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松云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01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应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学生探究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 图1
如教学无理数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我们都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数轴上的点都是有理数吗?作边长为1的正方形,以O为圆心,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多少?“2”表示的数是多少?它是整数吗?是分数吗?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求新知的兴趣,达到了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目的. 二、自主探索,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探索研究,促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体验上升为科学结论,促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交融,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如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先作基本铺垫: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你是怎样得到这一结论的?五边形、六边形呢?
再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探究规律:
1.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来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2.多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除两端点外)与各顶点连线,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3.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连接各顶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然后总结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
这一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
发,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促使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操作、去探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能力
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形成个人见解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局限性,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析,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之间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探究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探究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的教学,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1)让每个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函数的图象.(2)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较各自所画的图象,找出问题,分析原因.(3)各组派一个代表汇报该小组成员所画图象情况,并进行评价.(4)修正自己所画的图象.(5)观察所画图象,归纳其图象特征及其性质.(6)各小组交流各自所得到的结论.(7)共同概括图象特征及其性质.(8)讨论能否将所得的结论进行推广. 四、开放练习,拓展探究成果
开放性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性练习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思考,掌握新方法,以求得问题的完美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探究潜能.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是鼓励学生探究创新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和形成的过程,留给他们相应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思考、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类比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展现新思维,积累新的活动经验.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