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规定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实施日期: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定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针、风险可接收准则和风险管理过程要求,规范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 3 职责 公司总经理
a) 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方针;
b) 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
c) 主持公司风险管理评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持续有效;
d) 对公司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管理者代表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e) 对分厂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分厂技术厂长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管理者代表
a) 确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对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督导; 公司质量部
a) 编制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b) 通过内审、日常检查等形式,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分厂技术厂长
a) 对本单位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 b) 主持评审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 c) 批准风险管理计划; d) 批准产品风险管理报告。 分厂技术质量部
a) 指定各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b) 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活动;
c) 跟踪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
a) 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风险管理计划); b) 组织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c) 跟踪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d) 对涉及重大风险的评价和措施,可直接向分厂技术负责人汇报; e) 组织风险管理过程评审,编写风险管理报告;
f) 整理风险管理文档,确保风险管理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风险管理小组
所有新产品设计开发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以设计开发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根据需要可邀请制造、检验、服务和临床人员参加。
a) 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b) 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c) 实施、记录和验证风险控制措施;
d) 对剩余风险、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进行评价;
e) 建立和保存必要的风险管理文档; f) 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 产品负责人
对已上市产品,分厂应指定一名技术人员,负责产品的风险管理(简称“产品负责人”),其职责如下:
a) 收集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b)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对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评价是否有新的或不可接受的风险出现;
c)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d)更新风险管理报告。 4 管理要求 公司风险管理方针
a) 对所有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只有全部剩余风险和综合剩余风险符合公司可接受性准则(),并未产生新的危害;或产生新的危害通过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又符合可接收准则的产品,才可接受;
b) 对不能估计损害发生概率的风险,应根据损害的性质评价风险:如果估计损害的严重度是可忽略的,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能产生严重后果的风险,必须采取降低风险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c) 可接受的风险应是:
损害发生概率“非常少”(<10-6)的,严重程度“严重的”及以下的; 损害发生概率“很少”(<10-5和≥10-6),严重度为“可忽略”、“轻度”的;
对“偶然”(<10-4和≥10-5)和“有时”(<10-3和≥10-4)发生,严重度为“可忽略的”;
d) 对根据风险可接收准则判断为不可接受的,而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又不可行的风险,应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只有受益大于风险时,才可考虑判定为可接受的可行性。
e) 根据风险可接收准则判为可接受的,但风险又没有小到可以忽略程度的风险,只要可行,应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合理可行降低法)。 风险可接受性准则
4.2.1 风险的严重度水平分级
等级名称 灾难性的 危重的 严重 轻度 可忽略 4.2.2 风险的概率等级
等级名称 经常 有时 代号 5 4 频次(每年) ≥10-3 <10-3和≥10-4 代号 5 4 3 2 1 定义 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伤害 导致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导致不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不便或暂时不适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3 2 1 <10-4和≥10-5 <10-5和≥10-6 <10-6 注:频次是指每台设备每年发生或预期发生的事件次数。 4.2.3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
严重度 概率 代号 可忽略 1 经常 有时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5 4 3 2 1 R A A A A 轻度的 2 R R R A A 严重的 3 N R R R A 危重的 4 N N R R R 灾难性的 5 N N N R R 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行降低的风险;N:不可接受的风险。 4.2.4公司医疗器械产品,依据风险管理方针()制定了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但考虑到公司产品的多样性,针对每一特定的产品,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时,需对此风险可接受准则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如不适宜应重新制定。 风险管理计划
4.3.1每一种医疗器械(同一个注册证)都应建立《风险管理计划》。如果相似产品使用同一份计划时,应说明其适宜性。
风险管理计划至少应包括:
a) 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判定和描述医疗器械和适用于计划每个要素的生
命周期阶段; b)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c)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d) 依据公司风险管理方针确定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
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 e) 验证活动;
f)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的有关活动。
4.3.2 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写格式和内容要求,见附件1。 风险管理过程概述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受益分析。应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结果并纳入相关文档。风险管理过程见附图1。 风险管理活动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范围,应覆盖医疗器械的所有生命周期阶段。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及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见附件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4.5.1 风险管理小组
4.5.1.1产品设计和开发项目立项后,应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项目组负责人兼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
4.5.1.2 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4.5.2 风险管理计划
4.5.2.1 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按本文条款规定批准后实施。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写要求见条款和附件1。
4.5.2.2 如风险管理计划有改变,应经过评审、批准,并保存更改记录。 4.5.3 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
4.5.3.1 在设计和开发策划阶段,应完成医疗器械初始安全特征的判定、初始危害的判定和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的分析,并确定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 4.5.3.2 依据YY/T0316-2008标准附录C的要求,进行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初始特征的判定。
4.5.3.3依据YY/T0316-2008标准附录E要求编制医疗器械在正常和故障两种条件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已知或可预见的初始危害清单。
4.5.3.4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估计每个危害处境的风险。
4.5.3.5根据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风险可接收准则,对每个已判定的危害处境,决定是否需要降低风险。
4.5.3.6 对需要降低风险的每一个危害处境,风险管理小组应制定初始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措施要按下列顺序,一次使用一种或多种方法:
a) 通过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b) 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c) 提供安全性信息。 4.5.4 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5.4.1风险控制措施作为设计和开发输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逐项实施。 4.5.4.2 制造部门和技术部门在样机试制和批量生产过程中,应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5.4.3 风险管理小组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并对剩余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是否产生新的风险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符合风险可接收准则。
4.5.5 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剩余风险、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和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性的评价
4.5.5.1 通过设计和开发的评审,验证设计开发阶段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完整性(所有已判定的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估计的风险是否已经得到考虑),评审风险控制措施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4.5.5.2 通过设计和开发的验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评价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
4.5.5.3 通过设计和开发的确认(产品试用/临床评价/产品鉴定),进一步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价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对判定不可接受的,而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又不可行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 4.5.6 产品风险管理过程评审
在设计评审、设计验证和设计确认等过程结束后,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应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审。评审由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主持,视需要可以聘请专家参与。评审应确保:
a)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规定的活动已被适当实施; b) 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
c) 已有适当的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风险管理报告
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根据风险管理过程评审的结果,编制风险管理报告。风险管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见附件2。 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
4.7.1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见附图2《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流程》。
4.7.2 产品负责人要建立“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价和处理记录”(见附件3),记录与安全性有关信息的评价和处理情况。
4.7.3 产品负责人每年都要根据与安全性有关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评价和处理情况,对风险管理报告进行适当更新,同时修改报告的版本号;如果没有涉及产品安全性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出现,只需修改风险管理报告的版本号。 公司风险管理评审
4.8.1 公司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可以和公司管理评审合并进行),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找出存在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风险管理过程持续有效。
4.8.2公司质量体系内审组通过内部审核,检查各分厂风险管理活动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以作为风险管理评审的输入。
4.8.3 公司质量部负责风险管理评审记录的建立和保存。 5 相关文件和记录
YY/T0316-2008《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安全特征问题清单
危害判断及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 6 附件
附图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概述 附图2: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流程
附件1: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格式和内容 附件2:风险管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附件3: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价和处理记录
销售服务部门收集产品在产品负责人收集新的或修订安装、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标准、设计更改以及制造 否 的信息,并向产品负责人过程信息。 产品负责人对信息进行 按《质量信息分析,判断是否与产品管理程序》处安全性有关 是
否 评价涉及安全性的信息是否“有先前没有认识的危害或 是 危害处境出现”,或“由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估 建立“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计的风险不再是可接受价和处理记录” 保存“生产和生
产后信息评价和对先前的风险管理活动和风 处理记录” 险管理文档进行评价,对不更新风险管理报告 可接受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 图2生产和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流程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附件1: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格式和内容(示例)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产品名称:XXX)
文件编号:xxx 版本号:xx
编 制: 审 批: 日 期: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1 产品简介
(对产品工作原理、组成、功能和预期用途的描述。) 2 范围
(简要说明本计划所覆盖的产品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设计开发策划、设计开发、制造、安装、销售、使用、售后服务和报废处置。) 3 职责
(参加风险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如项目经理、技术、检验、制造、临床和风险管理评审人员等)如:
xxx (项目经理、风险管理组长): xxx (机械工程师): xxx (电气工程师): xxx (制造部门负责人): xxx (检验人员): ……
4 风险接受性准则
(对特定的产品,可直接采用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中规定的可接受性准则,也可对公司规定的可接受性准则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公司风险管理活动方针制定适用于特定产品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示例:
风险管理小组对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的风险可接收性准则进行了评价,认为XXX产品完全适用。 风险的严重度水平分级
等级名称 灾难性的 危重的 严重 轻度 可忽略 代号 5 4 3 2 1 定义 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伤害 导致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导致不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不便或暂时不适 风险的概率等级
等级名称 经常 有时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代号 5 4 3 2 1 频次(每年) ≥10-3 <10-3和≥10-4 <10-4和≥10-5 <10-5和≥10-6 <10-6 注:频次是指每台设备每年发生或预期发生的事件次数。 风险可接受性准则
严重度 概率 代号 可忽略 1 经常 有时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5 4 3 2 1 R A A A A 轻度的 2 R R R A A 严重的 3 N R R R A 危重的 4 N N R R A 灾难性的 5 N N N R R 说明:A:可接受;R:合理可行降低;N:不可接受。 5 风险管理活动计划
依据本计划所覆盖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对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做出相应安排,包括验证及评审活动。
示例: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及生产后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
序号 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风险管理活动 1.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2.风险分析: 1 设计和开发策划 a)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定; b)危害的判定; c)估计风险; 技术质量部、风险管理小组 计划时间 责任人 备注 3.风险评价; 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5.制定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 2 设计和开发输入 输入前期风险管理的结果。 1.实施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2.对控制措施进行必要的验证; 3.剩余风险评价; 4.评价风险控制措施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输出的设计文件应实施了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1.评价各项风险控制的实施情设计和开发评审 况; 2.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完整性; 3.评审风险控制措施是否产生新的风险。 技术质 量部 技术质量部、 风险管理小组 技术质量部 技术质量部、风险管理小组 技术质6 样机试制 实施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量部、制造部 设计开发7 验证(型式检验) 设计和开发确认8 (产品试用/临床评价/产1.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2.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 1. 通过临床/试用/鉴定,进一步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评价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 3. 对判定不可接受的,而进一步 技术质量部、风险管理小组 技术质量部、风险管理小组 3 设计和开发 4 设计和开发输出 5 品鉴定) 的风险控制又不可行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 1. 对设计和开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审,确保 a)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已全部风险管理评审 实施; b) 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 c) 已有适当的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2. 根据评审结果编写设计和开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报告》。 整理设计10 文件和工艺文件 11 产品注册 提交风险管理报告。 按《不合格控制程序》、《数据分析控制程序》、《纠正和预防12 批量生产 措施控制程序》、《质量信息管理程序》实施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1.按《质量信息管理程序》和《服务控制程序》收集医疗器械在安装、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信息; 2.对可能涉及安全性的信息进行13 生产后阶段 评价; 3.如发生“有先前没有认识的危害或危害处境出现”,或“由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估计的风险不再是可接受的”时,应对先前的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文档进行评价,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销售服务部门、技术质量部 整理风险管理文档。 技术质量部、 风险管理小组 技术质量部 制造部、技术质量部 技术质量部、风险管理小组、专家 9 4.评价结果和采取的适当措施记入风险管理文档。 附件2:风险管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示例)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产品名称:XXX诊断仪)
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编 制: 批 准: 批准日期: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产品名称:XXX诊断仪)
1 概述 产品简介
(对产品工作原理、组成、功能和预期用途的描述。)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诊断仪于20XX年X月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分厂就针对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成立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风险管理小组制定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 版本号XX),确定了XXX诊断仪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进行了安排。
风险管理小组严格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对XXX诊断仪设计开发阶段进行了风险管理,并建立和保持了相关风险管理文档。 风险管理评审的目的
风险管理评审的目的是通过对XXX诊断仪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活动已按计划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剩余风险和综合剩余风险控制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
评审人员 所属部门 职务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 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
技术厂长 技术质量部 技术质量部 质量部 销售服务部产品应用) 临床专家(外聘) 评审组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组员 风险管理小组对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制定的风险可接收性准则进行了评价,认为XXX诊断仪完全适用。 2.1.1 风险的严重度分级
等级名称 灾难性的 危重的 严重 轻度 可忽略 代号 5 4 3 2 1 定义 导致患者死亡 导致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的伤害 导致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导致不要求专业医疗介入的伤害或损伤 不便或暂时不适 2.1.2 风险的概率水平分级
等级名称 经常 有时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代号 5 4 3 2 1 频次(每年) ≥10-3 <10-3和≥10-4 <10-4和≥10-5 <10-5和≥10-6 <10-6 注:频次是指每台设备每年发生或预期发生的事件次数。 2.1.3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
严重度 概率 代号 可忽略 1 经常 有时 5 4 R A 轻度的 2 R R 严重的 3 N R 危重的 4 N N 灾难性的 5 N N 偶然 很少 非常少 3 2 1 A A A R A A R R A R R A N R R 说明:A:可接受;R:合理可行降低;N:不可接受。 风险管理文档
文档名称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 安全特征问题清单 危害判断及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 …… 相关标准
YY/T0316-2008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YZB/国xxx-xxxx …… 相关文件和记录
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xxx 版本号:xx 产品图纸 产品设计计算书 产品说明书
产品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xxx 临床评价报告/产品使用报告 …… 3 风险管理评审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完成情况
评审小组对XXX诊断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逐项进行了检查。通过对相关风险管理文档的检查,认为XXX诊断仪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已全部实施。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审
… 文件编号 XXXX 版本号 XX XX XX XX … 备注 见附件2-1 见附件2-2 见附件2-3 见附件2-4 评审小组对所有剩余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评审了在所有剩余风险共同作用下对产品安全的影响,评审结果认为:产品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具体评价从如下方面:
1)单个风险的风险控制是否有相互矛盾的要求? 结论:尚未发现现有风险控制有相互矛盾的情况。 2)警告的评审(包括警告是否过多)
结论:警告的数量适当,且提示清晰,符合规范。
3)说明书的评审(包括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是否难以遵守)
结论:产品说明书符合10号令及产品专用安全标准要求,无相互矛盾之处,相关产品安全方面的描述清晰易懂,易于使用者阅读。
4)和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结论:通过与XX公司XX型诊断仪进行临床比较,性能、功能比较分析,认为公司XXX诊断仪与目前市场上反映较好的这款机型从性能指标、功能及临床使用上都是相同的。
5)评审组结论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通过以上方面评审、分析,一致认为本产品的综合剩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关于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公司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作出了规定,风险管理小组在该产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中作出了安排。评审组对该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方法和安排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审,认为获取方法和安排是适宜和有效的。 4 风险管理结论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经过对XXX诊断仪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审,认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地实施,对与XXX诊断仪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和已知或可预见的各种危害进行了判定,对每一个判定的危害处境相关的的一个或多个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对不可接受或可行降低的风险,采取了适宜的控制措施,经验证各种控制措施已实施并且有效,控制措施未产生新的危害,所有剩余风险和综合剩余风险均可接受,使用XXX诊断仪是安全的。
附件2-2 版本号:XX
XXX诊断仪安全特征问题清单
依据YY/T0316-2008标准附录C的问题清单,对XXX诊断仪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判定如下: 问题内容 特征判定 见说明书 否 是,诊断仪探头与患者接触,腔体探头为粘膜接触。接触时间均为短期接触(<24小时)。每人1次,每次10-20分钟 否 是,有光能传递到患者体内。 否 否 否 是,探头的清洁消毒 否 是,可进行距离、面积/周长、体积的测量 否 否 是,有漏电流,但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是,对电源波动敏感,主机受影响,对电源要求相见说明书 是,有电磁干扰,由于频率低,干扰较小 可能的危害 生物学危害、探头材料生物相容性 能量危害 生物学危害、探头可能的污染材料生物相容性 运行危害、测量不准确导致的伤害 电能危害 电磁能危害 网电源、电磁干扰带来的危害 电磁能危害 危害标识 H1 H2 H5 H6 H7 H8 问题内容 特征判定 体表探头,腔内探头:腔内探头是一次性无菌防护套、探头是标配,用户也可选购,说明书中给出选购的规范 是,经过培训的生产厂家认可的专业维护人员 有嵌入式软件,出厂前已安装好,如需升级由厂家进行。 仪器对储存寿命没有强制性要求。腔体探头用一次性无菌防护套,电池,有储存寿命,要求详见说明书 是,探头光源照度下降(老化),导致灵敏度降低 仪器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撞击和挤压 考虑仪器电子元器件老化 否 腔体探头用一次性无菌防护套使用后应作为医疗垃圾处理 仪器报废后,有毒有害元件的处置 是,仪器的使用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使用说明书,监视器上菜单也会有安全信息提供 否 可能的危害 信息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软件设计缺陷带来的 信息危害 危害标识 H9 H10 H11 H12 运行危害 H13 能力危害 H14 运行危害 继续使用超过寿H15 命期的仪器带来的使用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 信息危害 H16 H17 H18 C.2.29.1用户界面设计特性是否可能促成使用错是, 误? C.2.29.2医疗器械是否在因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使用否 错误的环境中使用? 探头为附件,错误连接不可能因为在产品上接口插座C.2.29.3医疗器械是否有连接部分或附件? 有标记 是,脚踏开关接口:通过脚踏开关冻结或解冻超声图C.2.29.4医疗器械是否有控制接口? 像 C.2.29.5医疗器械是否显示信息? 是,液晶屏显示测量信息 C.2.29.6医疗器械是否由菜单控制? 是,采用两级菜单 C.2.29.7医疗器械是否由具有特殊需要的人使用? 应由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医生使用 C.2.29.8用户界面能否用于启动使用者动作? 否 否 否 否 是,推车式。使用带有锁定轮的小车 传感器,关键电路,软件 运行危害:菜单设计可能带来的 运行危害 运行危害 信息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 机械危害 运行危害 H19 H20 H21 H22 H23 H24 H25 H26 附件2-3 版本号:XX
XXX诊断仪的危害分析(PHA),包括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产生的损害
编号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 H13 H14 H15 H16 H17 危害类型 生物学危害 可预见的事件及事件序列 危害处境 探头接触患者 产生的损害 1、探头材料的选择未经过生物学评价 2、使用了生物不相容的材料 能量危害 生物学危害 探头消毒不当,或消毒剂选择不当探头污染 信息危害 消毒方法不清晰,探头感染 运行危害 测量不准确 轻者皮肤刺激过敏,重者感染 光能对患者的辐射 可能对患者产生损害 污染的探头接触患者或其它人员 人员感染 同上 人员感染 测量的数据不准,致使诊断错误 延误治疗 患者、使用者和维修人员触及到电能危害 仪器绝缘设计不符合要求或仪器无可靠的接地 严重时触电死亡 带电部件 电磁能危害 电磁干扰 使仪器运行不正常 延误治疗 电磁能危害 仪器工作时可能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影响在运行的其他设备 延误治疗 使用了不匹配的探头或不合格的信息危害 说明书中给出探头选购的信息不明确 测量不准,延误治疗 一次性防护套 信息危害 仪器由非生产厂家认可的专业人员维修 使仪器运行不正常 延误治疗 有嵌入式软件,出厂前已安装好,如需升级由运行危害 厂家进行 腔体探头用一次性无菌防护套,电池,有储存信息危害 使用了过期的防护套,电池 延误治疗或感染 寿命 运行危害 探头光源照度下降,导致灵敏度降低 仪器测量不准 测量不准,延误治疗 机械能危害 仪器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会受到撞击和挤压 仪器损坏或影响诊断 延误治疗 继续使用超过寿命期的仪器带来电气安全问题或测量不准致运行危害 电子元器件老化 的使用危害 使延误治疗 腔体探头用一次性无菌防护套使用后作为医疗信息危害 垃圾处理;仪器报废后,未按要求处置有毒有污染环境 疾病传染或环境资源破坏 害元件 运行危害 未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使用了仪器 仪器测量不准或其他问题 延误治疗 编号 H18 H19 H20 H21 H22 H23 H24 H25 H26 危害类型 信息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 运行危害 信息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 机械危害 运行危害 ------- 可预见的事件及事件序列 未能适当的进行安全信息提供 菜单提示不清楚,致使未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探头连接、电源线连接错误 脚踏开关接口输入或输出信号问题 液晶屏显示测量信息,信息显示不清 采用两级菜单,提示、路径不清 仪器使用人员未经过培训 推车没有锁定装置,或锁定装置有问题,未能锁定 仪器关键部分,如传感器,关键电路等出现问题 危害处境 操作不当,产生安全问题 操作不当 仪器接口连接不当 控制失灵 测量不准 仪器不能工作或测量不准 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或测量不准 仪器倾斜或非正常移动 导致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或测量不准 产生的损害 对人员损伤等事故,严重时死亡 延误治疗 电气安全问题或测量不准致使延误治疗 测量不准致使延误治疗 测量不准致使延误治疗 测量不准致使延误治疗 测量不准致使延误治疗 碰伤人员 可能延误治疗 附件2-4 版本号:XX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
危害危害类型 编号 风险估计 严重度 概率 风险水平 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计划 1、探头材料选择具有生物相容的材料;提供生物学评价报告; 2、选择供方时,对材料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进货检验时出具生物学评价报告 实施验证 1、见产品设计开发文档中关于探头材料选择评价报告,XXX文件。 2、见供方评价材料及采购合同 是否产生严重度 概率 风险水平 新的风险 剩余风险评价 H1 生物学危害 2 4 R 2 1 A 否 H2 能量危害 生物学危害 信息危害 运行危害 1 3 A H3 2 4 R 对消毒剂及消毒方法进行验见设计开发文档中对说证或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确明书中关于消毒剂及消定消毒剂及消毒方法 毒方法的评审文件,XXX 说明书中明确消毒剂、消毒见说明书 方法等信息 从软件设计考虑 2 1 A 否 H4 H5 2 2 4 3 R R 2 2 2 1 A A 否 否 H6 电能危害 4 5 N 见设计开发文档中“产1、设计时执行,电气安全为品主要安全特征”文件II类B型; XXX 2、出厂检验,检验漏电流2、见产品型式检验报和电介质强度 告,见检验规程XXX 4 1 A 否 H7 电磁能危害 2 4 R 见设计文件,关于执行设计时执行YY0505,满足电YY0505的评审,见电磁磁兼容要求 兼容性试验报告 2 2 A 否 … … H27 电能危害 3 3 R 1、更高指标的电源开关 2、选择新的供方 3、加强进货检验 1、采购文件已规定电源开关的要求(见XXX文件) 2、已选择新供方(见XX评价记录) 3、要求供方定期提供型式检验报告,进货检验时验证。 3 1 A 否 附件3: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价和处理记录
产品名称: 年 第 页 共 页 序号 信息来源 信息内容 产品安全性评价 采取措施 备注 记录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