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民教授治疗慢性老年性便秘经验
2023-02-01
来源:乌哈旅游
光明中医2011年8月第26卷第8期 CJGMCM August 2011.Vol 26.8 ‘1551・ 手,预后不良。 坐。”贾师非常强调运动与饮食相结合,要求患者于饭 后半小时做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 因人因地因时选择运动方式与活动量,且要长期坚持, 3 辨证论治经验撷要 贾师根据《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所属”,“必伏 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要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 出了以祛湿为主的独特治疗方法,效果显著。 3.1调控饮食祛湿降糖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痰 常可使血糖、血脂稳定,精力充沛,富有活力。 3.3辨证施治,祛湿降糖贾师认为,调控饮食,合理 运动是祛湿降糖的重要基础,药物治疗是祛湿降糖的 重要方法,临床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原则,健脾化 湿为基本大法,以化痰活血为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根 湿内蕴者居多,过食肥甘厚味是主要因素,临床常见患 者确诊前过食甜食米面,确诊后则过忌主食而多食肉 蛋奶等肥腻之品,致湿浊不去,体重不降,血糖、血脂增 高。因此贾师强调减滋味,戒嗜欲,忌肥甘厚味,代以 清淡、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饮食,辅以苦瓜、南瓜、薏苡 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合理运用芳 化、苦燥、淡渗,清化等祛湿方法,时时兼顾气血阴阳之 不足,着力调整脾、肺、肾三脏气化之功能,力求做到祛 湿不伤正,扶正利祛湿。贾师将2型糖尿病总结归纳 仁等食疗,合理分配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比例,控 制总热量,既符合现代医学饮食疗法的精神,又有祛湿 为四型辨证施治。①湿浊中阻型:治以健脾化湿和胃, 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七味白术散加减;②湿热内蕴型: 健脾,消浊生津之功,实为治本之法。诚如《儒门事 亲》所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 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3.2合理运动祛湿降糖脾主运化水湿,又主肌肉 四肢,适当的运动可使脾气健运,水谷得化,气血流畅, 治以清热利湿,兼顾其阴,方用蚕矢汤,八正散,四妙丸 等,酌加沙参、麦冬、丹参等;③寒湿内困型:治以健脾 温肾,化湿利水,佐以活血,方用实脾饮,济生肾气丸, 加益母草、泽兰等;④痰瘀互结型:治以益气养阴,化痰 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导痰汤、补阳还五汤加减。 (本文校对:王栓伟收稿日期:2011一Ol一10) 津液易渗孙络,从而达到湿祛脾健之目的。《外台秘 要》早已指出,消渴病人“不欲饮食便卧,终日久坐 ……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食毕即步行,稍畅而 侯振民教授治疗慢性老年性便秘经验 李聚梅侯振民 摘要:介绍侯振民教授治疗慢性老年性便秘经验。侯老认为:首先要整体把握病机,细查舌象变化,分清寒热虚实,注重涉及脏 腑。然后明确治则,将调畅气机和活血化瘀贯穿到治疗的始终。临症根据兼夹症选择加减用药,结合食疗及成药方便患者。 关键词:侯振民;慢性老年性便秘;名医经验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1.08.015 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8—1551—02 慢性老年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老 年人长期粪便干燥,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少于正常,但 结肠、直肠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患 一侯振民教授是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老专家,全 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 。耕耘杏林50余载,学验俱丰,对此病治疗效果显 (1)细查舌象变化,辨明寒热虚实:有苔为实,无 著。笔者有幸随诊左右,受益颇丰,现介绍如下。 苔为虚。舌质红而少津、无苔或少苔者,多属血燥津 枯;舌质淡而苔少,多属气血虚弱。苔白滑者,多为冷 秘,苔黄厚而腻者,多为热秘。 (2)抓住主要病症,审明疾病病因:大便干燥兼硬 者,多为热秘或阴血虚秘;大便不甚于结者,多为气秘 或冷秘。外感伤寒,温病热结,或平素嗜食辛辣厚味, 或酗酒之人多肠胃郁热而成热秘。忧思过度,久坐少 慢性便秘的老年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北京地区 的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 ,大于6O 岁的老年人便秘的发病率可达11.5% ,据报道75 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达60%。且病因多元化,病情复 杂,病程较长,治疗起来棘手,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 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山西太钢总医院二部中医科(太原030008) △指导教师 动多致气机郁滞而气秘。素体阳虚,嗜食寒凉之人,多 ・1552‘ 光明中医2011年8月第26卷第8期 CJGMCM August 2011.Vol 26.8 发生冷秘。 秘的新药。其组成:黄芪、当归、何首乌、肉苁蓉、决明 (3)整体把握病机,注重相关脏腑:“大肠者,传导 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传导失职是慢性老年性便秘 的病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退化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子、大黄、枳实等。制成蜜丸,每丸重9g。功能:益气 养血,补肾通便。主治:老年人因气虚、血燥、津亏导致 的虚中夹实的便秘。用法:每晚临睡前空腹服1丸,温 开水送服,7日为一疗程,该药补而不滋腻,通而不伤 正,据临床观察,有降低血清三酰甘油、脂蛋白、升高 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疏泄,肾 的开阖,脾胃的运化转输,三焦的通畅。因此,慢性老 年性便秘的病机涉及肝、肺、肾、脾胃、三焦等脏腑,多 为虚实夹杂证。故强调辨证时要整体把握病机,细审 何种病邪为患?权衡虚实的主次,正邪的关系,涉及的 HDL—ch及HDL-ch/ch—T比值的作用,对LPO也有降 低作用,为补虚通便、降脂抗衰老的良药。方中黄芪, 甘温益气健脾,以助传导之职;当归,甘温滋润,补血润 脏腑来进行诊治。诊病的思辨过程犹如军事谋略,全 面了解敌我双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明确治病原则,将调畅气机和活血化瘀贯穿 于治疗疾病的始终。老年性便秘多以通降为准则,但 通降之法,应随病因而异。《证治汇补・秘结》:“若少 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阳不得大便以苦泻之,阳结者 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此 皆为通降之意,不可一概用苦寒通泄,妄用峻下。应根 据不同病因加减。 慢性老年便秘由于“病久多虚”“病久多瘀”,故在 治疗时要寓祛瘀法于补虚之中,往往获良效。侯老经 常使用桃仁9g,牡丹皮15g,使活血化瘀不壅滞,黄芪 15g,当归15g,可益气补血助传导。又气贵于和,又喜 宣通,大肠为传化之腑,以通降为顺,气机升降失和,易 致便秘。因此,调畅气机是治疗便秘的关键。侯老常 用药物在肺脾,健脾益气用枳壳、白术、蔻仁、砂仁、山 药、升麻、柴胡;温脾通便用肉苁蓉、吴茱萸、干姜;在 肺,清肺泻热用黄芩、桔梗、麦冬;肃肺通腑用桔梗、紫 菀、杏仁、桑白皮、枳壳。在肝,疏肝理气用白芍、郁金、 沉香、枳实。清肝泻火用龙胆草、牡丹皮、栀子。在肾, 滋肾阴润肠选熟地、山茱萸、山药、黄柏。肾阳虚者用 牛膝、肉苁蓉、补骨脂。在三焦用三仁汤。 (5)临证根据兼夹证选则用药。便秘而兼有其它 病症时,用药尽量用主症、副症兼顾的药物,处方简要。 例:兼咳嗽时,用杏仁、枳壳、牛蒡子,瓜蒌皮。兼血虚 时,用当归,黑芝麻、何首乌。兼血瘀时,用桃仁、丹参。 兼津液不足时,用沙参、花粉、芦根。兼失眠者,用柏子 仁。兼目赤肿痛时,用决明子。兼气滞腹胀,用大腹 皮、槟榔。 (6)不可一味用“通下药”,中病即止。慢性老年 性便秘不可滥用硝黄及番泻叶等攻下,愈攻则大肠津 伤愈烈。若因热结肠燥,权用导下,应在主治方内,稍 加酒蒸大黄,或少量番泻叶缓下,通便即止。 (7)临床科研,中药制剂开发,方便患者。“耄塞 通丸”,1992年被山西省评为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该药 现已改为软胶囊剂,2005年成为国家级治疗老年性便 肠通便;何首乌、肉苁蓉,补肾,益精血,润肠通便;上四 药健脾益肾,养血滋阴,以治病之本。大黄,导滞通便, 推陈致新;大黄伍当归,名为玉柱散,对血燥便秘用之 最当。枳实行气破结,伍大黄取承气之意,可加强通便 导滞之功,以治病之标实。辅佐寒凉的决明子,既可润 肠通便,又可制当归、黄芪、肉苁蓉之温,使之成为寒温 适宜、平和无偏盛之剂。 (8)药物治疗不忘食疗。食疗中,多食含粗纤维 蔬菜,如青菜、芹菜、菠菜、大白菜、黄瓜、丝瓜、胡萝卜、 苦瓜等。多食有利于通便的水果,如香蕉、梨、猕猴桃、 核桃仁、红薯等。 附:病案举例: 王某,女,66岁。患者近一月两胁攻撑作痛,脘腹 满闷,嗳气频作,观其面色无华,神情抑郁,时有咳嗽, 痰少色白,纳少,大便干结,3~5天一行,舌苔白腻,脉 细弦。此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气不宣,气滞湿阻, 腑气不行。治疗疏肝理气,兼润肺止咳,通腑润肠。用 柴胡15g,香附9g,枳壳9g,合欢花9g,茯苓15g,陈皮 9g,枇把叶9g,杏仁9g,苏子9g,小茴香15g,白芍15g, 火麻仁30g,酒大黄6g(后下),木香9g。观察情绪变 化,加以开导和安慰。二诊:服上方6剂后,诸症减轻, 大便两天1次,仍偏干,上方去大黄,加厚朴9g,槟榔 15g,鼓励她与疾病作斗争,10剂后,大便一天1次,精 神好,病告痊愈,欢喜而归。 【按】本案用药杏仁、枇把叶、苏子宣肺降气止咳, 兼润肠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含有“提壶揭盖”“开 上窍以通下窍”之意。茯苓、白术健脾利湿,“见肝之 病。当先实脾”。枳壳、香附、柴胡、陈皮、木香疏肝理 气,白芍柔肝,茴香理气止痛,合欢花解郁疏肝,火麻仁 润肠通便,酒大黄通腑泄浊。本例为气秘,辨证明确, 药证相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郭晓峰,柯美云,潘国宗,等.北京地区成年人慢性便秘流行病学 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2001,21:06—10. [2] 于普林,李增金,郑宏,等.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分析 [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132—134.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l一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