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起兴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5期
摘要:雏鸡的生理特点是自身的抗寒抵御和高温调结能力较差,生长发育较快,对疾病没有抵抗能力,为此养育时应精心护理,做好开食、饮水、防暑保暖、适宜光照、合理密度等管理工作,并做好防疫和卫生消毒等工作,饲养人员要精心看护鸡群,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全面保证雏鸡成活率,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雏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021-01
1 雏鸡的生理特点
首先是畏寒畏热,刚出生的雏鸡被绒毛包裹,以致自身的抗寒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便会加快散热速度,此时雏鸡便会全身发冷。反之,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由于雏鸡缺乏汗腺,无法有效排汗,此时雏鸡也会感到身体不适。为此,养育雏鸡时应掌握适宜温度,不可偏高也不能过低。其次是雏鸡的胃肠容积较小,且生长发育较快,雏鸡的胃肠容积较小,以致无法有效消化食物,且其也具备生长发育较快的特点。最后是雏鸡比较稚嫩,且抵抗能力较差,雏鸡的体格弱小,对疾病没有抵抗能力,为此养育时应精心护理,并做好卫生工作。
2 雏鸡饲养管理技术
注重饮食。雏鸡在准备开食之前,应给予其一定的饮水,刚出生的雏鸡体内还保留未吸收的蛋黄,饮水可以加快吸收过程,增强雏鸡食欲,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时,还应给予雏鸡温水,在放入育雏室之前应适当加温,使得舍温与水温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在雏鸡羽毛丰满且可以站立活动之后才可以进行第一次喂料,一般在雏鸡出壳后的24~36 h内进行。且饲料应保持新鲜且颗粒适中,以便雏鸡消化。常见的饲料主要有碎玉米、碎小麦等,开始前用开水烫软,膨胀之后才可以饲喂。
保持适宜温度。雏鸡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并未发育完全,对环境温度较为敏感,因此,环境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雏鸡的生长与发育。当温度过低时,雏鸡因怕冷而互相拥挤,瘦弱的雏鸡则会因为相互挤压而死,且温度过低也会导致雏鸡感冒,影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为此,育雏时应掌握好适宜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1~33℃,而后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人们经常利用温度计控制室内温度,但这也仅仅是一种参考依据,育雏人员还应学会通过工作观察雏鸡的表现来控制温度。
保持适宜湿度。当空气中的湿度过低时,雏鸡内大部分的水分都会因呼吸而大量散发,这将直接影响着雏鸡体内剩余卵黄的进一步吸收,阻碍了雏鸡羽毛的正常生长。但如果鸡舍内空气过于干燥又会发生尘土飞扬的问题,使得雏鸡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为此,在育雏期间,应注意补充室内水分,或定期为室内的地面及空间洒水,防止雏鸡因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感染出现疾病症状。
保持正常通风。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在于经常保持育雏舍内的空气新鲜,雏鸡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通过呼吸排除二氧化碳,且雏鸡粪便中也会存在部分未经消化的营养物质,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气体,当这些气体过多时,则会严重影响雏鸡的正常生长及发育。为此在育雏过程中应加强通风工作,及时引入舍外的新鲜空气,以充分改善育雏舍的空气环境。但通风与保温又十分矛盾,比如寒冷季节应尽量控制通风,平衡好通风与保温工作,以便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保持适宜光照。合理的光照可以促进雏鸡的血液循环,加快雏鸡的新陈代谢,促进是骨骼发育,加强机体的生命组织活动,确保雏鸡可以健康生长。而过长或过短的光照则对雏鸡的生长十分不利,会导致雏鸡出现性早熟、神经质以及易惊群等症状。为此舍内还应保持适宜光照,并根据雏鸡的生长情况适当补充。
确定饲养密度。育雏舍内每平方米所容纳的雏鸡数便是饲养密度,且其与室内的空气情况以及鸡群恶癖等存在直接关系。当鸡群密度过大时,育雏室很容易出现空气污注问题,且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卫生环境较差,以致鸡群极易感染疾病。同时,雏鸡还会发生吃食拥挤问题,以致鸡群饥饱不均,严重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当育雏舍内温度较高时,鸡群还会发生互啄癖问题等。而当设备密度较小时,育雏舍的利用率较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差。由此看出,应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促进鸡群的健康生长。
及时断喙。饲养过程中,育雏舍温度过高、通风条件较差以及光线较强等原因都会导致雏鸡缺乏蛋白饲料,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而一旦发生恶癖,鸡群则会混乱不堪,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饲养人员应及时查明恶癖原因,采取断喙等方法,提升养鸡的经济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