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洛维夫人》的伦理分析*姚丹丹1,刘丹翎2(1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陕西 西安 710018 ,yaodantina@126.com;
2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摘要〕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理论背景,通过分析伍尔夫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 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探讨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生死的思考和感悟,以此来挖掘伍尔夫在这
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死观。通过对文本和人物深入的分析,发现伍尔夫所表达的生死观与海德格尔提出的 “向死而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伍尔夫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探求生活的真谛以及人生的价值,认识到生死的 客观性和必然性,认为人应该将死亡当作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坦然地面对死亡,思考它,领悟它,只有这
样人才会真正领会女性生存的价值和含义。〔关键词〕女性主义伦理学;生死观;向死而生〔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8565(2019)12 -1617 -05DOI:10.12026/j.issn. 1001 -8565.2019.12.24Virginia Woolf 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Ethics: An Ethical Analysis of
YAO Dandan1, LIU Danling1(1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Xi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Xi' an 710018 , China, E - mail:
Dallowayyaodantina@ 126. com ; 2 S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9 , China )Abstract: With feminist ethics as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ner world of Clarissa, the female character in Mrs. Dalloway,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living predicament of Clarissa and her consequent meditation on and penetration into life and death. Through the detailed textual analysis and in - depth exploration of Clarissa, discovers that the vision of life and
death Woolf reveals coincides with \"Being - towards - Death” proposed by Heidegger. In Mrs. Dalloway, Woolf
strives to quest for the meaning or essence of life through rumination on death. She realizes the objectiv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life and death and regards death as the most essential part of life and maintains that one should acknowl
edge death as life' s greatest possibility, meditate on it and face it squarely, and then one will truly comprehend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Keywords: Feminist Ethic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 Being - towards - death1研究背景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
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无数的学者 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
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而在20世纪
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 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与传统,
*本文受2017年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基于ACSI的MOOC/SPOC满意度测评模型建构及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实证研究”
(2017YB155)项目支持;受2017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SPOC环境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改革及质
量评估模型研究” (SGH17H393)支持—1617 —网址与投稿:http: /yxllx. xjtu. edu. cn的生死观不同,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当下的存在,
死亡应被视为生命的构成部分和生命的最大可能
性,而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海德格尔以对死亡的 探索为出发点,阐释生命的真谛,试图赋予人类存
在更深层次的意义。基于这些思想,海德格尔提出 了“向死而生”的概念(“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借用 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个短语,其思 想对存在主义影响很大)。“向死而生”应该被视为
一种生活方式,将死亡的可能性视为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死亡是一种 站在我们面前的东西 种迫近的东西”;“死亡 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能的。伴随着死亡的确定性而
来的是'当下’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每个人 都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死亡是必然的、不可避 免的,死亡来临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无法确定的。
因此,一个人必须学会始终面对死亡。“向死而生”
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由也认为人只
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 存的意义和价值。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女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在她的小说创作中铺展
着她对生存和死亡的关注和领悟。作为意识流小 说创作的先驱,伍尔夫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
格。因此她的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 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相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且,作为女
权主义者,伍尔夫的小说往往以女性为叙述主体。
她力图挖掘女性角色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困境以
及随之而来的对生死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她对生 存和死亡的探讨是从其对小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 内心 的 中展 的。本文以女性主义伦理学为理论背景,以女性主 义视角,通过“熔铸在女性身体里的经验”、女性的 “性别意识的自省”⑵来探讨女性的生存形式和困 境以及她们在面临生存困境时,对死亡的思考和领
悟。通过分析伍尔夫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 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来挖掘伍 夫在 部 中
的生死观。
文和人物深入地分析,笔者发现伍尔夫所表达的生死 观与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也有一些作者提出过类似观点由旦有的作者忽—1618 —视了伍 夫 现 主义 家 其 视角 生死的独特的解读,有的作者对“向死而生”的深层
内涵没有作详尽彻底的诠释。本文作者通过对伍
尔夫经典作品的仔细研读,力图印证伍尔夫“向死
而生”的生死观点,以期拓展其深刻内涵。伍尔夫
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探求生活的真谛以及人生的
价值,她已经认识到生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认为 人应该将死亡当作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坦然地
死亡, 思考 , 悟 ,
人 会真会生存的价值和含义。“向死而生”不是对人生的 悲观解读,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以“向死而生”
作为人生态度,认为生死相伴相随、不可分割,就会
摆脱对死亡的畏惧和焦虑,从而正视死亡,面对死
亡也能积极地对自己有限的生命进行创造,最终在
“向死而生”中获得生存的自由。在这部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克拉丽莎通过对 生死的思索和感悟,最终走出了生存困境,并积极
地去探索与追寻女性生存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她
们在男权社会所提供给女性的有限的、狭小的自我
间里创造
自的生命价值。
,
伍夫在 部 中
的生死观
的、 观的。
下 创造的人 中 可 受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2研究理论:女性主义伦理学及其主要观点1982年,美国女性主义伦理学家卡罗尔•吉利
根发表了著作《不同的声音》,引发了女性主义伦理 学家的思考和探究,奠定了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
基础。她指出父权制的道德建构模式对女性的精
神压制和对女性价值的忽视。她建立了女性主义
关怀伦理学,把女性的道德行为由低到高分为三个
层次,以保存自己为目的的是最低层次,以成就别 人为目的的是中级层次,以及对别人和自己的需求 都恰当关照的是最高层次。提出道德就是实现关
怀和避免伤害,就是对人的需要作出反应,强调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关怀[3]。肖巍⑷指出女性主义伦理学并不仅限于研究 “妇女问题”和“妇女道德问题”,而是“从女性主义
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道德问题,以女 性主义视角看世界、看社会、看异性、看自身、看两
性的关系,看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
题。”罗蔚[2]认为女性主义伦理学家以女性的生存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 Medical Ethics2019年12月Dec. 2019第32卷第12期Vol. 32 No. 12形式为切入点,来研究现代伦理文化的问题。他们 以女性意识的觉醒来批判那些男权社会制定的使
女性受压迫的社会道德和规范。3伍尔夫在生活和作品中的死亡探索伍尔夫是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抨击父权制,提倡男女平权,争取女性教育权和 财产权。在作品中,她尝试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揭 露父权制压制下女性的生存困境,探索女性的生存
价值和意义。在她的小说里,她将女性人物作为叙
事的主体,深度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女性在面临生存 困境时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存形式的积极探索和 追求。伍尔夫在《奥兰多》一书中感慨道:“会不会是 死的愤怒必须要时不时地遮蔽生的喧嚣,免得它被 我们撕成碎片?我们天生是不是必须要每天一小
口一小口地品尝死亡的滋味,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 存活?,,[5]伍尔夫已经意识到生死的不可分割性,在
每天的生活中,不止包含点滴的生命,还有无处不 在、如影相随的死亡。在创作《达洛维夫人》时,伍
尔夫曾在日记中清晰地表明:“在这本书里……我 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
制度,揭示其动态,而且是最本质的动态……,,[6]事 实上,生死问题是伍尔夫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从13岁开始,她的生活便蒙上了挥之不去的死亡阴 影。1895年,13岁的她失去了母亲,沉痛的打击让
她出现了精神问题。死亡的打击接踵而至虽897 年,她同父异母的妹妹斯特拉去世。1904年,伍尔
夫的父亲也去世了。当她还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 痛中恢复过来时,她最喜欢的弟弟托比在1906年突 然去世了。随着她的家人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她的
生活还没开始就被打破了。她饱受精神疾病的折 磨虽寸常感到死者的存在,她的现实感有时会被过
去的生动景象所扰乱。精神上的进一步崩溃,加上 死亡的阴影,给她的世界蒙上了阴影,就像恶魔一 样,折磨着她的余生,她曾分别在1895年,1915年
和1941年企图自杀。伍尔夫一生都笼罩在死亡的
阴影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小说中,她都在与 死亡作斗争,持续的冥想产生了一系列关于死亡的
想法和想法。弗洛伊德认为虽引起任何神经症的 未解决的冲突构成了文学的素材0,,[7]他认为“文学
作品是作者潜意识的外在表现0[7]因此,生与死成
为伍尔夫小说的主题之一。4《达洛维夫人》:向死而生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女权主义的先驱虽寸父 权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认为父权社
会是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源。因此,在她的大部分小 说中,她都将女性置于叙事的中心,努力揭示女性
角色的生存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死的思考和
探究。因此,伍尔夫对生与死的论述是通过对女性 角色内心世界的探索来展开的。在 说 ,
维夫人 了 的会,去喧闹的伦敦街头买花。她是一位五十二岁的 女人,但仍然很有魅力,活泼优雅,心中洋溢着对生
命的热爱:“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叮当的铃声,头 顶上飞机发出奇异的呼啸声——这一切便是她热
爱的:生活、伦敦、此时此刻的六月。”⑻但在生的喜 悦当中,伍尔夫却在时时提醒死亡的无处不在,达
洛维夫人在生命浓郁的六月清晨,发出了这样的感 慨:“她的生命最终必定会完全停止,这重要吗?没
有她而这一切必将继续存在下去;她感到怨恨吗? 抑或虽目信死亡使一切完全终结,不也令人感到安
慰吗? 一位看似完美的上流社会的国会议员的妻子,为何会时时感受到生活的危险、死亡的阴影
呢?作为议员夫人,达洛维夫人的身份已经让她完 全失去了自我虽她有种最奇怪的感觉,感到自己是
个隐形人,无人能见;无人不知……自己作为达洛 维夫人;甚至也不再是克拉丽莎;这是理查德达洛
维夫人的感觉。”⑷她时刻恪守作为达洛维夫人的 职责,遵循父权社会所制定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她
放弃了作为克拉丽莎的所有爱好虽她一无所知;没 有语言,没有历史;她现在几乎没看书,除了床上的
回忆录0,,[8]她竭力地表现得像一个完美的女主人
和一个理想的妻子虽质从她的丈夫。正如彼得曾经 评论的那样:“她具有他两倍的智力,却不得不通过 他的眼睛来看待事物——这是婚姻生活的悲剧之
一。她有着自己的思想,可她必须总是引用理查德 的话……,,[8]与此同时,达洛维夫人也意识到了她 的生命核心一片虚无虽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 重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 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
度。”她觉得自己只是生活的“局外人”“旁观者”,生 活的喧嚣和美好让她更觉孤独和寂寥,甚至“终感—1619 —网址与投稿:http: /yxllx. xjtu. edu. cn到活在世上,即使是一天,也充满了许多危险”⑻。 她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让她在时时萌生的死亡
意识中寻找慰藉。伍尔夫为了克拉丽莎的顿悟而
牺牲了一位男性角色——塞普提姆斯,一位患有精
神疾病、饱受炮弹打击的一战老兵由也拒绝被同化,
成为被社会体制禁锢的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人由也用
死亡来反抗压帯y,保护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塞普提姆斯,作为达洛维夫人的“分身”,是克 拉丽莎的精神分体。他们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在 精神上是同体的。他们热爱生活,但都是社会体制
的受害者,偏离了自己的社会既定角色:塞普提莫 斯拒绝做一个被压制的没有独立思想的老兵;克拉
丽莎内心拒绝做一位父权社会体制下的理想的妻
子;他们都是“被囚禁的灵魂,被他们所属的社会阻
止其自由发展和充分表达”⑼。伍尔夫把塞普提莫
斯和克拉丽莎•达洛维放在一起,想要揭示克拉丽
莎的内心挣扎,根据的观点,“塞普提姆斯的疯狂是 克拉丽莎心中不断激烈战斗的公开表现”10〕。当塞普提姆斯的死讯传到克拉丽莎的宴会中 时,她从开始的震惊,到感同身受,“他从窗子里跳
了出来。地面冲了上来;生锈的铁围栏尖误扎进了 他的身体,伤痕累累。他躺在那里,脑袋里有什么 在重重敲击着,然后是一片黑暗的窒息。”闪通过对 塞普提莫斯死亡的想象体验,克拉丽莎也在精神上
体验了自己的死亡。她虽与塞普提姆斯从未谋面, 但精神上相通,她理解他为什么毅然决然地选择结 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是种挑战。死亡是种传递思
想的努力;人们感到无法达到那神秘的捉摸不到的 中心……狂喜消失,只有自己形影相吊。死亡中有 着拥抱。”突然,克拉丽莎不再同情塞普提莫斯了, “她觉得自己很像他——那个自杀的年轻人。她为 他做了这件事感到高兴;他们活着的时候把它扔掉
了。”他的死让她“感受生命的美”和“感受生命的乐
趣”⑷。通过死亡,她明白塞普提姆斯的死亡是在
传递某种重要的信息,在死亡中有拥抱,这种拥抱 能让人透过死亡去寻求生命的中心。只有在死亡
中,人们才能抓住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所逃避的核心 和真实的东西。她整理思绪,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
中, 悟 了生命的 心, 自 生活的热爱和勇气,选择回归到生活的急流中,回到她 的宴会当中。小说的结尾与开头是遥相呼应的:作— 1620 —为小说开头达洛维夫人“灵魂已死”的见证者,彼得 惊喜地发现了从死亡中获得顿悟,重新回到宴会中 的克拉丽莎,“是克拉丽莎,他说。因为她来了”。
名称的改变,“达洛维夫人”到“克拉丽莎”,暗示了
克拉丽莎已从对死亡的思索中汲取力量,不再是冷
漠、拘谨、时时感受到生活的危险的“完美女主人”,
而是积极地投入生活的喧嚣之中并积极去寻求生 命意义的独立个体。这时,莎士比亚的诗句又出现 在她的脑海中,“不要再怕骄阳炎热,也不怕隆冬严
寒”,这句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莎翁的诗句由音示了 克拉丽莎在死亡的体验和思索中获得了生存的意
义和力量。正是通过死亡,克拉丽莎“实现了过去 的充实,现在的空虚,:未来的新生11〕5伍尔夫的生死观向死而生”。伍尔夫一生笼罩在死亡的阴影当中,亲人的相 继去世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对死亡的思索一直贯穿
在她小说的创作当中。她笔下的女性人物也是她
人生的缩影,伍尔夫通过对她们细致入微的心理分
析和深刻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观点。
从时刻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到从直面死亡的过程中,
理解死亡中所包含的积极含义,从而从死亡中汲取力
量,在“向死而生”的生死观中获得了生存的意义。事实上由向死而生”并不是悲观的,而是对生
命的积极诠释。如果一个人认可“向死而生”的人
生观,认为生与死是不可分割的,他就会战胜对死 亡的恐惧和焦虑,勇敢地面对死亡,把死亡当作生
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一旦从死亡的痛苦和
恐惧中解脱出来,就会获得生存的自由,更加重视
对人生短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伍尔夫通过对死亡的思索来探求生活的真谛 以及人生的价值,她已经认识到生死的客观性和必
然性,认为人应该将死亡当作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坦然地面对死亡,思考它,领悟它,只有这样人 才会真正领会生存的价值和含义。以“向死而生”
作为人生态度,认为生死相伴相随、不可分割,就会
摆脱对死亡的畏惧和焦虑,从而正视死亡,面对死
亡也能积极地对自己有限的生命进行创造,最终在
“向死而生”中获得生存的自由。伍尔夫在小说中也试图为女性角色寻求生存 的价值 意义。 说
维夫人 了上的宴会,到伦敦街头购买鲜花开始,以克拉丽莎中国医学伦理学Chinese Medical Ethics2019年12月Dec.2019第32卷第12期Vol. 32 No. 12在经历了死亡顿悟之后,重新回归宴会而结束“宴会”作为贯穿小说的主题在达洛维夫人的生活 中占据了很大的作用。伍尔夫在小说中为达洛维
,。
[2]罗蔚.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
介[].伦理学研究,2005(3) :58 -61.[] 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_理学理论夫人的宴会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深层次的内涵。“晚
与妇女发展[M].肖巍,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宴”是一种象征,是女性想要冲破男权社会的藩篱找到生命价值的出口的体现在小说里,通过克拉
丽莎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她热衷于办晚宴的原因,
。,
社,1999.[4]肖巍.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伦理学[J].现代哲
学,1998(3) :28 -33.[]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林燕,译.北
“她每时每刻感到他们各自孤独地生活,不由得怜
悯他们,觉得这是无谓地消磨生命,因此心里想,
要是能把他们聚拢来,那多好呵!她便这样做 了。”⑷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指出女性的最高道德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6]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
文 社,1989.[7] Bressler, C. 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层次就是兼顾到自己和别人的需求虽调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联系,即关怀。达洛维夫人的“晚宴”不是 男性视角下的贵妇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而是一种 彰显女性主义情怀的人文主义关怀。伍尔夫以其
细腻的女性视角,为女性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赋予
由to Theory and Practice[M ] .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王家湘,
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生命的光彩和意义在与死亡的对峙中,塞普提姆
斯选择自杀来捍卫人格的独立,而克拉丽莎以其女性
。[9 ] Rachman, S. Clarissa' s Attic: Virginia Woolf' s
Mrs. Dalloway Reconsidered [J ]. Twentieth Cen
特有的智慧,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相互
联系,相互关怀,来驱逐生活中的孤独、困境和挥之不
去的死亡阴影,获取勇气直面死亡,并能够在向死而 生的生活态度中积极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参考文献〕[1 ]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M ]. trans. John
tury Literature,1972,18 (1) , 3 - 18.[10] Marcus, J. Virginia Woolf: A Feminist Slant[M ] .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3 .[1]伍厚恺.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收稿日期2019 -09 -05〕
〔修回日期2019 -11 -07〕
〔编 辑张茜〕Macquarrie, Edward Robinson. Beijing: China So
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16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