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

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为此,他主张:

1.“以夷攻夷”

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其基本内容如下: 1.经济方面

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

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3.文化教育方面

“凡二十五家设礼拜堂”, 作为文化教育场所和机关,男女老少都要到教堂接受教育,清除异端;设男、女馆制度,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开科取士。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小农的要求和主张。它作为封建土地制度对立面,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它是与现实生产相背离,它的意义只有在反对旧的生产制度中才有发挥的空间,而无法建设起符合历史趋势的新型土地制度。总体来说,《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改造社会的整个方案,既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也不能反映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本质上只能是一个空想。

(二)《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纲领,其目的在于“善辅国政,以新民德”。基本思想是强调要革新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国家。具体包括:

1.政治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权归于一”;整饬吏治,禁朋党,加强社会监督和对官员的管理;以法制国,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司法制度,以巩固政权;君主不能独断,凡国家重大决策,以先交干王和六部讨论,然后由天王定夺。

2.经济方面

“兴宝藏”,鼓励民间开矿设厂;“兴器皿技艺”,实行专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兴车马舟楫之利,修铁路、公路,浚河道, 制造火车和轮船,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主张雇佣制度;发展邮政和新闻事业;等等。

3.思想文化及社会改造

“风风类”,革除旧习,移风易俗,整顿道德;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奖励慈善事业,设立医院、学馆、礼拜堂;兴办保险事业,设立保险机构;等等。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从总的历史趋向考察,以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基本上是沿着《资政新篇》的轨迹前进的。

三、李鸿章的政治思想

1、变局观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 面临“ 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他深感大清帝国“ 厝火积薪, 可危实甚”, 认为“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他强调“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 自应建千年未有之奇业”,因此必须适应时代,立足世界潮流,积极开放,变法自强。

变局观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觉醒和责任意识,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认识到了变法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2、自强观

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放眼世界,清醒地看到,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国“以守法为兢兢”, 从西方各国走向富强的实例中得到启示,得出“能自强必先变法”的结论。

李鸿章的自强观包括制器与练兵两个方面,关于这两者的关系,他认为“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制器不得其人,则器必无成。”

⑴制器

李鸿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军事的落后,他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因此制造火器刻不容缓。

在制器方面,李鸿章坚持自造的方针,认为购买不足以自立。他强调,“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即寻觅生产武器的工作母机, 自行仿造外洋船炮、创办军事工业。

在此思想指导下,李鸿章先后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火工厂,引进了机器生产。

⑵练兵

李鸿章认为,“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责之枢纽”,当前应“以练兵为急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习西方练兵之法,改革兵制。

针对八旗绿营军队腐败、武器落后的状况,李鸿章强调,“必须尽裁疲弱,厚给粮饷,

废弃弓箭,专精火器,革去分讯,化散为整,选用能将,勤操苦练”。

②筹措海防,建设新式海军。

他极力主张造船,巩固海防,积极组织建设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

3、求富观

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展,经营、原料、经费等困难日益严重,这些使李鸿章进一步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要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必先富而后强”。在《筹议海防折》中, 李鸿章围绕“筹响”的难题, 集中阐述了他的“求富”思想。

他大力提倡兴办民用工业,振兴商务。他主张“利源自开”,提倡“用洋法开采煤铁五金之矿”;他还指出,“铁路为富强要图”,提出了建造南北四条铁路干线的计划。

兴办民用工业,一方面可为军事工业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与洋人争利。李鸿章愤于洋人轮船横行,“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

于是,他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金矿等企业,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与洋人争利的作用。

4、和戎观

在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主持着清政府的外交工作,“外须和戎”、“力保和局”成为他一贯所持的外交方针。

李鸿章比较客观地估价了中外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 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形势。他认为,“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他还认为,“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 这就使“和戎”有了可能。

所以,他主张维持现有局面, 不再继续败坏。并强调,“目前固定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

另外,“外须和戎”以“ 内须变法”为依托,中外实力相差悬殊,只有维持和平,争取时间,实行对内改革,才能扭转对中国的不利局面。而且,“力保和局”也需要实力, 如果“变法” 成功,中国日强, 则对外可以相应强硬一些。因此,“和戎—变法—自强—御侮”是李鸿章思想的总体脉络。

四、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1.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发展民主工商业。

康有为认为,发展民主工商业乃“立国之本”。他提出了“以商立国”、“以工立国”的口号,主张制定“惠商劝工”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竞争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要打破洋务派对新式企业的垄断。

具体方案包括采用机器、奖励发明、开矿筑路、办工厂、造船舶。 。

2.教民之法:废科举,倡新学。

康有为强调,要实现强国富民,必须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校,“养有用之才”。 3.国政之法: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指出,君主立宪乃强国之制,当前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采法俄日”,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这一主张的目的是要在保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具体方案:“行宪法”,选“议郎”,设“议院”;实行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设立制度局与十三局。

五、严复的‚三民‛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思想”,是严复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救国方案。“三民”思想也是严复政治主张的总纲和核心。

在《原强修订稿》中,严复指出:“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奋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第一,“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鸦片、缠足,使人民体质增强,有强健的体魄,以此为国家富强之基础。

严复认为“鼓民力”为“三民”中之最急。“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发达,又具有尚武和冒险精神,特别注意“操练形骸”和“饮食养生之事”。而中国由于科学不发达和封建礼俗的约束,沿习至深, 贻害民力,而“害效最著者,莫若吸食鸦片、女子缠足二事”使种弱国贫。为此,中国必须改变重文轻武“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传统观念,革除旧有之恶习。

第二,“开民智”,主要是废除科举制和八股取士,提倡西学,培养人民独

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严复认为,八股制不仅禁锢人们的思想,而且扼杀人们的创造力,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西方的新学“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贵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通道为一,左右逢源,故高明。”

第三、,“新民德”,主要是创立议院,各级官吏由公民选举,以改变封建专制传统,在政治实践中更新和培养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

严复认为“新民德”之事,“尤为三者之最难。” 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君待民如主人待奴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有家无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西方却不同,西方人有“公心”, 故西洋“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

这些主张,根本上是要用资本主义民主自由观代替封建传统道德,达到改造国民性,救亡图存的目的。可以说,严复是近代改造中国国民性之第一人。

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民族主义的特点:“反满”,同民族复仇主义划清了界限,把反民族压迫同夺取政权结合起来,但仍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民族主义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要求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第二,共和政体的基本架构为“建国三期”——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五权宪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权能分立”——“政权”与“治权”分立。

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政纲中的社会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七、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一、“排满”、反帝的民族主义思想

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主张民族独立。他以激烈反满著称,甚至带有种族复仇主义的倾向。

但与地主阶级反满派的种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他把排满与挽救民族危亡以及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紧密相联系。他说,“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二、独特的民主共和思想

1.抨击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反对在中国实行代议制,主张“直接民权”。 2.独特的民主共和国方案。

政治上,主张总统制,总统执掌政治、军事、外交权,其他事务总统不能干预,设国务官,实行行政负责;以法治国,强调司法独立、教育独立;主张直接民权,保障人民的集会、言论、出版、结社自由。

经济上,主张“均田法”,平均分配土地;“抑富强,赈贫弱”,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