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创作了组《秦中吟十首》。 秦中 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诗前小序曰: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此诗为其中第十首。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这就是创作此诗当时的社会背景。
整体
这首诗,通过对 京城贵游 买牡丹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 田舍翁 ,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 人人迷不悟 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
1
头用 帝城 点地点,用 春欲暮 点时间。 春欲暮 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 喧喧车马度 ,忙于 买花 。 喧喧 ,属于听觉; 车马度 ,属于视觉。以 喧喧 状 车马度 ,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是对 喧喧 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 喧喧 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 买花去 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新唐书 食货志》: 自初定 两税 时钱轻货重, 绢匹为钱三千二百。 当时正行 两税法 ,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 五束素 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 人人迷不悟 ,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 迷不悟 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 人人迷不悟 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 偶来买花处 的 田舍翁 ,看见他在 低头 ,听见他在 长叹 。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
2
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 低头独长叹 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 低头 的表情与 长叹 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 灼灼百朵红 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 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 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位看买花的 田舍翁 ,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 高贵 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