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本次论坛上,中国知网将发布《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年报》,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跨越国界和语种的期刊评价活动,将国内外期刊放在同一个文献大数据平台上同台竞技,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真实情况,使中国期刊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这个创意很好,有利于增强国内期刊的国际化意识。在进行学术期刊的国际评价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文化性,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三,学术期刊要增强创新意识。当今时代是网络化、全球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出版模式、学术传播业态的深刻变革,也为我国学术出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学术期刊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利用方式与手段,再造期刊编辑出版模式,乃至生态和业态,以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中国知网顺应“刊网融合”数字
出版新业态,搭建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与传播平台,实现了一体化、全流程数字出版,为作者、期刊编辑部和读者更好提供审稿、加工、生产管理、网络发布和实时检索等方面的服务,较好满足了网络时代办刊工作及学术研究的需要,也为中国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85种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63种,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原创型学术期刊群之一。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与知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互利共赢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服务学术研究、传播优秀成果、引领学术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最后,我衷心希望本届论坛抓住主题,深入研究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领域的前沿性、深层次问题,为开创中国学术期刊新纪元开个好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本文系作者在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讲话)
学术期刊如何更好服务学术创新
蒋重跃
我想把近期自己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我认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一定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
一、立足学术发展, 强化服务意识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最高任务是服务学术研究、学科发展、读者阅读、教育普及和社会应用。学术期刊的服务不是点头哈腰、唯唯诺诺,不是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学术期刊的服务应该是学术性的服务,是按照科学精神、学术规范、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平等讨论、学以致用的原则来服务。
这些看似常识,但我们其实并没有完全做到,甚至有些问题还没有想明白。试问我们的服务对象究竟是谁?
155
中国期刊年度特别关注
他们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研究的?他们的研究究竟做得如何?他们的研究应该如何做?对于一直为之服务的学科、学校、机关、企业、社会,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如果不了解服务对象,不知道他们的需求,不知道他们的工作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只着眼于编辑工作本身,那就本末倒置,甚至有可能成为阻碍服务对象发展的负能量。
二、洞悉创新本质, 提高服务水平
鉴于作者绝大多数是学者,编辑人员首先要问问自己面对的学者是哪些人,是否了解他们,是否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能否真正看懂他们的论文,能否对他们的论文做出学术评判,我认为至少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做。目前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不是自己熟悉领域的文章,编辑就加以拒绝,也就是说只有领域相同才有资格审稿。如果有一篇文章在学科交叉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现有的研究领域没有与之完全吻合的,这篇文章还要不要审?如果真有价值还要不要发表?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很显而易见的。
当前学术界已经认识到,学术创新往往在学科交叉领域出现。原因很简单,凡是学术创新,都是某个学术领域的内在结构的突破,某一领域的结构突破势必要进入另一领域的结构范围。所谓创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发生冲突和渗透、排斥和交叉、否定和重组,最后达到融合,从而形成新的问题领域。我是研究思想史的,如果我坚持不看经济史的论文,这显然是甘愿停留在浅层次上,不愿意付出努力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去。
三、拓展学术视野, 提高服务质量
过去有种说法认为编辑是杂家,即编辑什么都知道一些,但什么都不深入,希望编辑人员要认真反省一下。《汉书·艺文志》定义杂家为“兼儒墨、合名法”,也就是擅长兼并知识、合并知识,但其实《艺文志》里面还讲到杂家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知王道之无不贯”,即用王道融会贯通具体知识。编辑被称为杂家,可事实上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初级的杂家,即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学科的文章都能看。第二个层次提高了,达到专业化,有系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有与本专业学者对话的能力,甚至可以与本专业的学者组成专业的学术共同体。第三个层次再提高一步,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理论上继续深造,直至走到前面,突破自己的范围,有了认识事物本质的理论修养。这样就可
156
以在把握事物本质上与其他相关学科贯通起来。这样的编辑就会成为在本质意义上能够统揽学术全局的人才。这三个层次各有特点,第一个层次尚停留在经验上,知识迁移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受到限制。第二个层次只满足于在本学科内达到一定深度。第三个层次能在本质上突破学科限制,可以做到不为某一学科所限,而以探求事物本质、获得真知为目标。第一个层次可以自诩为杂家;第二个层次是拒绝当杂家,可以称为专家;第三个层次则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回归杂家,这种杂家可以称为大家。如果说编辑是杂家的话,那就绝不应该限制在经验性的层次上,绝不应该以感官上的熟悉为满足,而要大胆地超越事物的经验层面,从本学科开始,深入到本质,然后再前进一步实现自我突破,把专业理论和知识转变为知识迁移的能力,应用到探寻论文的内在结构上,从理论上衡量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现在编辑人才紧缺,大家认为好像是学科领域的限制。有时急需某个学科领域的编辑人才,可这个学科领域还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的情况会永远存在。即人才培养的速度很可能赶不上学科领域分化的速度。而且即使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某领域的编辑人才,这样的人才也可能仍然无法满足该学科领域分化的需要。因为他不能从理论上把握创新的本质,只习惯于在经验层次上看自己熟悉的稿件。有学术研究经历的人都知道,即使同一个研究领域,某人的研究对于其他人来说也可能是陌生的。如果因为领域相同才有资格审读论文,那显然是不了解创新的本质含义。我的经验是,审读自己学术领域内的论文与审读某些有一定了解的其他领域的论文,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经验上熟悉的程度略有不同,结构上的把握差不多,即看它是不是在结构上有所创新,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证是否合理有效,能不能成功地说明问题,如此而已。
现在,随着学科发展,编辑人员一般都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术水平逐渐提高,能力得到增强。但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要求编辑了解学术界,了解服务对象,编辑人员一般就只满足于了解自己小圈子内熟悉的几个学者。我认为如果把审读学术论文仅仅限定在研究方向或领域相同的范围内就窄了,而问题还不只是窄了这么简单。如果单纯是窄一点,那还只是量的问题,可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是能否推动创新的问题。“抱团取暖”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的道理,但如果联系到学科领域,那就是说研究方向和领域相同的几个人以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内相互认同而满足,这种做法给创新留下的余地就会比较小,在这种
中国期刊年鉴
CHINA PERIODICAL YEARBOOK
狭小的范围内学术创新的资源很快就会枯竭。
据说,负责实施人类首次登月工程的美国原宇航局局长曾经说过:“不要让同一专业的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这形象地说明了对于局限在某一个单一领域里的那种做法的警惕。不过,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经验意义上的多领域知识的互动,促使编辑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学会抓住学术创新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则。有了这样的训练,编辑人员就会自觉地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自觉地训练高水平的服务技能,更好地为学术创新服务。
(作者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本文系作者在2018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的讲话)
建设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张 薇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大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勃勃生机。
2018年,也是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40年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推动了科技发展的伟大转折。从那时起,从科教兴国到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在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的历史性新阶段。
科技期刊承载传播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等重要使命,反映着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与导向,折射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与整体竞争实力。40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不断增加,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达到5020种,我国已初步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的期刊体系。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期刊,也体现出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传播能力的提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与国际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小、散、弱”,缺乏成熟的商业出版模式,
还没有形成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长效运营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的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正处于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时期,处于由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大幅增加,学术论文数量在增长,高质量论文在增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期刊进入了数字出版传播新时代,数字化办刊工具提高了编审效率,各种新型出版形态和多元化的出版手段丰富了科技论文的内容展现形式,科技期刊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