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渗透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渗透

来源:乌哈旅游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其具体应用中,因不同的情景和文化而产生不同的言语行为,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识。在新课标下,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大文化”语篇多于”小文化”语篇,目标语(英语)文化语篇多于中国文化语篇。因此,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对中外文的学得途径应该是:在教材中增加”小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容;补充有关文化内容的阅读材料,观看影片,听专题讲座。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教材 文化

文化意识培养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已成为中外学者及语言教育家的共识。过去的英语教材内容更多关注语言形式,而不关注语言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里,文化意识培养首次被列为英语教学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然而,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所编制的教科书是否能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下是笔者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3、2006、2007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至二册(上、下)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一些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对中外文化的学得途径。

一、文化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首先能力和天赋的培养。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且将它的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学得的能力与习惯。”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修正了泰勒的定义,把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学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辐射范畴很广,包罗万象。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一种是“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另一种是“文化中的语言”(language in culture)。不难看出,两种提法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与矛盾:如果按“语言与文化”一说,则语言与文化并列,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如果按“文化中的语言”一说,则语言人性于文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言学家Bright(1976)提出应将文化分为两在范畴:大文化(Big culture)和小文化(Small culture)。语言与大文化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是并列关系。从大文化角度来讲,文化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应该包含语言这一小范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与人的交际工具,与其他非语言文化现象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等相并列,属于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

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由此可见,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文化的过程。

三、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按上述“大文化”和“小文化”的概念及其范围来划分,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包含“大文化”内容的语篇有:A CITY OF HEROES《英雄的城市》,文章描述了俄国城市圣彼得堡悠久的历史、神话般的建筑和历尽沧桑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LAUGHING MATIER《引人发笑的艺术》,文章介绍了喜剧和美国喜剧演员达斯汀.霍夫曼表演的滑稽戏以及中国的传统艺术相声。ENGLISH POETRY《英语诗歌》,文章简单介绍了诗歌的特点以及中国诗人杜甫、李白、王维,还着重介绍了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多恩、约翰.弥尔顿、亚历山大.蒲柏THE BIRTH OF MODERN POETRY《现代诗歌的诞生》,文章把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自由诗与中国诗人白居易的《悲哉行》进行了对比;IRELAND:THE ISLAND IN THE WEST《位于西部的岛屿――爱尔兰》,文章描述了爱尔兰的历史、地理、气候、人口、语言、货币及其自然风光;ROOTS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的根基》,文章介绍了四川省成都市附近的金沙遗址――古代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包含“小文化”内容的语篇有: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宴会餐桌礼仪》,文章介绍了正式的西式宴会的礼貌规矩;BODY TALK《肢体语言》,文章介绍了各国的肢体语言因其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及意义;HARVEST FESTIVAL《丰收的节日》,文章介绍了印度庆祝大自然和丰收的“onam”节,朝鲜及韩国庆祝丰收和祭拜祖先的“Chu suk”节,中国庆祝财富和好运以及亲友团聚、共赏明月、品尝月饼的“中秋节”;ANIMAL BODY LANGUAGE《动物的肢体语言》,文章介绍了狗、大象、海豚是如何通过它们特殊的肢体语言来给人类和它们自己传递信息的。

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内容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对策

纵观上述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内容后发现,教材中“大文化”语篇多于“小文化”语篇,目标语(英语)文化语篇多于中国文化语篇。其中具体表现为:1、反映“大文化”的语篇较多,而反映“小文化”的语篇较少;2、教材缺乏介绍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语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查阅一些与所学语篇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对比学习。

笔者通过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分析研究,提出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对中外文化的学得途径是:1、教材编写中应增加“小文化”内容,尤其是多一些反映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信念与价值观的语篇;2、教材内容多容纳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的语篇;3、引荐或规定学生补充阅读有关文化内容的语篇;4、把文化内容纳入考试的范围;5、在学校教学设备及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让学生观看一些反映中外文化题材的影片;6、聘请中外专家到学校举办有关中外文化的专题讲座。

总之,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对比分析与研究教材中的目标语(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作为教材编撰者还是作为语言教师,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都必须为教学服务。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开辟许多语言与文化的学得途径,以使更好地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的需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