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灵乡中学 张海清
一、学习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酸和碱》后知识的一个延伸,课文设置1个活动与探究、2个实验、4种常见的盐。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相关性质、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在整个课本中起到一个归纳拔高、拓展延伸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学习任务确定如下: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习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1
【学习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三、学习策略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的,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怎么学。(即学法指导)
学习三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三法:独学、对学、群学;
课堂三宝:展示、质疑、对抗。
通过这些方法,以期达到“立足于学而教,以致善学而不教”的目的。
四、学习过程分析
学习过程的主线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路线图、指南针。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都围绕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
学习过程的三大环节:预习、展示、反馈
(一)预习
2
预习即独学,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预习先行,先学后“交”(交流),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老师提前把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按预习“三部曲”:①阅读课本②查阅资料③完成导学案进行预习,并用双色笔对疑惑的问题做好标记,带入对学与群学中。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
(二)展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
展示分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全班按异质同组,同质结对的原则组成黄金搭档,分6个小组,每组学生以方阵的形式相对而坐,便于学生合作、探究。
1、组内小展示:首先由小组长负责,检查预习情况,通过同质、同组学生的对学、群学,最后把学习的成果与暴露的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老师把握学情,进行班内大展示。
2、班内大展示:各组派出代表轮流上台展示老师分配给每组的任务。
第一组以生活为切入点,完成了食盐及化学中“盐”概念的探究。
展示形式:学生以阅读课本的方式探究了氯化钠的相关知识。
3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到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
第二组完成粗盐提纯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相关步骤及注意事项。
展示形式:学生以实验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食盐相关知识的基础,继续探究由粗盐得到精盐的过程。
第三组在通过小组实验基础上完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三种常见盐性质、用途的探究。
展示形式: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了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盐的学习、归纳出息的能力。
CO32的检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
第四组探究的核心是通过前面学习,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条件。
展示形成:学生以小组共同探讨、小结归纳形成预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拓展及能力迁移的水平。
第五组在前面完成了酸、碱性质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盐性质的归纳。
展示形式: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例子进行小结归纳。
4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对比中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六组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节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小结与归纳,并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展示形式:以知识小结方式完成探究展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反馈
反馈环节有:课堂评价 课堂小结 能力拓展 课后反思.
1、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展示的一个肯定,更是一个鼓舞,会激起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探究热情。在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课表现最佳小组,有效地调动了小组向心力与凝聚力。
2、课堂小结:
各人畅谈自己的收获,教师提醒学生用双色笔把他人总结的规律方法、精彩拓展及奇思妙想写在自己的导学案中。
3、能力拓展
5
不仅是局限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复习,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能力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益,因此,要求学生写好课后反思,并把错误的题目收集在纠错本中。具体到这节课,作为老师我
五、学习设计说明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路径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诚心诚意地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时间、空间,才会有真正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通过独学、对学、群学;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展示、质疑、对抗;
让学生先预习、再交流、大声说、相互讲、大胆展示。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快乐课堂”。
《生活中常见的盐》说课稿
灵乡中学 张海清
6
一、学习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酸和碱》后知识的一个延伸,课文设置1个活动与探究、2个实验、4种常见的盐。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相关性质、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在整个课本中起到一个归纳拔高、拓展延伸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学习任务确定如下:
【学习目标】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习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学习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7
三、学习策略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的,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怎么学。(即学法指导)
学习三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三法:独学、对学、群学;
课堂三宝:展示、质疑、对抗。
通过这些方法,以期达到“立足于学而教,以致善学而不教”的目的。
四、学习过程分析
学习过程的主线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抓手、路线图、指南针。学生学习的所有过程都围绕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
学习过程的三大环节:预习、展示、反馈
(一)预习
预习即独学,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预习先行,先学后“交”(交流),实现两个前置: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老师提前把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按预习“三部曲”:①阅读课本②查阅资料③完成导学案进行预习,并用双色笔对疑惑的问题做好标记,带入对学与群学中。 预习催生自信,自信
8
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
(二)展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
展示分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全班按异质同组,同质结对的原则组成黄金搭档,分6个小组,每组学生以方阵的形式相对而坐,便于学生合作、探究。
1、组内小展示:首先由小组长负责,检查预习情况,通过同质、同组学生的对学、群学,最后把学习的成果与暴露的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老师把握学情,进行班内大展示。
2、班内大展示:各组派出代表轮流上台展示老师分配给每组的任务。
第一组以生活为切入点,完成了食盐及化学中“盐”概念的探究。
展示形式:学生以阅读课本的方式探究了氯化钠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入手,了解到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
第二组完成粗盐提纯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相关步骤及注意事项。
9
展示形式:学生以实验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了解食盐相关知识的基础,继续探究由粗盐得到精盐的过程。
第三组在通过小组实验基础上完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三种常见盐性质、用途的探究。
展示形式: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了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盐的学习、归纳出息的能力。
CO32的检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信
第四组探究的核心是通过前面学习,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发生条件。
展示形成:学生以小组共同探讨、小结归纳形成预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拓展及能力迁移的水平。
第五组在前面完成了酸、碱性质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盐性质的归纳。
展示形式:根据导学案提供的例子进行小结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对比中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六组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节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小结与归纳,并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10
展示形式:以知识小结方式完成探究展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反馈
反馈环节有:课堂评价 课堂小结 能力拓展 课后反思.
1、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展示的一个肯定,更是一个鼓舞,会激起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探究热情。在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课表现最佳小组,有效地调动了小组向心力与凝聚力。
2、课堂小结:
各人畅谈自己的收获,教师提醒学生用双色笔把他人总结的规律方法、精彩拓展及奇思妙想写在自己的导学案中。
3、能力拓展
不仅是局限于对课堂知识的回顾复习,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能力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1
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益,因此,要求学生写好课后反思,并把错误的题目收集在纠错本中。具体到这节课,作为老师我
五、学习设计说明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路径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诚心诚意地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以时间、空间,才会有真正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通过独学、对学、群学;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展示、质疑、对抗;
让学生先预习、再交流、大声说、相互讲、大胆展示。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快乐课堂”。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