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来源:乌哈旅游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1.概说

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

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

2.1.1语音

2.1.1.1音同形异。如:

(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

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如:

(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如:

(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

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老张为了赖帐说“借”是“借给”而不是“借走”。 又如:

(4)我去上课。

“上课”可以是去“讲课”,主体是老师;也可以是去“听课”,主体是学生。

单义词也可以造成多种意义的理解。如“红色”是单一地指颜色,放在句子中意义就多了。

(5)我有一支红色的圆珠笔。

可以是“红笔芯”,也可以是“红笔杆”。

2.1.3语法

从语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情况更加复杂。吕叔湘先生将此归为两种情况:分段不同,意义不同;关系不同,意义不同。我们将其细分,列举一些常见情况,如下:

2.1.3.1词性不同,如:

(6)自行车没有锁。

“锁”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又如:

(7)那篇作文你给我看看。

“给”可作动词,拿给;也可作介词,为。词性不同要和语音中同形词区别开来,前者是由于改变了句子成分产生歧义,后者是多义引起的歧义。

2.1.3.2结构关系不同,如:

(8)你们领导应该到场。

“你们领导”可以是同位关系,指“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指“你们的领导”。

2.1.3.3结构层次不同,如:

(9)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可以划分为:“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的进攻);“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多国部队的进攻)。

2.1.3.4结构关系、结构层次都不同,如:

(10)演戏要演好人。

可以理解为:“演戏要演∣好人”(“好人”为偏正)或“ 演戏要演好∣人”(“演好”为补充)。

2.1.3.5施受关系不同,如:

(11)我开刀去。

可以看成:“我”是医生,“我”主刀;或者“我”是病人,被开刀。

2.1.3.6领属关系不同,如:

(12)小王的鞋做得好。

可以是“小王做的鞋”,也可以是“小王穿的鞋”。如:

(13)鲁迅的书。

可以是“鲁迅写的书”,也可以是“写鲁迅的书”。

2.1.3.7联合词组内外界限不明,如:

(14)参加大会的有工人、科技人员和专家40余人。

可以是共40余人,也可以是专家就有40余人。

2.1.3.8总分不明,如:

(15)这口新出土的宝剑,一面刻铭文两行十六字。

如果“两行”是总说,共有十六字;如果“两行”是分说,各有十六字。

语法产生的歧义类型还有其它,上述仅只列出常见的8种情况。

2.2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除了语言因素之外,我们在理解、接受话语的过程中还受到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

(16)“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3.消除歧义的手段

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看,是因为“语言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有时候由于受到语境的限制,多义消失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存在,我们称之为‘歧义’。”

语言和词义所引起的歧义,是由于古人在创造汉字和规定读音、词义时用有限的材料

来约定俗成表达广泛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了重复,引起歧义。但这种歧义也容易消除。比如语言相同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书面语或口头语的形式来消除。

而语法产生的歧义则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单位时产生的,情况多样复杂,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因语法产生歧义的几种情况和解决方法:

3.1施受同体

名词或代词既可以发生动作,又可以接受动作,如:

(17)孩子不要了。

不能发出动作的名词作主语、宾语时,就没有歧义,例如:

(18)东西不要了。

3.2词语组合对象是两可的,如:

(19)一中学生

例中的“中”同哪个先组合?是“一中”还是“中学生”?一个词的组合对象不同,结构关系就有不同。这样的歧义可以通过更换量词或增加结构助词来消除歧义,如“一个中学生”或“一中的学生”。

3.3动词体现的句法功能两可,如:

(20)学习文件

“学习”在这个结构中既可以作定语,形成偏正关系;又可以充当述语,形成动宾结构。

3.4缺乏必要的标志性词语,如:

(21)出口服装

如果是偏正关系可加“的”字;如果是动宾关系,可以加“着、了、过”。

3.5限定或同一关系两可,如:

(22)你们领导

可以加同位语变成“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加助词理解为“你们的领导”。

3.6词语的选用不当,如:

(23)两个商店的经理

例中的量词“个”选用的不恰当,它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名词,有时它的后边有两个名词,“个”限定哪个名词不易分辨。如果改成“位”,那就是限定表人的名词(经理);如果改成“家”,那就是限定表物的名词(商店)。

3.7词语位置不当

有些歧义是由于词语位置不当引起的。如:

(24)弟弟和妹妹的朋友

如果是弟弟和妹妹共有的朋友,可以改变句式:朋友是弟弟和妹妹的;如果朋友是妹妹的,可以改变联合短语的顺序:妹妹的朋友和弟弟。

总之,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应该用哪种好呢?一般地说,应该根据产生歧义的原因去考虑消除歧义的方法。一种歧义类型可能只有一种改法,也可能有不止一种改法,我们应该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原句句式。

4.歧义的运用

传统语法很早就注意到了歧义的问题。但那时是作为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提出来的,要求大家尽可能地避免歧义,使语言的表达准确无误。歧义可以造成交际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提倡消除歧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歧义有时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有许多聪明的人都能够巧用“歧义”,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选择歧义的表达,有意识地保留歧义因素,使消极的语言现象化为积极的表达手段,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祝枝山写对联的故事就是故意运用歧义、达到讽刺效果的绝好例证:

(25)相传祝枝山给一个刻薄的富翁新造的一座高楼题写过对联。祝边吟边写:“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了很高兴,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但路过的人,就读成了“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

祝枝山巧用断句,改变了词语的位置,使口头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产生了歧义,既戏弄了富人,还得到不少的润笔费。

文学作品中的歧义,还可以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自己咀嚼或相互争论中去领略作品的意义。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文题就有歧义:是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词组“荷塘的月色”?从作品中看,两种答案都有体现。是作者故意如此,还是作者误用,自己去想吧,没有必要找到标准答案。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语言运用不一定时刻中规中矩,只要合乎交际、表达的需要,某些消极的语言现象在特殊的背景下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僵化单一的语言表达变得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1]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5,(4):86.

[2]黄德玉.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J]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4):96.

[3]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8:49.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4.

[5]彦迈.汉语的歧义现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2):36.

(刘 涛,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