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交际ppt_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ppt_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现象

来源:乌哈旅游


《跨文化交际ppt_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现象》

摘要:如汉语里的“姑、姨”等,称呼之间的差异是汉语的“姑、姨”可以用来指代也可以用作称呼,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客人通常不会立刻说“好的,行”,相反他们总是拒绝邀请,并期待他们将会一次又一次被邀请,才会接受款待,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简要地介绍一些中国同西方差异的知识,并集中精力讲授和倾听不同文化的交流方法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而许多学习语言的人往往只重视语言方面的能力,认为只要学好语言就能进行很好的交流而忽视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在交流中所产生的语言交际障碍。本文通过五个方面的对比和对照来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并希望通过对比分析加强人们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克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差异。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受听者,他们所要做的只能是注意听讲,记笔记,不能随便说话。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没有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更不用说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否定老师的某种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讲完某一段落后,也从不向学生们提出“听懂了没有?赞成我的观点么?”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并向老师提出异议,教师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觉得这是对尊严的挑战。学生有任何的不同观点或看法,只能在课后向教师提出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讨论了。 西方国家如美、英、加等国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一员,同中国老师离不开讲台、书桌不同,外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任何地方,有时坐在课堂或讲台上,直面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及交流的欲望,很愿意接受学生们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观点,并相互切磋和交流。笔者认为这种西式的教学方法对语文教学是颇为有益的,应被广泛采纳。 中西方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往往忽视了中西方称呼方面的巨大差异。一个简单的称呼不仅能导致双方情感方面的冲突甚至造成双方的关系紧张。 在中国,年轻人见到长者决不能直呼其名或姓,而西方人无论年长或年幼还是师生见面都可直呼其名。中国学生常在大学校园中同他的外语教授这样讲话“老师,你能帮我吗?”遵循中国的教科书,我们时常读到这样的句子:“老师,早上好。”实际上,这样的句子在社会交际语言上是不适宜的。在英语中,Mr.Mrs.或Miss被用在一个人的姓氏前面是在上小学和中学时就习以为常的。“教授”是在大学里被用来放在他们姓氏前面的。卫华,来自中国,现在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姨妈莉莉。莉莉的房东比特问她的外甥用汉语怎样称呼他的姨妈。然后比特告诉他,他不能用英语“你好,姨妈”这样称呼。“姨”这个词是指母亲或父亲的姐妹。如汉语里的“姑、姨”等,称呼之间的差异是汉语的“姑、姨”可以用来指代也可以用作称呼。而标准英语的“姨”通常不能单独被

.

用在称呼上。 表达方式的差异。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会采取不同方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中国人倾向于做好每件事都避免公开抨击或反对某人,他们很少以“不”来回答问题。根据中国传统的观点,“不”的表达会使他人丢面子,不仅会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影响团队的和谐。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则比其他文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表达的更为尖锐和率直,他们通过直接表达来展现自己自由的思想。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东方人的间接表达让他们难以理解,即使他们的语言很优雅。在英语中有很多句子都表达了这种意思,“不要老在灌木丛旁打闹”,“要切题”等。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表达方式时常会反映出来。李涛来自中国,在加拿大已经生活两个星期。他住在加拿大的居民房中。他通常在楼下他的起居室吃早饭,在校园里吃午餐,同加拿大房东一起在楼上餐厅吃晚餐。在他从中国抵达加拿大的那天,女主人对他说:“在你吃饭的时候,请自己动手用餐。我们晚餐的时间通常是5:30。如果你晚上八九点钟饿了,请到楼上来吃饼干和水果。请自便。”但是那天晚上9点多时他相当饿,他也没到楼上去。他对那女主人为什么没有再次邀请他去楼上吃饼干而感到困惑。事实上,在美国、英国或加拿大,女主人或女房东总是认为你的拒绝是诚恳和坦白的,她所认为的是如果你想要,你将不会拒绝,不会说“不”。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客人通常不会立刻说“好的,行”,相反他们总是拒绝邀请,并期待他们将会一次又一次被邀请,才会接受款待。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西方人是尖锐、率直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们也会很间接地表达。例如,对某个人的体重、容貌直接做出否定的评论是不合适的。 中西方在隐私方面的差异。西方对隐私权尤其重视,对西方隐私概念的了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许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经常抱怨中国学生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如,他们经常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么?”“你多大年纪?”中国学生很难把握怎样交流才能被对方所接受。我们中国人喜欢去问这类问题,以表明我们之间的友谊和亲密无间。 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整体而言是相关的,每种文化都有糟粕和精髓,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大力褒扬某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避免因文化偏见而导致的文化冲撞。 其次,英语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各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内容,教师应注重教科书为初学者提供的问候语、人物称呼、握手等文化注释。 再次,文化偏见。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简要地介绍一些中国同西方差异的知识,并集中精力讲授和倾听不同文化的交流方法。例如英国人,他们的面部表情是看着他人并频繁地眨眼。与此同时,美国和加拿大人轻微、不断点头或是低语。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收看英语电影及电视节目。所有这些都含有直接、生动的文化特

.

征。 总之,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人们都以快速和迅捷的速度卷入到不同的文化交流中。如果不同文化间相互作用加强,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培养就会增强语言学习者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力和交流技巧,那么他们一定会重视影响交流进程的因素,他们一定会避开那些可能会妨碍有效交流的障碍。讲授多元文化是一种增加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一种方法,因此在高校教学课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作者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校:杨彩霞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