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略论《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

略论《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

2021-06-21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11月 第8卷第6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V. 2006 VolI 8 No.6 略论《广雅疏证 中的“对文异、散文通" 盛 林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关键词]《广雅疏证》;语言义;言语义;对文异散文通 [摘 要]《广雅疏证》中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这种现象体现了在不同语境中言语义 和语言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王念孙父子对语言义和言语义的认识。《广雅疏证》中的 “对文异散文通”有两种类型:一组近义词的全部或部分词语的意义在“散文”中发生变化。 [中图分类号]H1 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l一5l1X(2OO6)06—0lo7一o3 王念孙父子的《广雅疏证》 是清代训诂学的代 的、互通的、可以互相涵盖的。因此可见,所谓“对文 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训诂学的经典之作。《疏证》中 有大量的“对文异、散文通”现象。通过分析,我们认 为“对文异、散文通”现象实际上阐释的是语言义和 异、散文通”,实际上就是一些语言义不同的词语在 具体语境中的言语义可以变得相同;也就是说,一些 词语的语言意义在进入具体的上下文之后,随其所 处的具体语境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对文”中 基本保持语言义,而在“散文”中则意义变化较大。 如: 言语义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在不同语境下语言义和 言语义之间的变化情况。 言语义(言语意义)——指语言单位在具体语境 中的意义,语言义(语言意义)——指从语义单位在 不同语境中的具体语义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有的意 义。语言义和言语义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义和言 语义的区别是2O世纪初才产生的新观点,王念孙父 《尔雅》云:“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 琢,石谓之磨。”郑注《学记》云:“摩,相切磋 也。”盖切、磋、磨三字,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矣。 (“磨也”条P.294) 凡对文则膝以上为股、膝以下为胫。《小 雅・采菽》笺云:“胫本日股。”是也。散文则通 子时代尚没有这些概念的区分,但从对《广雅》的研 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王氏父子头脑中已有了对语言义 和言语义的认识。在《疏证》中他们提出了“通释”和 “专释”的区别(528页),也就是要注意区分语言义 和言语义;他们也多次强调不能“缘辞生训”、“缘文 生训I”,实际上就是强调不能用词语的语言义去生硬 地解释语境中的言语义,要结合语境来解释,要“随 文释义”。正因为王氏父子已有了对语言义和言语 谓之胫。(“胫也”条P.807) 《方言》云:“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幅广为 充。”皆长之义也。凡对文则广与长异,散文则 广亦长也。故广谓之充,亦谓之寻;长谓之寻, 亦谓之充。《说文》训充为长,是其证矣。(“长 也”条P.207) 例一中“切”、“磋”、“琢”、“磨”的对象分别是 骨、象、玉、石,它们在相对出现的时候保持着这种意 义上的区别,有不同的适用对象;但不相对出现的时 候意义就有所变化,四个词都可以通指所有事物的 “切磋”,没有了适用对象的限制,一一这就是“切”、 义的认识,所以他们很重视两者的联系,重视两者在 具体语言运用中的变换,重视不同语境对两者的不 同影响。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疏证》中随处可见 的关于“对文异、散文通”这一类现象的阐释上。 所谓“对文异、散文通”说的就是一些意义比较 “磋”、“琢”、“磨”四个词在“散文”情况下变化了的 意义,也即言语义。例二中“胫”的语言义本指“膝以 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语(实际上就是一组近义词 或并义词),它们在相对出现、同时出现的时候,意义 是不相同的,表现出其原有的细微差异;但当它们不 是相对出现、同时出现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是相同 [收稿日期]2oo5一o3—21 下部位”,与指“膝以上部位”的“股”不同,但在“散 文”中也可以指原“股”所指部位,表示“膝以上及以 下部位”的意思,这就是“胫”在“散文”中的言语义。 [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字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盛林(1965一),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义学、语言学史。 ①为了行文简洁,以下《广雅疏证》简称为《疏证》。另:本文所引《疏证》内容均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的《广雅疏证》(三卷本),并参照 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广雅疏证》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的《高邮王氏四种》中的《广雅疏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8卷 例三中“广”原指宽度,与表长度的“长”相对,但在 “散文”中“广”也可以表长度,这也是“广”的言语 义。 《疏证》中这种“对文异、散文通”的例子比比皆 是,细分起来主要有这么两大类: 1.全部词语的语义发生变化 一组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近义词(或并义词)在散 文中全都可以变成通称,可以互指,语义范围可以互 相涵盖;也就是说一组词在散文中全都丢失了它们 之间的区别性义紊。变成了与其语言义有别的言语 义。如: 箪与笥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笥也”条 P.876) 《说文》:“笠,簦无柄也。”“簦,笠盖也 ” ……簦与笠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簦谓之笠” 条P.928) 毛传云:“小日囊,大日囊。”……囊与囊对 文则异,散文则通。(“囊也”条P.932) 对文则筐与曹异,散文则通。(“筐也”条 P.1012) 盖丘、阜、陵、京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矣。 (“曲京日阿”条P.1179) 对文则穷渎之压为汜,通渎之压为激,散文 则激汜通称。(“压也”条P.11 85) 松柏、茵嚣对文,则茵之与蒋,犹松之与柏, 一种之中少有不同也。(“箭也”条P.1324) 前子、鸟喙诸名,对文则异,散文则亦有通 者。(“五岁为天雄”条P.1 326) 李巡注云:“野日雁,家日鹅。”案:雁之与 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雁也”条P.1487) 鹑、鹌二鸟,情状相似,故对文则鹑与鹌异, 散文则通。(“鹑也”条P.1488) 《说文》:“觳,乌子生哺者;雏,鸡子也。”案: 觳与雏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方言》云:“爵子 及鸡雏谓之觳。”(“雏也”条P.1499) 涑,字或作漱。擀。本作冲象。《说文》:“涑, 滁也。”《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 灰请游。”郑注云:“手日漱。足日'擀。”正义云: “此漱、擀对文为例耳,散则通也。”(P.629) 以上例子中的一组组词在散文中语义全都发生 了变化。 2.部分词语的词义发生变化 有的一组近义词(或并义词)在散文中只有一部 分词变成了通称,把这一组中其他词语的指称范围 囊括进来了。而另一部分词的语义在散文中保持不 变,也就是只有部分的词语在散文中语义发生变化 如: 对文则“绅”为带之垂者,散文则带亦谓之 “绅”。(“带也”条P.914) 对文则有叫、遂、沟、洫、浍之异,散文则通 谓之沟洫,故言匠人为沟洫也。(“坑也”条 ● ● P.1197) 凡对文则膝以上为股、膝以下为胫。《小 雅・采菽》笺云:“胫本日股。”是也。散文则通 谓之胫。(“胫也”条P.8O7) 《方言》云:“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幅广为 充,皆长之义也。”凡对文则广与长异,散文则广 亦长也。故广谓之充,亦谓之寻;长谓之寻,亦 谓之充。《说文》训充为长,是其证矣。(“长也” 条P.2O7) 以上例子中只有加点的词在散文中语义发生了 变化。 “对文异、散文通”现象反映出古人对于语义在 认识上的精细性和在运用上的随意性,也就是在语 言义上的严格区分和在言语义上的灵活多变。这种 语言运用上的随意性、灵活性也见于“同类通 称”——大同小异的事物名称可以互换使用。所谓 “同类通称”,即在词语A指称事物a,词语B指称事 物b的情况下,只要a和b是同类事物,那么A和B 都可以成为ab的通称,也就是说A既可以指称a, 也可以指称b,同样,B既可以指称a,也可以指称b。 在古人的用语习惯中同类之间可以通称,王念 孙也多次强调这一现象,《疏证》中有“同类者得通称 也”(P.1369),“一种而小异,称名可以互通也” (P.1385)的说法,如: 牡荆、曼荆,一种而小异,称名可以互通也。 (“曼荆也”条p.1385) 《博物志》云:“女萝寄生菟丝,菟丝寄生木 上。”则二物以同类相依附也,故女萝、菟丝亦得 通称。《广雅》云:“女萝。松萝也;免邱,菟丝 也。”而《尔雅》云:“唐蒙,女萝。”“女萝,菟丝。” 犹《说文》云:“在壁日堰蜓。在草日蜥蜴。”而《尔 雅》云:“蝾螈,蜥蜴。”“蜥蜴,堰蜓。”“堰蜓,守 宫。”同类者并得同名也。(“松萝也”条p. 1 247) 是菅与茅不同物也,但菅茅同类,亦可通名, 故《说文》以菅茅互释。(“茅也”条p.1338) 牡荆与曼荆、女萝与菟丝、菅与茅、蝾螈与蜥蜴、 螺蜓、守宫可以互通,都是因为同类通称。这种现象 可能起源于古时人们对于某些类似的事物及名称分 辨得不是十分清楚,因而出现了指名混用的情况。约 定俗成以后形成了同类通称现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6期 盛林略论《广雅疏证》中的“对文异、散文通” 109 “同类通称”现象虽投有冠以“对文异、散文通”, 契机,虽然我们暂未找到这种类型产生的词汇演变, 但它同样反映了在不同语境中词语意义的变化,反 映了古人在认识上的精细性和在运用上的随意性,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与“对文异、散文通”现象异曲同 工。 但根据理论推理,这种情况应该是少不了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词语在“散文”中的语义变化会 影响到词汇系统的变化,是因为虽然《疏证》中说的 是“对文异、散文通”这么一种现象,好像从字面上看 “对文”和“散文”平分秋色、同等重要,而实际上“对 “对文异、散文通”现象实际上也为后来可能出 现的词语消亡、词汇系统变化等现象留下了伏笔。 因为一些词语在散文中变成通称,就使原有的词汇 语义系统出现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在上述 文”出现的频率要远远低于“散文”,一组近义词成对 出现的机会远远少于其中某个词语单独出现的机 会,所以词语在“散文”中的语义才是它最常出现的 语义,也就是说那种变化了的言语义才是词语出现 最多的、最为人们熟悉的意义。而这种“散文”中的 语义变化又可能会引起词汇系统的变化,所以王念 “对文异、散文通”的第一种类型中,一组近义词(或 并义词)在散文中全都丢失了彼此间原有的区别性 义素,变成了同义词,甚至是等义词,这样就出现~ 组词语对应于同一个语义的情况,从语言经济学的 孙提出来的“对文异、散文通”现象是很有价值的,值 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 参 考文 献] 角度来看就出现了众多的冗余,按照自然规律势必 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也就是说每一组词中会有 一两个词胜出,作为这一组词的代表保留在词汇系 统中。而其他的词则会逐渐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淡 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为旧词语、古词语。实际 上这种变化有的就已经产生了,如上面所举的“丘、 [1]胡继明.《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90. 阜、陵、京”这组词,只有“丘”、“陵”还保留在人们的 语言生活中,而表示这个意义的“阜”、“京”已经消 亡了。在上述的第二种类型中,在散文中语义变化 的词变成了这组词的通称、上位概念,而语义不变的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 9 96. [4]徐复.广雅诂林[M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92. [5]徐兴海.《广雅疏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词则成了它的下位概念,而在对文中前者又依然表 示下位概念,所以出现了某一个词同时兼任上位概 [6]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念和下位概念的情况,这是一种特殊的上下位关系, 这种特殊性亦即不稳定性,它蕴含着变化的要求和 ●H + ’ …哪,…m…■啪, m…, …州…H●,啡 …, ~ ,… … (上接第1O0页) [6]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参考 文 献] E7]转引自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4. [1]周玉黍.媒介抚慰:一种弥合阶层落差的方式[J].学海, 2005(6):1 74—1 77. [8]胡纠纠.刘长乐.新锐你们是做到了[J].新周刊.2006 (2 23):1 3. [2]洪渡.娱乐型的中国互联网[EB/OI ].(2O05—06—1 4) [200 6 06—08].http://column.ehinabyte.tom/1 9/ 201 5 51 9.shtm1. [9]何树青.2005中国电视红皮书[J].新周刊,2006(22 3): 26. [10]转引自李小娟.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5. [3]张志华.方仪.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影响[J].学海, 2005(6) 94—77. [11]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 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 99 8. [4]刘士林.9O年代的娱乐文化研究[J].新华文摘,2000(8): 1 31(摘自《东方}2000.2). [5]王树生.当代中国休闲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外 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 11 4—11 7. [1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