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2019学年度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元调)

2018-2019学年度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元调)

2022-12-27 来源:乌哈旅游
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蓦然(mò) 悲天悯人 喟叹(kuì) 万籁俱寂 B.荒谬(miù) 安土重迁 焦灼(zhuó) 高官厚禄 C.鄙薄(pǐ) 自出新裁 愤懑(mèn) 入不敷出 D.愧怍(zuò) 拈轻怕重 冗杂(rǒng) 旁逸斜出 2.依次填入下面模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才得以 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 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 。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 的生活。

A.领略 追求 满足 蛮荒 B.领悟 追求 满足 野蛮 C.领略 追逐 满意 蛮荒 D.领悟 追逐 满意 野蛮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共享单车这种新型的租赁模式彻底改变了城市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令自行车“重现荣光”。

B.港珠澳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生产和安装技术为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和宝贵经验。

C.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机器人必将出现,并将带给我们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D.智能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联系更加紧密,购物更加方便,出行更加顺畅。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云栖大会是一场“汇聚时代最强大脑,描绘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蓝图,展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科技生态全景”的大会。

B.中国只有制造出自己的大飞机,才能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垄断,降低成本,让普通老百姓也坐得起飞机,结束中国上空飞着的都是国外民用客机的历史。

C.高铁,中国速度;高铁,中国奇迹。从绿皮车到高铁动车组,出行工具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变革。

D.当我们欣喜于GDP的增长时,却漠视了另一些“增长”: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人30年的体重增长;我们用了5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打开一本书的钥匙

⑴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当时我还是个孩子,那不是我想看的故事。孩子喜欢闪闪发光的英雄,他们带着荣耀和战果来到故事的尾声。《老人与海》的结尾却什么都没有,甚至让人觉得那不过是一场梦。

⑵然而大人们都说这本书好,这让我感到痛苦。

⑶欣赏文学作品存在门槛。我把《老人与海》当作故事来读的时候,它于我而言是个糟糕的故事;等我过了那道门槛,把《老人与海》当作隐喻来读的时候,我能清晰地觉察到海明威想要说什么。在阅读中,最困难的事情是在隐喻和本体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这个联系,就是“开门”的钥匙。

⑷人们谈到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之死时说:只能怪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没有浸到神水,不然别人根本无

1 /6

法杀死他。

⑸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初读《老人与海》的自己。那时候,我想说的话估计也类似:只能怪老头没有弄一条大船,只能怪老头不懂炸鱼的技巧,只能怪老头……就像做科学实验那样,对一个故事进行技术细节和可操作方案的分析,对于故事的真正寓意却毫无知觉。

⑹阿喀琉斯作为无敌的英雄,需要一个致命弱点。这不是他母亲给他洗澡的方式需要改进的问题,而是必然如此,正如北欧神话里,英雄西古尔德用龙血沐浴,一定会有一片树叶落在他的肩膀上,让那里成为他的致命弱点——这和沐浴方式没关系。

⑺一个人无论多么孔武有力,英雄盖世,他总有致命弱点——这才是这些故事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重点不在于为什么不去遮盖和弥补弱点,而是生而为人就一定有弱点,有弱点就一定会遭受攻击。

⑻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就是这么一回事。看故事的“看”流于表面,读书的“读”则深入文本之中抗掘出故事背后的寓意,跨过欣赏文学作品的门槛,就在于一个人需要从“看”进化为“读”。

⑼《老人与海》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老人;而是让他衰老,让他疲惫,让他贫困,让他等待84天却一无所获,让他看到以未见过的巨大马林鱼时心生希望,,让他遭受鲨鱼围攻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让他的大鱼变成嶙峋白骨的命运之手。

⑽这当然是个好故事,货真价实的好故事。 ⑾我在40岁之后重读《老人与海》,又看到一点不同的东西:没有人能证明海上发生的一切,证明存在过如此巨大而美丽的马林鱼,证明首经发生过那些惊险激烈的搏斗。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没有人见证你的努力和付出,于是你活在旁人的猜忌和嘲笑之中,并且没有人可以倾诉,甚至也无从说起。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⑿但你依然可以梦见狮子。

5.作者在第②段说“大人们都说这本书好”,“我”却无法理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来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只是一个喜欢看故事情的节孩子,无法理解大人们的欣赏角度。 B.我喜欢闪闪发光的英雄想看到结尾处有战果和荣耀,可是我失望了。 C.我对情节作了各种假设和分析,也不能弥补作品带给我的遗憾。 D.我没有将作品当作隐喻来解读,无法建立隐喻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6.作者以对“阿喀琉斯之死\"的理解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恰当的项一是( ) A.对故事进行技术细节和可操作方案的分析如同做科学实验。 B.阿喀琉斯之踵和西古尔德之肩一样,是英雄的致命弱点。 C.一个人无论多么孔武有力,英雄盖世,他总有致命弱点。 D.阅读理解必须深入文本,挖掘出故事背后的寓意。

7.作者跨过“门槛”找到了阅读理解的“钥匙”,他读《老人与海》获得了哪些领悟?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故事的真正主角不是老人,而是人生经历背后那只操控命运的手。 B.故事隐喻人生,人生中常常看到了希望却又转瞬失去,要乐观面对。 C.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和付出,别人未必能看到,也也无法理解。

D.每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只有自己知道,也无法言说,这往往是人生常态。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秦伐韩,军于阏与①。赵王问廉颇:“韩可救否?”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问乐乘,如颇言。及问赵奢,奢对曰:“道远险狭,譬之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乃遣奢将而往。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鼓噪勒兵,屋瓦尽振。军中候②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奢许诺,许历请就诛。赵奢曰:“胥③后令。”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

2 /6

胜,后至者败。”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 [注释]①阙与:yùyǔ,地名。②候:哨兵,侦察兵。③胥:等候。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伐韩,军于阙与 军:驻扎 B.乃遣奢将而往 将:将要 C.去邯郸三十里 去:距离 D.奢曰:“内之” 内:进来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A.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B.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C.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D.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就“救韩”一事征询三位将军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此事不可行。

B.秦国间谍从赵奢驻扎军队、增强壁垒中看出赵军实力不行,肯定得不到阙与之地。 C.赵奢利用秦国间谍传消息麻痹敌人,为自己的军队赢得最终的胜利抢占了先机。

D.赵奢能解阙与之围,得益于许历“以军事谏”,准确分析形势并积极出谋划策。 四、(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小题。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

林清玄

⑴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⑵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⑶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⑷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⑸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⑹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⑺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⑻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

3 /6

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⑼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⑽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⑾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⑿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⒀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2.读①②两段,说说古人和现代都市人在感知季节变化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13.读第④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⑴作者将“文化”加上引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⑵如何理解“平埔族后备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糊花了”这句话的语意?

14.读⑤~⑦段,在作者看来,现代都市人感受不到城市里的秋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认为“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在作者看来,现代都市人怎样才能发发现“秋天”呢?(6分) 六、(12分)

根据要求完成16、17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年的生活变迁,人们感慨万干。为了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身边的变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6.你们小组准备围绕“购物的变化”展开研究来了解社会的改变,请你从三个不同角度拟写出具体的研究方向。(6分)

17.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的讨论会上,需要你在诸多影响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要求:明确表达有什么影响和对这一影响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七、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人们常说:“世界都一样,风景各不同。”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客观世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却能看出不同的风景呢?大概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吧!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4 /6

2018-2019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鄙薄bǐ,“自出新裁”应该改为“自出心裁”)

2.B

3.A(宾语残缺,在“萎靡”后面应加上“的状况”。)

4.C(“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后面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5.D(其他选项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原因。) 6.D(其他选项并未针对作者使用材料的表达目的。) 7.B(作者并未强调“乐观面对”这一态度。) 8.B(“将”做动词,意为“率领”)

9.C(此句意为:秦人没有料到赵国的军队会来这里,他们来势浩大,将军必须认真准备部署好军队来对付他们。)

10.B(原文: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此句中的“不行”不能翻译为“实力不行”而是“不前进”的意思,秦军间谍并非是看出赵军实力不行,而是看出赵军不重视。)

11.赵奢送走秦国间谍后,二是让军队卷起铠甲急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共6分。“既已”“遣”“卷甲”“趣”各1分,句意正确2分。)

参考译文

秦国为攻打韩国,驻军在阏与。赵王问廉颇:“韩国有救吗?”廉颇回答:“道远地险路狭,难救。”赵王又问乐乘,他的见解也和廉颇相同。赵王再问赵奢,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于是赵王命赵奢率兵前往。赵奢行军到距邯郸三十里的地方时,下令军中:“凡敢议论军事的,一律处死。”当时秦军驻扎在武安以西,排兵布阵,鼓噪喧哗,声震屋瓦。赵军有一名侦察兵建议急救武安,赵奢立刻将他斩首。全军留守二十八天,不仅不向前推进,反而不断增强壁垒。秦军派间谍混入赵营,赵奢好食款待之后放他回去。间谋回报秦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离国三十里就不敢前进, 反而增强壁垒,阏与之地不会属于赵国了!”赵奢送走秦军间谍后,于是下令军队卷起铠甲一路急行,一天一夜之间扑到前线,派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处扎营。阵营扎好,秦军接到情报,也全军赶到。军士许历请求发表军事意见,赵奢说:“叫他进来。”许历说:“秦人绝对料想不到我军兵马会到,而且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严阵以待。否则,这一仗必败。”赵奢点头称是。许历请死,赵奢说:“等候命令吧。”(到快要开仗前),许历又请求发表意见,说:“两军谁能先占领北山头,谁就胜利,迟到的就失败。”赵奢同意他的看法,派一万士兵直奔北山头。秦军晚到,想上山却不行。赵奢下令全面攻击,秦军大败,成功解除了阏与之围。

12.共6分,每点3分。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即可。

⑴古人依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感知季节的变换;⑵现代都市人依据日历或钟表感知时间变化。 13.共6分,每小题3分。围绕以下要点回答即可。

⑴表达了否定或讽刺,否定了文明人所谓“文化”的先进性。

⑵平埔族的后裔失去了世代传承的感知自然的能力。(或“平埔族的后裔已经疏离了自然”,或“平埔族后裔失去了通过观察自然来感受时节的能力”)

14.共4分。

现代都市生活方式使人远离了自然。(或“商业社会的生存状态改变了现代都市人,使现代都市人不再关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或“商业形态使现代都市人失去了农业社会时期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15.共6分。围绕三个要点:“静下心来”“保持谦卑”“亲近自然”一一作答。

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心情,保持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或“不要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迷失自己”)。

16.共6分。每个角度2分。

购物的途径、购物的内容、购物的数量,购物的频率、购物的偏好、购物的支付方式等的变化……也可以将购物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变化。

17.共6分。明确表达有什么样的影响2分,清楚表达对这一影响的看法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分。字数不够酌情扣分。

5 /6

示例:网络的便利,使超文本链接式的信息传播成为普遍现象。当你通过网络浏览某信息时,与其信息相关的很多信息都会呈现出来。一方面,这给我们深度探索与研究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筛选辨别顺藤摸瓜,在某个领域或专题上获得深度认知:另一方面,超文本链接,也可能使我们分散注意力,不断地被链接文本吸引,从而偏离了我们的认知目标,使注意力和认知力都变得碎片化。所以,我们在学习探究中,一定要明确目标,牢牢记住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的便利,不断探寻,使我们的认知深入系统,一叶知秋。

17.作文

对本题题意的界定:

正确题意:视野、境界决定着人对世界的认知。(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会对世界获得不一样的认识,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题意中的“视野”或“境界”,扣住其即可。判断一篇作文题意是否正确,不应以作文是否有对题意的字面表述为依据,应以文章的内容——阐释或支撑——是否表现出对题意的正确理解为依据。) 对题意支撑的界定:

支撑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

事件或材料能将“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具体化,并能具体清晰地表现出“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影响着“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或展现因“视野、境界”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的内在逻辑,从而支撑出“视野、境界”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内容,进一步支撑怎样“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也是恰当的支撑。

支撑缺陷: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无法通过具体事实呈现二者的逻辑关系,或无法通过实例分析清楚事理。

支撑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需要读者从自己个人经验中提取事件或材料的要素后才能与话题相关联),但其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本题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

下水作文

境由心生

一夜月明人尽望,有人看到了玉盘,有人看到了故乡,也有人把它当成目遇成色的无尽宝藏。世界是客观的,我们的心却是主观的,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境界,会让我们眼中的世界呈现因人而异的万千变化。 呱呱坠地后,婴儿就开始感受着这个世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手之所触,足之所踏,使他形成了看待这个世界的眼镜,建构了认知这个世界的基石。经历不同,“眼镜”的度数便不一样;阅历各异,“基石”的高度就有差别。于是,客观的世界开始在人们眼中分化:视野窄者见浅,境界高者望深。改变的不是世界本身,变化存在于眼里、心中。

岭南瘴疠地,使人畏之如虎蛇,可在东坡眼中,却是一个“吃货”的宝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难道同样被贬岭南的其他人,就没有荔枝可吃吗?只是他们的目光只局限于眼前的“苦”,看不到远处的“甜”罢了。不久苏轼又被贬至海南,这下更是地湿暑热,言语不通,可苏轼居然立马融入群众,发出了“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慨叹,颇有几分“乐不思蜀”之感。

难怪当年苏轼对寓娘大加赞赏。寓娘是苏轼好友王定国的歌女,王定国因乌台诗案被贬南海,归来时苏轼为他洗尘。席间苏轼试问寓娘:“岭南应不好?”不想却得到了“此心安处,即是吾乡”的回答。遇变不乱,随遇而安,心态何等坦然,境界何其高上?看来,苏轼和寓娘,都是同类。

云散月明谁点缀,苏轼视野广,故能见别人所未见;天容海色本澄清,子瞻境界高,故能容他人所不容。世界有苦也有甜,有明月也有浮云,这些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每个人面前。视野更广,便会注意甜而忽视苦;境界更高,就能望明月而渺浮云。

井蛙则恐怕只能疑惑:为什么世界经常以痛吻我,有人却总是报之以歌?

6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