是芬兰建造者的发明创造及建筑技巧的有力见证。芬兰的“小木屋”是世界有名的,这些建筑都是木制的,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
图5 小木屋
过去城市的建设最初几乎都是以木材来建造,但木材很容易被烧毁。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它的材料相继出现取代木材,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混凝土的出现。但木材仍然与其它材料一
4
起被应用在最大的建筑中,或作为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电镀产品、装饰品及家具中被广泛应用。
2.2 传统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运用
最能反映芬兰传统建筑特色的是具有新古典主义格调的赫尔辛基市中心。
在市中心参议员广场上赫然挺立着传统的北欧民族浪漫主义教堂——赫尔辛基大教堂。它建于1852年、是德国建筑师恩格尔的杰作。赫尔辛基建筑的总体色调是暗红色的, 古朴凝重, 惟有这座教堂是白色的, 靓丽醒目。希腊式的廊柱, 伊斯兰式的青铜圆顶。这座教堂建在高高的台阶上,堪称芬兰建筑艺术中的精品。无论走在市区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欣赏到这座气宇非凡的大教堂。因而成为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 相当于天安门之于北京。教堂的钟声响了, 是做弥撒的时候了。清脆宏亮的钟声使整个广场、整个城市沉浸在肃穆之中。所有的人都为它的崇高与壮丽而震撼。
图6 赫尔辛基大教堂
图7 广场亚历山大雕像
图8 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
图9总统府
台阶下是一个大场。这就是著名的参议院广场。仿佛是一幅19世纪的油画,一圈淡黄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物,在阳光下仿佛能散发出温暖的香味。广场中心有沙皇亚历山大的
5
巨大雕像。教堂正对面的是参议院大楼了。参议院的背后是总统府。教堂的右侧是赫尔辛基大学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的外形是方的, 然它的内部有着类似中国天井的圆形结构, 图书就陈列在圆形的结构中一层又一层。图书馆的前边, 也就是广场的右侧是赫尔辛基大学的教学主楼。这样一个组合绝妙地展示了欧洲传统文化的结构基督教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与它相对原为对手后为合作伙伴的则是政权。教育则处于一个特别的地位,欧洲的大学是科学与民主的摇篮, 从某种意义上讲, 正是大学孕育着近代乃至当代的又明。
广场四周的的建筑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宗教、政权、教育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这个广场是欧洲文明的杰出象征, 是芬兰的一部厚厚的书。
1868年建成的欧洲最大的乌斯别斯基东正教堂给赫尔辛基明显带来了东方文化的影响。它是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红墙尖顶,非常好辨别。曼纳海姆元帅就安葬在教堂内。
图10 乌斯别斯基教堂
3 赫尔辛基城市现代建筑
可以说整个芬兰的建筑都是比较年轻的,全国只有不超过13% 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1920年之前,在19 世纪之前,甚至19 世纪早期也很少能够找到一些有关建筑设计的草图。这是由于芬兰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几百年被侵占的历史,使得芬兰人民长期处于贫苦的生活状态中,城市建设几近停滞,因此,那些历史悠久、耗资巨大的宏伟教堂在芬兰是不容易被找到的,能够留存于世的建筑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朴实的风格呈现于世的。
芬兰的现代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欧建筑风格,简洁明快,几何形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很多芬兰本土建筑师都能够很好地把握民族传统和地域特征,并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现代技术,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埃里·萨立宁和阿尔瓦·阿尔托是对芬兰建筑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位建筑大师,还有后来马可·卡萨格兰,佩卡·萨米宁。
3.1 亲近自然的建筑特色
由于人口稀少,使得建筑可以相对自由地建造于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在赫尔辛基居住,会有一种在公园中居住的感觉,除了市中心建筑群相对集中以外,其它地方的绿色覆盖率都是相当高的,建筑物好像就坐落在林间,人们可以随意的亲近自然,在林间漫步、运动,在草坪上晒太阳,而根本不需要刻意地找寻“绿色”。这里除了公寓、别墅,在湖边、海边还有许多的小木屋,多是人们夏季度假时的处所。
因此,“亲近自然”成为赫尔辛基建筑的一个特色。最著名的岩石教堂()就是教堂建筑史上的一个突破。它的外观与我们所普遍认同的教堂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它没有哥特式教堂的高耸入云,没有巴洛克式建筑的奢华浮燥,整个教堂是从岩床中直接开挖出来的,保持了原广场的岩石风貌,同时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用岩石砌成的教堂。它诞生于1969年,是斯欧马拉聂兄弟(Timo andTuomo Suomalainen)的精心杰作。
岩石广场高出周围十来米,广场中央突起的巨大岩石及一个巨型的穹窿形屋顶,犹如同石头中长出的飞碟一般,趣味独具。
6
自然是这里唯一的主题,教堂内壁留存着自然岩石的本来面貌,未经任何装饰,参差峥嵘,凹凸不平,此起彼伏。这些看似杂乱无章、松松散散的石块相互间有很大的缝隙,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实际上,教堂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设计师精心选料砌上去的。一些岩壁上留下了开凿时垂直的钢钎凿过痕迹的原始状态,可以看到教堂当初施工的过程。支撑连接穹顶的墙体是岩石与钢筋混凝土砌筑而成,肋梁间留了180个不对称的采光高窗,阳光从这里洒进教堂。岩石的粗糙浑厚、玻璃的品莹剔透、铜穹的光滑缜密,给每一个人带来了视觉的强烈反差与冲击,独一无二,舍我其谁。
教堂内壁岩石的颜色深浅不一,褐红色、赭石色、灰黑色,丰富的自然色调给教堂增添了韵味。教堂屋面上的雨天或是融雪的季节,水滴透过岩石从岩缝中渗出,顺着岩壁流入地下排水槽,这种音响效果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建筑师努力展现了建筑造型之外色彩与声音的创作性,给这个教堂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静静地坐在教堂里,耳边回荡着唱诗班空灵优美的声音,环看四周看似未加修饰其实精心设计的教堂,这纯朴的一切,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
图11 岩石教堂外观 图12 岩石教堂入口 图13 岩石教堂内部
7
芬兰大厦, 建于1971年。这也是一座后现代义的建筑,是阿尔托的晚年巨作。它的周围有大片的草地, 背后是特勒湖。建筑周围的环境很休闲, 坐在大厦侧面山坡上的草地, 欣赏天空的白云, 欣赏草地上悠闲散步的鸽子, 欣赏对面国家博物馆的尖顶, 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很自然地你就融进这自然、这人之中。这种风味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所追求的。
图14 芬兰大厦
3.2 重视功能主义的建筑特色
毫无疑问,功能主义是芬兰建筑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芬兰本国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建筑风格也较为朴实,没有“装饰艺术运动”那般金碧辉煌,无论从建筑的色彩,形式到规模都较为纯朴。一切以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摒弃多余的装饰,“形式追随功能”是最好的注释。
赫尔辛基火车站应该算是赫尔辛基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也是芬兰民族浪漫主义到功能主义建筑风格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作品。这座建筑就是由美籍芬兰建筑师埃里·萨立宁所设计的,从1914 年建成一直沿用至今。其合理的结构、良好的实用性,及简洁的外形都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前兆。
进进出出的人们给这古老的建筑蓬勃的生命力。车站的正门两具巨大的人像雕塑背靠墙壁, 托起两盏照明的灯。这人体可以看成是灯柱,也可以是艺术。灯的构思, 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得恰到好处。
图15 赫尔辛基火车站
以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住宅为例,其楼梯的转角处、洗手间、天顶都利用了自然光,既使得空间生动活泼,又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其各个房间分隔得也很细致,主卧、辅卧、客房、客厅、餐厅,当然少不了天台,每一个区域都有专门的用途,总的风格一致,但
8
各个房间在细处上又有不同。家具陈设与房屋的简洁风格相一致,没有过多无用的装饰,几乎每一处的设计都有必须的道理,尽量做到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空间的使用性,达到良好的功能性。
图16 阿尔托自宅
3.3 对光线的巧妙独特运用
芬兰建筑对于光线的运用尤为注重。因为在北欧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就是光。在这里,虽然冬季了无生气的漫长,日照时间非常有限;但夏季阳光却特别充足,而且光照时间正好与冬季相反。但即使是这样,它的自然光线与南欧的自然光线也有不同,南欧的光线多成锐角,因此建筑物的光影比例较短,且对比明显而强烈。在北欧,建筑物的光影比例较长,光线的变化微妙而柔和,明亮却又朦胧。因此,“光”成为影响空间形态,建筑物正面表面的纹理、颜色的给予及空间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光与空间之间的互动成为建筑中的关键元素。建筑通常会非常巧妙合理地利用光线,且运用光线来形成特殊的空间效果。
这样的例子,正如之前提到的芬兰著名的岩石教堂,另外,在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作品中也常常可以见到,借助自然光线来采光的例子,不仅可以使建筑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同时在夏季,阳光充足时还可以节约能源,实在是一举两得。
位于赫尔辛基街角的学术书店以“钻石天窗”出名。就像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天窗是不规则的切割多面体,它们锐利第刺穿天花板,把光线带入三层高的中庭。阳光被赋予即可触摸的物质感。
4 赫尔辛基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赫尔辛基市区里的绿化非常好,处处有鲜花、草坪和树木,几乎每隔几栋建筑就能看到一个公园,公园里有供人们休息的长凳,有的还有喷泉和雕塑。芬兰的树木主要是松树、云杉还有枫树。松树和云杉是常绿树木,而枫树则会落叶。现在是芬兰的秋天,枫树的叶子开始变黄、变红并随着秋风一片片落下来,所以公园里绿色的草坪上落满了金黄色或者是红色的树叶。绿色、红色、黄色还有蓝色的天空、金色的阳光、精美的雕塑,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芬兰秋季令人陶醉的风光。倘佯在市区里,如同走在一个个公园里,让你的心情很容易平静下来。因为北欧的阳光极为珍贵,人们舍不得让阳光白白浪费,因此在有阳光的日子里,会有不少人在公园里晒太阳。
在市区有以音乐家西贝柳斯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园。这位芬兰国宝级的音乐家以一部《芬兰颂》而享誉世界。在《芬兰颂》中,西贝柳斯满怀深情,以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歌颂了自己的国家,号召人民反抗沙俄的统治,因此他被芬兰人民视为民族的骄傲。
公园里有由600多根用银色不锈钢管组成的一个雕塑,象征着管风琴。每当海风吹来,气流通过钢管能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纪念着这位伟大音乐家。
9
图17 城市公园 图18 西贝柳斯公园
5 小结
从总体上说,赫尔辛基城市建筑依然反映了芬兰的文化。芬兰建筑的主要特征,实际上是,它敞开大门迎接来自世界的影响,但又结合了强烈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情感,既对当地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又合理地利用本国资源。根据Kenneth Frampton的评价,“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像芬兰这样具有如此相近的建筑文化,然而,与此同时,它却又有着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和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支文军,徐洁.北欧建筑散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蓬生.访圣诞老人的故乡[J].World Culture,2003. [3]王艳.20世纪芬兰建筑之印象[J]. 艺术与设计,2005.
[4]人性的家园—赫尔辛基.陈望衡[J].National Park Of China,2000. [5]秦颖.温暖的世界之北—芬兰[J].城市意象,2003. [6]赵蓓. 芬兰建筑印象[J].建筑旅游,2001.
Walk in the Helsinki city
【Abstract】Helsinki special location,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reason, make the building formed the Helsinki unique scenery. This article form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modern building, the humanities landscape introduce the Helsinki. Nature is simple, is the biggest urban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in Helsinki.
【Keywords】Helsinki.; building; Nature; characteristic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