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用微笑和泪水向青春纪念

用微笑和泪水向青春纪念

来源:乌哈旅游
用微笑和泪水向青春纪念

作者:暂无

来源:《绿色中国(B版)》 2011年第7期

□文/ 本刊记者 郑婷

“等他们长大了,我们就老了,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一定会是新的……”这句话恐怕是我们面对今天的90后群体时,最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了。网络、手机、电玩、选秀……如今任何一项堪称“时髦”的事物,几乎都伴随着“90后”的整个成长过程,其中很多在“90后”看来极其平常的事物,对于“70后”和“80后”至今还是显得很陌生。

然而,对于大多数“90后”而言,他们有一件事必须做,这也是30多年来他们的无数前辈走过的路,那就是高考。这人生的第一个“成人礼”,也是开始人生舞台的一幕精彩戏曲。但这随之而来的疑问也困扰着大家:他们有没有健全的人格?他们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将怎样面对今后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以及赤裸裸的社会现实?他们能否将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

1999年,80后在高考考场高调亮相,一篇《赤兔之死》的作文不但获得高考满分,更令所有人拍案称奇。然而,自1996年以来,整个社会关于质疑80后的声音从未停歇,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批80后志愿者挺进四川,这种声音才逐渐消逝。80后的一代人,花了整整13年时间,才拥有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2009年,全国高考进入“90后”时代。教育专家这样说:“其实90后拥有自己特殊的气质。他们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代人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这一代人是国家成长的希望,也是国家殷殷期待着的新生力量。”

3+X、大综合、平行志愿、独立招生……高考改革总想给90后一点与众不同的尝试。可是无论高考怎么改,还是要高考。这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也不是最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说,高考是中国式选拔人才的一个途径。“面对高考,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接受教育方式,90后这个群体都远远优越于其他时期的考生。”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孙百才说。“物质生活是基础,我感觉到,90后的考生和传统的考生不一样。他们渴求突破传统的社会秩序,比如说更多地愿意和老师以朋友相称,更多地愿意展示表露自己。他们改变的,更多属于精神层面。”孙百才说。

高录取率、低就业率,是摆在90后考生及其家长面前的一道“数学题”。如果将高考也看作一种投资,在异常严峻的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以前“只赚不赔”的“好买卖”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来看,高考绝对不是90后乃至00后未来成长的唯一出路。

程慧 18岁,高三学生

关键词:梦想

现在提起高考,提起高三,程慧感觉像是一段模糊而又清晰的记忆。她想忘却,但当时的事情又和现在息息相关。程慧说,高考对自己一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她现在没法说。“我只是想说,那段时间,那段岁月,永远是我们心中关于青春最美好的回忆。”

“高考完了,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现在的状态:像笼子里刚放出来的小鸟。”程慧这样告诉我。

高三是不堪回首的,程慧和同学们习惯了每天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起床,带着惺松的睡眼刷牙、洗脸、匆匆赶到教室;习惯每天把位子上的书堆得高高的,假装埋头在看书,而却经常在某一瞬间就悄然睡去;习惯每天在吃饭时在班里再坐几分钟,珍惜那一分一秒……高三,又是充满着乐趣的,喜欢在桌子上写下自己的豪情状语;喜欢趴在阳台上、走廊上看下面人来人往;喜欢在睡觉前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喜欢在背地里议论着老师上课讲错的知识点。“高三的我们,笑点极低。明明是平时司空见惯的口误,我们都可以那样的笑出声来。”这一刻,程慧俨然变成了最最单纯的孩子。所有高三的孩子们都有着永远也做不完的试卷,有着永远也看不完的习题,桌面上的书会越堆越高,抽屉里的试卷也会越积越多。累了,稍微隐藏在书群后面打个小盹。倦了,抬头看向窗外,看见桂花飘香,瞥见樱花粉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变成了程慧和所有高三学生的写照。他们失望过、彷徨过、迷茫过,可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于是便在这样的等待与煎熬中,迎来了那个被念叨和倒计时了无数次的盛夏。

十几年前,上大学是很多人从小的梦想。12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次的破茧而出。一个证明自己、展现自己的好机会。程慧也不例外,她至始至终都在描绘自己“闪闪惹人爱”的大学生活:“我认为上大学对于我就是意味着能更好的雕琢自己。大学的平台是宽广的,我们亲密地接触社会,我们身在其中,从中锻炼着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至于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我会始终铭记自己心中的美好,并一直为其奋斗,突破自己,为自己书写一份奇迹。”

“高考前我梦想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闲暇的午后,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上。我要捕捉每一缕清风,每一声虫鸣。我要收集湖面上泛起的波光粼粼,夜间的星光点点。在寝室里与室友高谈阔论那些曾经的青春年少,那些痛并快乐着的高三生活。”程慧说自己在高考前,对大学生活是那样的憧憬,甚至精细到了要买什么样的手机,还要到什么地方去玩,等等。

然而,出来后的成绩以考不上任何一所重点大学的分数草草地为程慧煎熬的高三和那些美妙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结尾。似乎就在一瞬间,程慧关于未来各种蠢蠢欲动的想法,戛然而止。于是这是个时候,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还是来年再考一个好的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程慧的侧重点很明确:“我个人认为还是专业重要。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朋友考上了重点线,读了重点的院校。可是专业太冷僻,无法适合社会的需求。她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考研,可找工作的时候依然很吃力。另外,个人兴趣也很重要。”

“但我还是会选择复读,重新给自己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也不是不好。虽然从大家的口中,我听到的更多的是反对,但是,人生不能遇见一点困难就退缩。就像妈妈对我说的,人生如果没有勇气和拼搏的话,那么生活就变的索然无味。明年我应该会考上二本,所以也不在乎这一年的厚积薄发了。即使明年的我仍然会有遗憾,但是我不会再有后悔。”程慧这么说的时候,我感觉,她长大了。

高考是残酷的,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役中,程慧说自己虽然败下了阵来,但是从这次的失败中她还是懂得了许多。“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比以前更加成熟了,做事情更趋于理性化。同时,也让自己有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高考也让我们明白了,有时心态比什么都重要,一个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在高考前,总以为高考是终点,而现在才明白,高考是新的起点。我觉得这些失败和挫折都是我人生难得的财富。我希望能够在明年的战役中凯旋而归,进入自己期待已久的大学校园。”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程慧说只要是自己的理想所在,并且能够为之不懈奋斗,就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我想,这饱含梦想和激情的心语,一定会让更多人心底泛出温暖,浮起一泓清亮。

罗旭 21岁,大一学生

关键词:务实

谈起复读,罗旭一点也不觉得没面子。“我就是一名复读生,有些人认为复读很丢人,我并不这么认为。复读只是对自己的梦想发起的另一次冲击。难道为梦想而努力奋斗是丢人的吗?在高考的考场上,心理压力会很大,出现记忆混乱的事并不稀奇。还有些考生虽然正常发挥了,但是他们觉得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选择再来一年,而很多人却连复读的勇气都没有。我很骄傲自己有这样的勇气。”

罗旭今年大一,经历过两次高考,一次正考,一次复读。两次高考的征战,罗旭说自己变得现实了,目标更明确了。

现在,罗旭在长春建筑学院就读,专业是景观设计。和很多大一新生不同,罗旭大多时间是在画图,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轴测图等等,有时候还要学习各种电脑软件,比如P S和C A D。“这都是我将来成为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我是南方人,在这远离家乡的北方,我渐渐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承担。参加了很多活动,也进入了学生会,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现实。”

高考前,罗旭有报考司法警校和建筑类院校两种想法,父母也都很支持他。虽然是一名艺术生,但罗旭的体育却很见长。可惜的是,虽然通过了警校的体能测试,但是文化课没能达到要求,所以罗旭还是选择了报考建筑类院校。在专业和院校之间,罗旭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还是专业重要,虽然我也想去清华北大,但有点不太现实。况且,即使是清华北大,也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好的。清华北大出来的不也有卖猪肉、扫大街、开出租车的吗?毕业了以后出去找工作,专业对口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你的第一份工作未必就是你一辈子的工作,很有可能会换工作,所以在专业技能上还需要不断加强。”

现在回忆起前两次高考,罗旭说好像是一段梦一般的时光。他害怕每一次的考试,却又期待每一次考试;害怕成绩的宣布,却又期待着成绩的宣布;假装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却在没人的时候把墙上的成绩排名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默默地暗地里和那些错误较劲。“等到真的临近高考前,就没有想太多了,只是一心想要好好考,毕竟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现在已经过完了一年的大学生活,我体会到了,大学并没有人们口中所说的那么轻松。大学会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学,而且大学是自由式的,老师不会每时每刻看着你,完全靠自己的自觉。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承担,自己解决。”罗旭认真地告诉我。

在我的思想里,90后分两种,一种是堕落型,非主流、劲舞团、哈韩哈日;另一类,是热爱学习,敢于追求梦想的。很显然,罗旭是属于后者。景观设计专业,这是一门就业前景很好的专业。罗旭畅想着将来毕业了先当一名设计师助理,学习经验,然后自己开一家公司,自己做设计。“我的梦想是设计一座能体现我自己性格的建筑。”他笑着和我说。

没有挫折,没有失败,没有努力,也没有成功喜悦的生活是多么无趣。在罗旭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赋予90后的力量,他们将为了社会安康和国家富强,而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陈剑桥 17岁,高三学生

关键词:独立

陈剑桥是那种特别乖巧的上海女生,戴着眼镜,斯斯文文,连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但是小妮子的内心,却始终涌动着、澎湃着。很多年前,陈剑桥曾无数次驻足于学校的龙虎榜,看着

一届届优秀的学长学姐们从这里来了又走。他们顶着各种熠熠生辉的光环,有些甚至被载入了学校的史册。每当看见橱窗里的那些骄子们的名字时,陈剑桥总是会暗暗握紧拳头——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上外附中的传奇。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读的陈剑桥从初中开始被分到俄语班,到如今已经学了整整七年的俄语。对于一个俄语考生而言,高考无疑是最难最窄的路。因为大多数学校的保送条件都只限于英语考生,而复旦千分考、北约、华约,所有自主招生考试都毫无例外地设置了英语考核。小语种只能考虑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少数学校的对应语言专业。如果想进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就只有高考一条路。令很多人都惊讶的是,陈剑桥放弃了所有保送的机会,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陈剑桥说:“高考于我更有一种形式上的意义。我更希望通过这次经历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为目标坚持奋斗的勇气和胆魄。如果高考是场游戏,那么无论它有多少不公和偶然,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接受游戏规则。我不害怕失败,从决定高考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准备。不想委屈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我输得起。”也许,上天都会眷顾有胆识和有准备的人,陈剑桥以总分550的分数坐等上海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陈剑桥觉得,好的学校是自己选择的标准,专业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大学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过程。我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能启发我,能拓宽我的眼界,能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生活,当然,还有能为将来做更多的准备。”

回忆起高三的生活,陈剑桥说当然会有焦虑、不安和烦躁,但这一切都是正常的竞技心理。陈剑桥的同学大多都出国、保送或者直升预录,大家一个个在高考前离开。还好,环境对陈剑桥的影响很小。这种坦然的心态,陈剑桥说还是源于家庭。“整个高考过程中我父母都给予了我最大的自由和支持。选择学校和专业,所有决定权都在我自己手里。谢谢他们的放手和信任,让我们都无怨无悔。”

陈剑桥有一个宽裕富足的家庭,人在越宽裕的环境里,选择的余地越多。今年刚17岁的陈剑桥,梦想本身就有很多可以修改的余地。只要方向没错,只要一直往前走,在现实条件下进行微调也都是被她允许的。但是,她却认为,财富和地位不仅仅是荣耀,有时也会是负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内心澄澈才能做什么都无怨无悔。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模糊却最为核心的梦想,我希望能为我的祖国做些什么。相比以前执着于社科这样的专业,现在我觉得,做什么其实并非关键。无论什么领域,什么专业,只要在国家、社会需要我们时可以出一份力就好。”

所有的迷茫都要靠内心解答,所有的选择都要由内心决定。做别人眼中的传奇固然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但对陈剑桥而言,她只需成为自己的传奇。

结束语:

在时光的土壤里,90后的青春盛开得如同一朵奇葩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这里的阳光澄澈通透,这里四季如春、花满枝桠,这里传唱着最忧伤绵长的音符,这里萦绕着最美最难忘的烂漫时光。

90后对自己的未来同样充满憧憬。为了高考,他们收敛了爱玩的状态,丢弃无所谓的心态,跟前几代人一样,也认认真真地面对了人生中的这一战。面对人生的一次大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他们,有点娇惯、有点自我、有点依赖还有点迷茫,同时却又很独立、很坚强。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如80后在火炬全球传递、抗震救灾中有出色表现一样,90后经过历练,也一样能成为民族的脊梁,只是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