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修辞学发展史

修辞学发展史

来源:乌哈旅游


修辞学发展简史

08语文教育(1)班 陈芬芬 080313010

摘要:中国修辞学学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把一种学术传统转化成一门具有现代形态的独立学科。显然这不但要有一套理论与方法去挖掘、整理与阐释古代修辞传统与成果,更要直接进行修辞学学科的理论建设,对学科的性质、对象、任务、范围、观念、方法等重

大课题立即和持久地展开研究。这样才有学科的现代化可言。

关键词:发展过程 现状 理论

毕剑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概述》中所述,1905年清廷才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1920年,新的学堂章程颁布,就建立了由小学、中学而大学的新的教育体制。在1919年, “中国科学社”的会员就达604人,包括农林、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土木、机械、矿冶、电工、医药等学科。语言学也一样。

语法?修辞?语法学可以更大程度地义无反顾地走上“国外语言理论”加“汉语语言材料”的路子,从无到有地建立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修辞学则在吸收借鉴国外语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受到古代学术传统的牵制。

1 草创期

1905年,汤振常《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文字发凡·修辞卷》出版,最早引进国外修辞学说。自此,中国现代修辞学开始了一二十年的萌芽蕴酿,终于在二三十年代得以

创建的草创发展期。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光辉总结,亦是中国现代修辞学诞生的标志。

在如何建立学科问题上,形成新派与旧派的对立。新派主要用国外修辞学理论与成果来建立中国修辞学,缺点是多有照搬硬套、割裂传统之痕迹。旧派主要从继承古代修辞传统的角度来创建学科,汇集整理了我古代修辞研究的大量资料,提出了在西学东渐之时,要注意继承民族学术遗产的宝贵建议。缺点是“想用中国的修辞古代来规律今后的修辞,无形中含有‘复古’的意思。严重混淆修辞学与文章学的界限;学科建设上也存在资料集积、方法陈旧、概念神秘的缺点。

2 普及期

自1951年6月6日,吕叔湘、朱德熙在《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到1963年张弓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辞学又趋于活跃,进入普及期。后文革十年动乱不堪,修辞学多年沉寂无声。

成果主要有:一是白话修辞学的最后形成与普及性读物的大量出版,以《语法修辞讲话》为代表;二是中学和大学的修辞教材建设有了一定成就;三是修辞实例的搜集与解剖继续进行;四是语体风格等研究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展开。陈望道在65年曾说,“解放以后,修辞学在注重实用和普及方面有很大的成绩,但深入的研究还显不足。”

3 繁荣期

70年代末,修辞学从讨论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入手,进入新时期。修辞学在语言学疆场上跃动人马,开拓前进。理论建设、体系构拟、队伍组建、社会普及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令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刮目相看的学科整体大跃动,学科发展的学科化和科学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80年代中后期,修辞学又逐渐跌入低谷,至今尚未摆脱困境。

理论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讨论,主要有:

(1)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修辞学对象与范围大讨论。

(2)80年代初中期的“同义形式”大讨论。

(3)80年代后期的“语法修辞结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修辞要不要与能不能与语法相结合,讨论的内容既涉及到语法与修辞的结合问题,即学科对象问题;也涉及语法学与修辞学的关系问题,即学科范围与方法问题。

4,20世纪中国修辞学的思想演进

“语辞调整说”的要点有七:

⑴修辞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活动,它出现于语辞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身也是一种活动;

⑵这种活动是一种调整或适用活动,一种针对情意内容而调整语辞的活动,即不一定是修饰,更一定不是离开意和情的活动;

⑶这种活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们“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⑷这种活动的对象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不是单指纸头上的文辞,更不是单指华巧的文辞;

⑸这种活动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

⑹这种活动所必须适合的是题旨情境;

⑺这种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辞”与“情意”之间的充分切当,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辞就情发,就意修辞”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必须靠调整来实现。

反思: 1,.学科认识有不足:中国修辞学在其现代化进程中,要同时实现两大根本的学科任务:一是更深刻更科学地认识汉语修辞现象;一是更广泛更有效地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前者是认识的任务,回答“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的”;后者是实践的任务,回答“人们该怎样运用语言”。

修辞是一种讲究方式并追求效果的语言运用活动,所以,修辞学必然要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问题倒是:修辞学如何加强认识上的工作,使上述两大任务互为补充。可惜的是,修辞学长期把自己只看成是一种教人运用语言的“术”。其结果:一是学科发展出现畸形,二是研究目的过于实用,三是社会评价侧重功利。

2.发展动力不强

修辞学忽视理论建设,坐失良机,以至连对象、范围这些学科建设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在80年代才来讨论的。刘大为:“这表现在它的术语上,表现在论文的表述方式上,更集中地表现在它的研究方法上。” 现在,修辞研究学术品位低下、理论层次不高、理论意识不浓致使学科发展后劲不足、影响不力,已成为中国修辞学明显而突出的问题。学科追求的形式化 停留在结构主义!

我们的药方:形式化应该深入,大门应该开放,队伍应该壮大。

参考文献:

[1]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 张志公主编的《语文》(第六册)(1958)的出版

[3] 张环一《修辞概要》1953年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