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
导 师:
组 员:
理 念
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多数新员工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状况。也许他们不适应老板的价值观念,平日里很少与老板进行沟通,因此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在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了解是很表面与肤浅的认识,而且与公司其他成员沟通很少,沟通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面上,难以深入。
假如企业举行一次活动(例如:元旦全体企业员工外出聚餐或者晚会等),可以发现新员工总是会有一些不适应或者很拘谨自己。如:在晚会上,新员工都是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也不愿意在晚会上表演节目,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在集体聚餐的时候,不会很放松自己去吃饭,而是在吃饭的时候,非常仔细,时刻观察老板或者其他员工是否在看他,是否在议论他。每一个人有自己风格,包括做人与办事等其他方面,企业老板也不例外,有些老板很关心自己的员工的,但是由于新员工的拘谨而使新员工不了解老板。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工作时间,因此老板的关心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很少,所以新来的员工往往都会一个人独来独往,很难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现在许多人认为与企业老板好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忽视了自己与其他企业员工的对话,其实在企业里不光自己要与老板关
系好,还要与其他的成员有更多的接触与合作交流。有的时候,也许老板会批评员工,员工一般都会感觉自己不满。有些员工,特别是新员工很难适应新老板的管理性格与特点,新员工刚入企业时,往往对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干劲和憧憬,需要企业为他们搭建良好的平台,既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通过实践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也能在激发其主人翁意识的过程中,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目前大部分企业里新招聘的员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当前企业聘用的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他们大多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型员工,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观,不喜欢受约束,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我实现。正因为他们有知识、较独立,因此流动的意愿和能力也比较强。他们在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之前,通常会与自我价值观相比较,从而考虑这个企业是否值得自己为之效力。
在空闲时间有些新员工总是在思考,我能否被其他的同事所接纳呢在?因此他们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与自己接触频繁的上级和同事们的认可、接受和重视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新员工,对此往往特别敏感。能否与同事友好相处,能否在融洽的环境中工作,已成为让大多数新员工,特别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最感到困扰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满足新员工被尊重的需要,以此培养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是引导其具有主人翁意识的根本。
同时,对企业文化的生疏,管理制度的不适应、与上级同事一些小矛盾冲突等一些事情,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开办一些服务来改善新员工的此类情况。例如,也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来预防即将找工作的大学生或者失业人员出现此类情况,让他们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等。
新员工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是缺少别人的关怀与一个支持体系,例如:小张是一个新员工,他在企业里总是在默默工作,没有人去与他沟通,他的工作就是完成上级任务,领取
新的任务。同事们也都不了解他,很少有人给他关怀,也没有一个可以给予帮助的人,他自己也感觉这里的工作没有意思,总是在心里想:老板这么严厉、同事们这么冷酷,还不如早辞职,挣脱这个没有感情的地方算了,因此,他辞职了。
因此,社工若是希望终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不让新员工出现这种厌烦情绪,作为社工要了解背后的原因,我们要去改变新员工对企业的看法以及对其他成员的看法,我们如何去做呢?首先要从员工入手,让他了解其他同事与上级,了解企业的文化与管理制度。其次,要制造机会使同事门相互合作与相互沟通等,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最后,要让新员工为自己制定一个在企业的计划,包括人际沟通的计划与以后工作的瞻望等。最重要的是要让新员工对企业了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此培训小组,要先让他们了解企业的本身文化与管理理念,然后有意识的新员工之间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明白他们自己是一个团队,要团结起来,然后教导他们如何去增强凝聚力,如何去构建团队等类似的技巧与手法。
小组一个集体的代名词,因此有问题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可以用集体的结晶去解决共同的问题,并且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而且大家可以互相监督去改正和解决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新员工培训小组,对于企业来说自己也是一种收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理论架构
本小组的面向对象是企业新进员工,首先,员工刚进入企业要掌握好自己的人迹关系是基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
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交往动机是个人交往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交往活动的直接原因,而交往需要又是交往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同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4)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在这一时期,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不断复杂起来。也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并希望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情感和控制,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被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才能建立一定的关系。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如满意、厌恶等。言行是人际交往沟通的手段,既通过言、情、姿、行等达到交往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艺术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其次,员工的培训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再生产的重要方式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健康等)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而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按照这种理论,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而且人力资本投资不再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是边际收益递增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不仅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创新能力。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范围更加广阔,市场变化速度日益加快,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于是,增加对人力资源不断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的和实现战略规划,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强化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企业凝聚力。充分发挥培训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第三,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根据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主管马文.饱尔所描述的一个较通俗的企业文化定义为:“我们处理周围事物的方法”;《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施恩(Eagar Sche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文化三个层次的荷花模型( Water 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中间是荷花的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行为规范等;最下面是荷花的根,是各种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泰伦斯.狄尔(Terrence E. Deal)与艾伦.甘乃迪(Allan A. Kennedy)于《企业文化》一书中表示:“企业文化是企业上下一致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一种员工都清楚的行为准则”。综合言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但塑造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给企业订一些响亮而空洞的口号,就可以做得到的。IBM企业文化是尊重别人、追求卓越、深思后再行动; INTEL(英特尔)企业文化是成果导向、建设性的矛
盾、追求卓越、一律平等和纪律。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机械的、僵硬的、命令式的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企业管理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这个根基上,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才有管理的现代化。只有把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企业形成遵章守纪、明礼诚信、团结友爱、敬业奉献,具有健康向上、勃勃生机的内部氛围,企业管理才具有更高的层次。
所以,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想要具有良好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就要不断增加对本企业忠诚的客户群体,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信赖度,因此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是说,良好的经济效益来源于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则是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 通过培训可以使员工了解公司概况、职业必备、规章制度等。
目标及目的
目标:改善新员工的存在问题,使他们融入企业当中,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
目的:
1. 改变员工的人际交往的状况,增进他们与其他同事或上级领导的沟通。
2. 使企业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和自己充满希望
3.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团结,促进企业内部建设
4. 使新成员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服务对象
1. 资格:企业新近员工
2. 特点:通过培训来适应公司的环境以及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新员工
小组特征
1. 性质:自身发展小组(self development group)
2. 节数:12节
3. 日期:2006年*年*月*日至*月*日
4. 地点:社工系拓展基地或室内(根据活动而作相应改变)
5. 人数:二十人左右
招募方法
1. 在周围企业张贴海报
2. 在学校周围发放传单
3. 其他宣传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