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和”而生美

“和”而生美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而生美

作者:盛新凤

来源:《江苏教育》2010年第17期

[关键词]融通与美的生成

语文本来是美的:美的辞藻、美的音韵、美的意境、美的意蕴。语文教学也应是美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好的语文课如画、如诗、如歌,给人以审美享受。怎样按照美的规律来教呢?追求“对立统一”的“两极融通之和”是其关键。

所谓“和”,是指相安、协调。保持矛盾对立面的和谐。中华民族“尚中”、“贵和”的思想由来已久。博学善辩的西周太史史伯早于孔子两百二十多年就提出“和同”论,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然界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克制的。所谓“以他平他”之“和”,是相异事物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使对立的事物达到统一与和谐。“和”在生物过程中具有平衡矛盾、协调关系的作用。

综观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极化现象非常严重:教与学,师与生,讲与练,内容与形式,言语与情意,乃至工具与人文,等等,总是在孰轻孰重、或多或少中令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难以准确把握,以至于无所适从。语文教学一直行进在“一分为二”、“对立斗争”的崎岖小路上,在发现了某一方面问题而需要作些纠正的时候。往往只看到它的不好,予以彻底否定,这就会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结果便出现另一种新偏向。总之,语文教学有了太多的“对立斗争”的认识误区,而缺失“对立统一”的“两极融通之和”,不和则不美,要努力追求“和”的境界,课堂因“和”而“美”。语文教学“求和生美”是理想的境界追求。中国传统美学追求适度之美与协调之美,笔者窃以为语文课堂只有坚持“适度原则”与“协调原则”,才能克服极化矛盾,达致和美之境。

“融通”可以化解“极化矛盾”,在极化反应中生成新质。“两极融通”指两极融合流通、贯通,相互渗透,生成新质。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要追求雅俗共赏的优课观、显隐结合的学习观、主客相生的师生观、言意相谐的性质观。这“共赏、结合、相生、相谐”之境,便是“两极融通”之果。

不同体裁的课文的教学,我们也可以用“融通之和”的思想达到美的课境,比如。 写人文章——表里融通。阅读写人文章,关键是透过人物外貌探究人物内心,使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视野中“表里融合”。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外表的语言切入。通过朗读、感悟不断在头脑中“塑像”,塑有形的外在形象之像和无形的内在精神之像。如《番茄太阳》一课,主人公明明乐观、开朗、善良、纯真的美好形象如何能在读者脑海中形神兼备?还是得抓重点语段,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人手。“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意味深长,可作为串联全课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研读,体会明明的笑容之“美”,笑意之“纯”之“真”,从而感受双目失明的残疾女孩明明笑容的纯真、美好。当明明天使般的纯真笑容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章的结尾,从明明的话中(长大了要把自己的腿给“我”)感受她的心灵之“善”。至此,明明的外表美和内在美合而为一。明明的形象能在读者心中“表里融合”,关键是那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叙事文章——事理融通。叙事文章,情、理往往蕴涵在事件中,教学抓手在哪儿?应紧紧抓住事件中耐人寻味的细节,品味其背后的“情”与“理”。教《老人与海鸥》一课,可锁定几个细节展开教学,如老人喂海鸥的细节:老人在喂海鸥时,“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我们可以想象,老人走,海鸥起,老人放,海鸥落,海鸥顺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组成一幅动态的白色画面,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立体乐谱。看似海鸥顺着老人的节奏起落,其实是老人顺着海鸥的节奏在放食。当海鸥落时,老人放,海鸥起时,老人走,老人和海鸥配合得多么默契!这份默契来源于老人对海鸥天长日久的呵护和照料。老人和海鸥一起奏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和谐的图画啊!这画面的背景是“爱”,是人与鸟之间真挚的“情”。

诗词文章——语言与意境融通。’诗词类课文。体会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外显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快乐的少女郊宴图,整首词只有33个字,但“无一字不精,无一字不妙”。“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大自然图卷:太阳快下山了,一轮红日挂在天边,远山、近水、小亭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余晖中。醉而忘归的少女,“误入藕花深处”,在“争渡,争渡”的慌乱与兴奋中,“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语,意味无穷!教学中,可先把文本“读胖”,读成三幅生动、美丽的画面;再归纳、分析,把词“读瘦”,读出“词

眼”(“暮”“醉”“误”“惊”“记”等):最后品出“景醉”中的“人醉”“心醉”,“鸟惊”(惊飞)中的“人惊”(惊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