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论文
——国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指导老师:邵柏春
班级:09财管
姓名:张喻
学号:200912201113
国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 引言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二、当代产品内分工呈现出如下典型特征:
(1)分工模式的细致化。国际分工活动深入到特定产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生产流程内部的不同生产工序和区段;
(2)分工内容的广泛化。国际分工推广到生产的价值增值链条的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微观层面的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分解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结果;
(3)分工的国别边界的弱化。产品内分工把特定产品的不同工序的经济活动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又使这些空间离散的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构成了由某些”旗舰型“(flagship)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性生产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在产品内分工模式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
(4)分工的产业边界的弱化。国际分工的边界由产业层次转化为价值链层次。国际分工深入到生产的价值链条的不同环节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表现为在产业链条或产品生产工序中所处地位以及增值能力的提升或功能升级。 三、我国当前国际分工的地位及不利表现:
中国制造业本身也存在很多劣势:很少有属于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物流成本高,物流企业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规模和质量上的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 1、实得经济利益较低
2、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有悖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4、贸易增长的夸大与摩擦 解决措施: (一)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观念,理性认识。 2.顺应潮流,绿色营销。
3.国际认证,通行世界。特别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 国际标准认证,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过渐进地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准要求,动资源合理使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实力。
4.绿色会计,定量分析。 5.技术转移,海外投资。 6.熟悉规则,积累经验。 (二)利用外部力量
1.企业合作,绿色基地。尤其是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企业和传统工艺产品生产企业,相关企业联手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基地,更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 2.借助政府,寻求支持。
3.利用世贸,维护权益。
四、我国广西与越南的国际分工分析:
随着广西与越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双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几年,广 西与越南的经济合作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其中,双方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相互投资、区域开发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与越南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沿;从经济上看,自《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双边贸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从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看,广西与越南均具有互补性,可以说,这些都已成为桂越双方相互开展国际分工的基础条件。
(一)CAFTA框架下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第一,绝对优势论。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论是最早的分工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商品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国际分工,各国在分工中分别生产具有成本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其核心是提倡自由贸易。 第二,相对优势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指出:即使一国劳动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而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只要某国生产的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比有相对优势,就可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两国仍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并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第三,要素禀赋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产品成本就会降低,生产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生产就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要素丰裕度造成的产品价格差别,因此,为实现根据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利益就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二)CAFTA框架下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现实依据
1、广西—越南双方发展阶段的相似性是加强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一个现实依据。然而,广西—越南双方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不利于双边贸易发展并阻碍着互补性分工形成的相互投资。根据统计,2005年广西人均GDP为1080美元,2007年越南人均GDP为1024美元,
两地同属世界中等偏下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广西—越南双方仍缺乏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短期内无法通过市场的引导,将资金有效配置到各自产业发展上。同时,要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实现经济腾飞,将面临着促进工业化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双重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双方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合理地对产业进行布局,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中,实现经济的起飞并保持稳定增长。
2、广西—越南两地经济结构、生产要素需求具有相似性,其产品均同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互补性差,贸易增加难度大,难以通过贸易有效带动投资的增长。经济结构和产品构成的相近,往往使双方在产业的选择上发生重叠乃至冲突,如双方均选择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种产业的选择重复势必加剧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其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既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双赢,也无法共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双方应携手加强产业协作,合理布局主导产业。 (三)广西与越南的国际分工现状 1、广西与越南双边贸易现状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越南政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积极鼓励企业增加进出口,积极改革政策法规,为广西与越南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越南出口广西的主要商品是农、林、水产品、矿产品,一些工业原料、椰子油、橡胶、新鲜水果、手工业消费品等。与此同时,越南从广西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碾米机、粉碎机、磅称、小型水电设备、柴油机、化肥、农药、水稻种子、建筑材料、工业消费品、各种化工原料、运输车、家庭生活用品等。三是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贸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的优势促使双方可以采用很多渠道进行贸易,双方的贸易层次也很明显。据南宁海关消息,2008年,广西与越南进出口贸易额达31.24亿美元,越南已连续9年成为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广西与越南双边投资合作现状 在贸易得到发展的同时,双边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也得到了相当大的进步。近20年来,广西与越南在农业种植和加工、农机制造、电力、糖业等各个领域开展积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早在 2001年,广西企业和越南企业就签订了85项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达7300万美元,到位资金 4200万美元。广西在越南投资建立了四家独资企业,注册资金4700万美元,到位资金 1020万美元。2002年,双边企业已履行经济技术合作资金203万美元。2004年广西企业在越南已有了一些项目,如在同奈、平顺的糖业生产、在芒街建立的商业中心、在广宁的煤炭投资合作项目等。截至2007年底,广西在越南投资项目达85个,越南在广西投资项目19个。 三、广西与越南产业优劣势比较 1、农业方面
农业是广西和越南的主要产业,但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比较落后或正在起步,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不高,双方在国际分工中能处于优势的均只有部分农产品。其中,广西从越南进口的品种主要有龙眼、西瓜、香蕉、火龙果、芒果、橡胶、海产品、大米、木薯干等;广西向越南出口的品种主要有大蒜、中草药、绿豆、柑橘、苹果、梨等。此外,越南还在某些自然资源上同样具有禀赋优势,如木材、原油、煤炭、锡、铁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