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期末复习

《化验室组织与管理》期末复习

2021-01-30 来源:乌哈旅游
 1

绪论

1、化验室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从事检测和校准主要工作的实验室 2、化验室的职能:(1)产品质量的保证功能;(2)生产过程检验的预防功能;(3)工序改进的参谋功能;(4)工作绩效的信息功能。

3、国际化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修订并确定为“ISO/IEC17025”国际标准

4、中国目前的生产企业的化验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设备先进的化验室,约占总数的10%;第二类是较好的化验室,约占总数50%;第三类是一般的化验室,约占总数的40%。

第一章 第一节

1、化验室三级网络:中心试验室(即企业一级的化验室)、车间化验室和班组化验室(岗),形成三级检验网络。

2、化验室四级质检网络:总厂质检处中心化验室(即企业一级化验室)、分厂质检科(分厂化验室)、车间化验室、工段(班组化验岗)。 3、中心化验室的主要职能:(1)核心职能;(2)指导职能;(3)监督职能;(4)服务职能;(5)其他职能 。

5、化验室系统的组织结构:1、质检垂直领导组织结构:有利于对产品质量系统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强化质检部门的“质量否决权”。2、产品品种垂直负责组织结构:按产品层层负责有利于产品质量的跟踪、追究和改进3、行政领导质检指导的组织结构:有利于落实经济责任制 第二节

1、化验员的基本条件:(1)具有必要的文化素质;(2)具备适应职业要求的思想素质; (3)具备分析检测专业技能;(4)具备适应化验职业工作的身体条件。 2、化验室主任、室长、主管的要求:(1)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较高思想素质;(2)熟悉化验检测和管理业务;(3)具有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

3、化验室人员构成: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结构 第三节

1、化验室组织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最主要的还是人员的组织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验室人员组织管理的基本职能:领导,组织,协调。 2、化验室人员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1)效能原则。(2)能位原则。 (实例分析---必考) (3)激励原则。(4)互补原则。 3、化验室人员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1)规划和编制的制订;(2)实验人员的选配和任用;(3)培养与提高;(4)考核;(5)适当的奖惩;(6)调整、教育 4、实行岗位责任制的意义:(1)科学化管理;(2)对工作人员进行考量。 5、制订岗位责任制的基本原则:(1)职、责、权、利的统一;(2)岗位责任制与考核、奖惩制的统一;(3)条纹精炼、简洁、准确 6、人员的培养形式:(1)企业内部技术培训;(2)鼓励自学、或半脱产进入大专院校深造,提高学历;(3)进科研院所或大型企业进修;(4)鼓励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证书考试;(5)、选拔参加县以上技能大赛。

7、化验室人员的考核:德、能、勤、绩 全面考核,以 绩 作为考核的重点。 第四节

1、“三高一认证、二效益”:高水平的化验室、高效率并安全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研开发服务、企业产品的高质量、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2

2、化验室管理的内容:(1)化验室人员的资质管理;(2)化验室建筑设施的管理;(3)化验室技术装备的管理;(4)化验室安全管理;(5)化验室工作质量管理。

第二章 第一节

1、影响化验室的环境因素:(1)阳光直射;(2)高温;(3)粉尘;(4)废(毒)气;(5)潮湿;(6)振动;(7)噪音;(8)电磁辐射。 2、天平室应安装专用天平防振台。 3、天平室应采用“冷光源”照明。

4、天平室只能使用抽排气装置进行通风。

5、精密电子仪器及时电磁场敏感的仪器,应远离高压电线、大电流电力网、输变电站(室)等强磁场,必要时加装电磁屏蔽。

6、室内照明宜采用柔和自然光,要避免直射阳光。 7、加热室:(1)使用防火、耐热的不燃烧材料构筑;(2)采取防热或隔热措施;(3)设置专用排气系统。

8、化验室内应有机械通风装置。

9、电子计算机室一般使用温度可以控制在15~25℃之间,波动应小于2℃/h;湿度在50%~60%为宜。

10、参照化学分析室条件,但需注意避免阳光曝晒,防止受强光照变质或受热蒸发,规模较小的化验室也可以附设于化学分析化验室内。

11、室内照明系统必须符合安全要求用自然光照明。 12、单面走廊净宽 1.5m 左右。

13、化验室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14、一般办公大楼的楼板载荷为200kg/m。 15、化验室应采用“不脱落”的墙壁涂料。 16、化验室建筑的防火:(1)建筑、装修用材料;(2)化验室与楼梯的距离。(化验室门与楼梯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0m,走廊末端化验室与楼梯间距离不超过15m。);(3)通道净宽;(4)化验室出入口。

17、环境振源的特征:自然振源、人工振源。

18、化验室设计的防振措施:尽量远离振源;根据振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采取适当的“隔振措施”,以消除振源的不良影响。 19、化验楼的整体隔振措施:在建筑物周围构筑“防振沟”。防振沟的一般尺寸是:深2.3~3m;净宽0.4m以上的壕沟。

20、化验室内部隔振,通常可以分为主动隔振(又称“积极隔振”)措施和被动隔振(又称“消极隔振”)。

21、主动隔振措施的方法:(1)加大动力设备基础的尺寸和总质量,降低设备自身振动; (2)在设备基础内加隔振装置,隔断(或削弱)振动输出;(3)建造“隔振地坪”。 22、常用减振器与隔振材料:(1)减振器;(2)钢弹簧隔振器;(3)空气弹簧减振器;(4)组合式减振器;(5)薄板式减振器;(6)钢丝绳减振器。

23、隔振材料:玻璃纤维、软木、人造海绵、沥青、隔振胶液。

第二节 1、通风:(1)自然通风:优点是不消耗能量。(2)机械通风:侧送、顶送 2、空气调节:单独空调、部分空调、中央空调。

2

3

3、化验室供电系统设计需要注意下列8个方面 (1)化验室的供电线路应给出较大宽余量;(2)各个化验室均配备三相和单相供电线路; (3)每个化验室均设置电源总开关; (4)化验室供电线路应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系统; (5)要有稳定的供电电压; (6)避免外电线路电场干扰;

(7)配备足够的供电电源插座; (8)化验室室内供电线路应采用护套(管)暗铺。 4、化验室用水类型:(1)试剂用水---蒸馏水、无离子水。(2)洗涤用水---自来水。(3)消防用水---污水处理的积水。 5、化验室给水的任务:(1)直接供水;(2)高位水箱供水;(3)混合供水;(4)加压泵供水。

6、化验室排水的设施:尽可能减少拐弯;预留清理孔;采用耐腐蚀的塑料管道。

7、工程管网包括供水管道、电线管道、进风管道、燃气管道、压缩空气管道、真空管道等各种供应管道,以及排水、排风管道等各种排放管道系统。 8、管网系统通常由总管(室外管网接入化验室内的一段管道)、干管和连接到实验台(或实验设备)的支管构成。 9、工程管网的布置原则:

(1)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各种管道的线路最短、弯头最少,以减小系统阻力和节约材料。

(2)观点的间距和排列次序应符合安全要求,并便于安装、维护、检修、改造和增添等施工需要。

(3)尽可能做到整齐有序、美观大方。 10、工程管网的布置方式:水平,竖直。

第三节

1、实验台、仪器设备的放置和运行空间 :岛式固定式试验台、组合式试验台,带箅式试验台。

2、普通精密仪器连准备室(或准备工作台),每台仪器通常需要8~10m²,一台大型精密仪器则需要15~25m²,甚至更大的室内空间。

3、每一位化验人员往往需要占有15~50m²(必要时可以更大)的室内工作区间面积。

第三章 第一节

1、化验室技术装备是实现化验室检验职能的物质基础,包括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器材、技术文件等。

2、化验室的技术装备的管理,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其最大效能,实现化验室的部门职能。 3、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的基本任务:(1)组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辅助实验设施; (2)对化验室技术装备进行科学的管理、维护和保养;(3)规划并组织实施化验室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

4、化验室技术装备管理的基本要求:(1)确保化验室的技术装备处于优良状态(2)确保化验室的计量技术设施准备(3)确保化验室技术装备得到应有的维护保养;(4)充分发挥化验室技术装备的投资效益。

第二节

1、仪器设备是化验室必需的“硬件”。

2、化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投资效益。

3

4

3、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以良好的技术状态为生产级科研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投资效益,是仪器设备管理的中心任务。 (1)见谅健全的亲一起设备管理制度。 (2)正确选择及购置仪器设备。 (3)购进仪器设备应尽快投入使用。

(4)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能。 (5)有目的地进行技术开发,有计划地更新换代。 (6)控制仪器设备运行费用。 4、仪器设备的技术考察主要性能:(1)适用性(功能性);(2)安全性;(3)维修性;(4)耐用性(使用寿命);(5)经济性;(6)配套性;(7)节能性;(8)环保性。 5、仪器设备管理对人员的要求:(1)熟识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性能、适用范围、安全规范、保养要求和保养方法;(2)熟悉各种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实验注意事项;(3)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4)有高度的责任心。 6、仪器设备验收程序和要求:(1)准备工作;(2)核对凭证;(3)实物点验(①数量点验和外观检查;②内在质量检查);(4)建账归档。 7、仪器设备的技术档案应于申请采购时即建立。

8、对暂时不用的仪器设备,应封存保管,并规定清扫、检查,做好防尘、防潮、防锈等维护工作,以保护封存仪器设备不致损坏。不再使用或长期闲置的仪器设备,要及时调出,避免积压浪费。

9、防止四种超负荷情况:①超量程使用;②超样量加入;③长时间超时运转; ④高温、低温、振动环境下超环境要求运转。 10、仪器设备使用状况考核:(1)、仪器设备的完好率;(2)、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11、仪器设备事故的概念:仪器设备因非正常运行的损耗而致性能下降者,应视为设备事故。 12、“四不放过”原则:

①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 ②事故责任者未落实不放过; ③有关人员未受到处理和教育不放过;④防范、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13、仪器设备技术鉴定程序:①、准备工作;②、实物检查;③、评价鉴定。 14、参与外借、转让或调拨的双方在鉴定书上签字认可。

15、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人们采取“维护保养”的手段去消除这些事故隐患。 16、维护保养的内容和要求:(1)、在用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2)、“封存”仪器设备的保养(防潮,防锈、防腐蚀)。(3)、备用仪器设备的保养; (4)、仪器设备保养的要求(责任落实到人、三防四定:防尘,防潮,防振和定人保管,定点存放,定期维护和定期检修、“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等维护保养工作周期、时间。) 17、“维修”的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

18、化验室仪器设备的修理原则:关键的,贵重的仪器、修理工时长;发生故障后影响大的三种情况,尽量采用预防修理,反之采用事后修理。

19、仪器设备淘汰的程序:提出申请,专业审核,部门审批,执行“淘汰”。 20、精密仪器的分类:(1)、普通仪器(主要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自动定位滴定仪、电导仪);(2)、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发射光谱、核磁共振波谱仪、“色-质”联立分析系统、电子显微镜、X衍射荧光分析仪。 21、大型仪器设备必须独立使用专用化验室(台),需要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专人负责使用、保管和养护。

22、仪器配套件分为专用配套件、通用配套件。 23、所有的仪器设备的配套件最少应有一套库存、一套在用件和一套备用件(高价值额耐用

4

5

配套件可以不备“库存”。 24、玻璃仪器的特点:(1)、很高的耐腐蚀性、热稳定性;(2)、很好的透明度(3)、良好的电绝缘性;(4)、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好;(5)、表面光洁,黏附性小,易于清洁; (6)、在一定的温度下较易加工,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作仪器或配件。 25、容量瓶、吸量管、移液管、滴定管又称为“精密玻璃量器”。

26、获得国家认证的仪器厂家生产的,符合JJG196《常用玻璃量器国家检定规程》规定的技术要求,并带有 “MC” 标志的产品。

27、两类化学品禁忌:氢氟酸、强浓碱或者长时间装贮。 28、操作禁忌:(1)非烧器不能烧;(2)精密“量”器不能烘; (3)“容”器不能倒热烫液体。

第三节

1、化学试剂的要求:(1)化学试剂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纯度;(2)能与检验样品发生比较显著的化学反应。 2、 类别 基准试剂 标签颜色 深绿色 曾用名称 保证试剂 分析试剂 国外同类试剂沿用标志 G.R A.R C.P 优级纯试剂(G。R) 深绿色 分析纯试剂(A。R) 红色 化学纯试剂(C。P) 蓝色 生物染色剂 玫瑰红色 3、 浓度:化学纯<分析纯<优级纯<基准试剂 4、化学试剂的主要工作内容:

(1)建立健全的化学试剂管理制度; (2)做好化学试剂的采购、贮存量控制;

(3)做好化学试剂的验收入库工作;<验收过程中应坚持“以单为主,以单核货,逐项对 (4)做好化学试剂的经常性的保管保养工作:①经常检查贮存中的化学试剂的存放状况、②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干扰、③定期盘点、核对。 5、砒霜(氧化砷)是易中毒品

6、爆炸性物品贮存温度不宜超过30℃;易燃液体贮存温度不宜超过28℃;低沸点极易燃液体宜于低温下贮存5℃以下。 7、“五双”制度: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账、双人双锁。

8、标定标准溶液两次平行测得的浓度值之差不得大于0.2%,否则应重新测定。 9、一般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在常温下(15-25℃),保存期不宜超过两个月。

10、清洗剂:酸性洗液、碱洗液、氧化性洗液、还原性洗液、有机溶剂洗液、普通表面活性剂清洗剂。

11、化学材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化学纤维制品。

12、氧化性洗液:碘—碘化钾洗液、铬酸洗液、高锰酸钾洗液;还原性洗液:硫代硫酸钠洗液、硫酸亚铁洗液、草酸洗液。

第四节

1、 化验室技术资料是企业(或其他的社会独立机构)技术资料的一部分,是企业技术档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人管理,避免流失。 2、 化验室技术资料是化验室的档案。

5

6

3、 《化验人员手册》是化验室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检验人员的工作指导书。

第四章

1、环境保护内容主要是废气、废液、废渣等“三废”处理和噪音防治。 2、化验室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室外噪声源和室内噪声源。

3、办公室、会议室、设计室、中心化验室(包括试验室、校验室、计量室)的室内最大允许噪声为60dB(A)的标准,一般化学、生物及测试化验室,噪声宜控制在55dB(A)以下。

4、化验室的废气主要来源于各种化学反应和溶剂的蒸发。

5、化验室废气排气的主要方法:全室排气、局部排气、通风柜。(注:全室排气能够保证吸入新鲜空气。 局部排气要安装各种形式的吸气罩。)

6、常用的通风柜:自然通风式通风柜、狭缝式通风柜、供气式通风柜。 7、通风柜的平面宽度一般取0.8~0.85m,台面高度一般取0.85~0.9m.

8、通风柜的柜门通常是摇开式、上悬式、上下扯式、水平滑动式和无门式等五种类型。 9、化验室的废物的处理应遵循尽量回收利用、尽量无毒害化、尽量低毒害化。 10、乙醚的回收利用:洗脱高锰酸钾、5~10g/L(NH4)2Fe(SO4)2。 11、重金属溶液:铂的回收:含铂废渣用王水处理

12、初处理过程中如含氧化剂过多并影响反应时,可以加还原剂除去。

13、汞的处理:泼散于地面形成的微小颗粒而又无法收集的汞颗粒,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 用100g/L的漂白粉水溶液喷洒。 用(1:50)的稀硝酸清除汞微粒。 用碘蒸法除去。

④用研磨细的硫磺粉覆盖,最后冲洗。

14、氰化物,可用硫代硫酸钠反应生成毒性较低的硫氰酸盐;也可以用硫酸亚铁处理;或者pH≥10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将其氧化解毒。

第五章

1、人生需求的5个层次:①、基本生存需求。②、安全安定需求。③、社会交往交换需求。④、取得成绩提高社会地位需求。⑤、取得杰出或就为人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需求。 2、化验室不安全因素包括化学性安全事故和物理性安全事故。

3、“三E”是指: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4、工伤事故的海因里希法则:重伤死亡、轻伤及无伤事故的比例为1:29:300 。

5、“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落实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处理和教育不放过;改进,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6、“四口扎紧”:袖口、领口、帽口、裤口。

7、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温度。 8、化验室常用的气体及其包装标志 气瓶名称 瓶身颜色 字样颜色 色环 氢 氧 空气 氮 深绿 天蓝 黑 黑 红 黑 白 黄 黄 白 白 白 气瓶名称 氨 二氧化碳 煤气 石油气 瓶身颜色 字样颜色 黄 铝白 灰 灰 黑 黑 红 红 色环 黑 黄 9、一般地说,固态的易燃物品的燃点越低、颗粒越小,则其危险性越大,一些微粉状的固

6

7

态易燃物品甚至可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0、化验室消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11、灭火的实质是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手段),以破坏业已形成的“燃烧三要素”的组合,从而使燃烧停止。其实质是使“燃烧三要素”不能同时存在,没有了着火的机会。 12、常用的灭火方法: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燃烧反应中断法。 13、窒息法常用泡沫、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14、冷却法是最常用的灭火方法。 15、水是最常用的灭火剂。

16、电气火灾的特点是:起火快、蔓延快、难扑救。

17、由于热的作用使肌体组织发生病变的伤害,称为“热力烧伤”。 18、热力烧伤的面积,与受到热力作用的肌体表面面积有关。 19、小面积烧伤 面积在15%以下的二度烧伤列为小面积烧伤。 20、大面积烧伤 超过15%的二度烧伤视为大面积烧伤。

21、化学性伤害包括化学毒物及化学腐蚀品造成的人员伤害。 22、常见的毒物:

按毒性分类:①一级毒害品(剧毒品);②二级毒害品(有毒品)。

按中毒类型分类:①窒息性毒物;②刺激性毒物;③麻醉性毒物;④其他毒物。

23、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①通过呼吸道进入;②通过消化道进入;③通过皮肤黏膜进入。 24、进行有毒性实验的前、后8h内不得喝酒。

25、除去沾有腐蚀品的衣服和用大量清水冲洗处理。然后再用稀碳酸氢钠溶液(由于酸性腐蚀或稀硼酸溶液(由于碱性腐蚀,也可以用稀醋酸)进行中和处理,以尽快消除副食品的直接作用。

26、常见的化学毒性的特性:(1)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氢、氰化氢;(2)刺激性气体: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氟化氢、氮氧化物、溴。 27、所有化学伤害的救护过程中,眼睛仍然是优先救护对象。 28、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对人体的影响有电伤:电外伤(灼伤)、电内伤(电击)。 29、电击对人体的影响:心脏或脊柱的电击危害性最大,交流电又比直流电危险。 30、触电的形式: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31、发现有人员触电,应即切断相关电源,并迅速抢救。 32、复苏抢救: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心脏挤压术。

第六章

1、产品分为有具体实物产物的有形产品和没有具体实物产物的无形产品。 2、产品的产量特性:性能(适用性)、安全性、使用寿命、配套性、维修性、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

3、质量管理的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三全”: 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系统预防。 “四个第一”:用户第一思想,质量第一思想,预防第一思想,长远第一思想。 5、全面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6、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为了确保其产品(或服务)达到使用户满意的接受和放心地使用,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该体系是由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

7、“PDCA(总结处理)”是“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方法。计划---执行(实施)---检查

7

8

---总结改进。

8、质量检验程序规范化:定标、抽样、测量、比较、判定、处理、记录。

9、质量检验的四大职能:产品质量的保证职能、过程检验的预防职能、工艺改进的参谋职能、工作绩效的信息考能。 10、“三检制”:岗位自检、班组或班组内互检与专业检验相结合的检验制度。 11、产品质量认证的基本条件:

(1)申报“认证”的产品,首先必须是质量优良的产品;

(2)生产该产品的组织(如企业)必须具有完善的可靠质量体系,并能正常地运行,才能保证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3)必须具有经过“化验室认可”的化验室。

12、申报认可的化验室,应具备两个硬件和四个软件:(1)场所(建筑设施);(2)仪器设备;(3)人员资质;(4)TQC质量体系、QC活动成果(质量管理);(5)检测质量及资料(项目级别);(6)环境。

13、清洗硝酸银用碘—碘化钾溶液;清洗高锰酸钾用草酸溶液。 14、三检制:岗位自检、班组互检、专业检验。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