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本章属于重点章。主要介绍了财务分析的有关指标以及分析方法的应用。本章既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在计算题甚至综合题中涉及。估计本章2010年在10分左右。 本章重要知识点: 1.财务分析方法
2.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3.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重点是杜邦分析体系)
第一节 财务分析与评价概述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财务分析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过程。
财务分析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具体说来,财务分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实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等)。 2.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揭示财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3.可以挖掘企业潜力,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 4.可以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 (注意不同信息需求者的关注重点)
财务分析的内容: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分析等五个方面。
【例·单选题】在下列财务分析主体中,必须对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了解和掌握的是( )。(2006年考题) A.短期投资者 B.企业债权人
C.企业经营者 D.税务机关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为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企
业经营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比较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二是会计报表的比较;三是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1.重要财务指标比较
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的比较,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 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2)环比动态比率 环比动态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某企业2000年净利润为100万元,2008年为500万元,2009年为600万元,如果以2000年为固定基期,要求计算2009年净利润的定基动态比率和环比动态比率。
『正确答案』定基动态比率=600/100×100%=600% 环比动态比率=600/500×100%=120% 2.会计报表的比较
这是指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会计报表的比较,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比较、利润表比较和现金流量表比较等。 3.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报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其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采用比较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一致;
第二,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作为分析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
第三,应运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例·单选题】采用比较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 A.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 B.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C.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 D.运用例外原则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用于进行对比的 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一致;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
作为分析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应运用例外原则。衡量标准的科学性是使用比率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比率指标的类型包括: 1.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它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例如,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等。其计算公式如下: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一般而言,涉及利润的有关比率指标基本上均为效率比率,如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3.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例如,流动比率等。 采用比率分析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项目的相关性(比率指标的分子分母必须具有相关性)。
(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分子分母必须在计算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如净资产收益率。
(3)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例·单选题】已知某企业的总负债为5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为100万元,则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为20%。这里的20%属于财务比率中的( )。 A.效率比率 B.相关比率 C.结构比率 D.动态比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它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
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一为连环替代法;二为差额分析法。其中连环替代法为基本方法,差额分析法为简化方法。下面,对其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介绍。 【连环替代法的原理分析】
设某一财务指标N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组成,计划(标准)指标和实际指
标的公式是:
计划(标准)指标N0=A0×B0×C0 实际指标N1=A1×B1×C1
该指标实际脱离计划(标准)的差异(N1-N0=D),可能同时是上列三因素变动的影响。在测定各个因素的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可顺序计算如下: 计划(标准)指标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第三次替代实际指标N1=A1×B1×C1(4) 据此测定的结果:
(2)-(1)N2-N0……………为A因素变动的影响 (3)-(2)N3-N2……………为B因素变动的影响 (4)-(3)N1-N3……………为C因素变动的影响 三因素影响合计:
(N2-N0)+(N3-N2)+(N1-N3)=N1-N0
【注意】如果将各因素替代的顺序改变,则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在考试中一般会给出各因素的分析顺序。 【差额分析法的基本公式】
A因素变动的影响=(A1-A0)×B0×C0 B因素变动的影响=A1×(B1-B0)×C0 C因素变动的影响=A1×B1×(C1-C0)
【提示】差额分析法公式的记忆:计算某一个因素的影响时,必须把公式中的该因素替换为实际与计划(或标准)之差。在括号前的因素为实际值,在括号后的因素为计划值。 【例8-1】某企业2009年10月某种原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4620元,而其计划数是4000 元。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由于原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用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的,因此,就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来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表12-1
项目 产品产量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材料单价 材料费用总额 单位 件 千克 元 元 计划数 100 8 5 4000 实际数 110 7 6 4620 根据表中资料,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较计划数增加620元,这是分析对象。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如下:
『正确答案』
分析公式:材料费用总额=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计划指标:100×8×5=4000(元) ①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②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③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④
(实际指标)
②-①=4400-4000=400(元)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3850-4400=-550(元)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4620-3850=770(元)价格提高的影响 400-550+770=620(元)全部因素的影响
【例8-2】仍以表12-1所列数据为例,可采用差额分析法计算确定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
『正确答案』
分析公式:材料费用总额=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 (1)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110-100)×8×5=400(元)
(2)由于材料消耗节约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110×(7-8)×5=-550(元)
(3)由于价格提高对材料费用的影响为: 110×7×(6-5)=770(元) 应注意的问题
1.因素分解的关联性。(指标与因素存在因果关系)
2.因素替代的顺序性。替代因素时,必须按照各因素的依存关系,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随意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 3.顺序替代的连环性。(每次替代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 4.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分析时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才不至于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资料来源的局限性 1.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均是企业过去经济活动的结果和总结,用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只
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 2.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聚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财务报表虽然是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例如:报表数据未来按照通货膨胀进行调整;某些资产以成本计价,并不代表其现在真实价值;许多支出在记账时存在灵活性,既可以作为当期费用,也可以作为资本项目在以后年度摊销;很多资产以估计值入账,但未必正确;偶然事件可能歪曲本期的损益,不能反映盈利的正常水平。
4.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在很多时候失去意义。
5.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由于报表本身的原因,其提供的数据是有限的。对报表使用者来说,可能不少需用的信息,在报表或附注中根本找不到。 (二)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对于比较分析法来说,在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
对于比率分析法来说,比率分析法是针对单个指标进行分析,综合程度较低,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的,这使比率指标提供的信息与决策之间的相关性大打折扣。 对于因素分析法来说,在计算各因素对综合经济指标的影响额时,主观假定各因素的变化顺序而且规定每次只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假定往往与事实不符。 无论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事项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分析时,分析者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三)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财务指标体系不严密
每一个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某一方面,每一类指标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导致整个指标体系不严密。 2.财务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 在判断某个具体财务指标是好还是坏,或根据一系列指标形成对企业的综合判断时,必须注意财务指标本身所反映情况的相对性。因此,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必须掌握好对财务指标的“信任度”。
3.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
比如,对流动比率,人们一般认为指标值为2比较合理,速动比率则认为1比较合适,但许多成功企业的流动比率都低于2,不同行业的速动比率也有很大差别,如采用大量现金销售的企业,几乎没有应收账款,速动比率大大低于1是很正常的。相反,一些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速动比率可能要大于1。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便于不同行业间的对比。 4.财务指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
比如,对反映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母的计算可用年末数,也可用平均数,而平均数的计算又有不同的方法,这些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一样,不利于评价比较。 【例·多选题】在财务分析中,资料来源存在局限性,理由包括( )。 A.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 B.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C.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 D.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
『正确答案』ABCD
四、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进行的总结、考核和评价。注重对财务分析指标的综合考核。
财务综合评价的方法:杜邦分析法、沃尔评分法和功效系数法。
200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我国企业多数执行或参照执行该操作细则。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提到的绩效评价体系,既包括财务评价指标,又包括了非财务指标,避免了单纯从财务方面评价绩效的片面性。
第二节 上市公司基本财务分析
一、上市公司特殊财务分析指标(5) (一)每股收益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例8-3】某上市公司2008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5000万元。2007年年末的股本为8000万股,2008年2月8日,经公司2007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截至2007年年末公司总股本为基础,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红股10股,工商注册登记变更完成后总股本变为16000万股。2008年11月29日发行新股6000万股。
『正确答案』
【提示】(1)送红股是将公司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转为普通股,转化与否都一直作为资本使用,因此新增的8000万股不需要按照实际增加的月份加权计算,可以直接计入分母。 (2)发行新股应按照时间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加到分母)。回购股份也应按照时间进行加权计算(从分母中减去)。
【例·单选题】甲公司2009年实现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 600万元。该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10 000万股,6月30日定向增发1 200万股普通股,9月30日自公开市场回购240万股拟用于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该公司2009年基本每股收益为( )元。
A.0.50 B.0.51 C.0.53 D.0.56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0 000+1 200×6/12-240
×3/12=10 000+600-60=10 540(元)
2007年基本每股收益=5 600/10 540=0.53(元)。 2.稀释每股收益
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当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提示】稀释每股收益,就是在考虑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稀释作用之后,所计算出的每股收益。
计算前提:假设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在发行日就全部转换为普通股。
(1)可转换公司债券。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分子的调整项目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利息等的税后影响额;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假定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期初或发行日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例8-4】某上市公司2008年7月1日按面值发行年利率3%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10000万元,期限5年,利息每年末支付一次,发行结束1年后可以转换股票,转换价格为每股5元,即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1元面值的普通股20股。2008年该公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0000万元,2008年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40000万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率为25%。
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的分拆,且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 要求:(1)计算2008年基本每股收益;
(2)计算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判断该公司可转换债券是否具有稀释作用; (3)如果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正确答案』
(1)基本每股收益=30000/40000=0.75(元) (2)假设全部转股,所增加的净利润=10000×3%×6/12×(1-25%)=112.5(万元)
假设全部转股,所增加的年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10000/100×20
×6/12=1000(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112.5/1000=0.1125(元)
由于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原每股收益,可转换债券具有稀释作用。
(3)稀释每股收益=(30000+112.5)/(40000+1000)=0.73(元)
(2)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认股权证、股份期权等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时,应当考虑其稀释性。 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作为分子的净利润金额一般不变;分母的调整项目为增加的普通股股数,同时还应考虑时间权数。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例·计算题】某公司2009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00万元,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500万股,该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为4元。年初,该公司对外发行100万份认股权证,行权日为2010年3月1日,每份认股权证可以在行权日以3.5元的价格认购本公司1股新发的股份。 要求:(1)计算该公司2009年基本每股收益; (2)计算该公司2009年稀释每股收益。
『正确答案』
基本每股收益=200÷500=0.4(元)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00-100×3.5÷4=12.5(万股) 稀释的每股收益=200÷(500+12.5)=0.39(元)
【总结】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时,需要调整基本每股收益计算公式的分子(即不支付债券利息增加的净利润)和分母(假定债券转换增加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考虑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时,通常不调整分子净利润,只需要调整分母(假定行权增加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例·多选题】(2007年考题)企业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当考虑的稀释性潜在的普通股包括( )。 A.股票期权 B.认股权证
C.可转换公司债券 D.不可转换公司债券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假设当前转换为普通股会减少每
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主要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券、认股权证和股份期权等。
【例·单选题】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一般需要同时调整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和分母的是( )。 A.股份期权 B.认股权证
C.可转换公司债券 D.一般公司债券
『正确答案』C 3.每股收益的分析
此指标越大,盈利能力越好,股利分配来源越充足,资产增值能力越强。 【注意】在分析每股收益指标时,应注意: 回购库存股——每股收益增加
派发股票股利或配售股票——每股收益降低 在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时,投资者应注意区分公布的每股收益是按原始股股数还是按完全稀释后的股份计算规则计算的,以免受到误导。 (二)每股股利 1.指标计算
每股股利是企业股利总额与企业流通股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8-5】某上市公司2008年发放普通股股利3600万元,年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12000万股。
『正确答案』每股股利=3600/12000=0.3(元)
【注意】计算每股股利的分母是“年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不是加权平均数。 2.指标分析
每股股利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一普通股获取股利的大小。每股股利越大,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强;每股股利越小,则企业股本获利能力就越弱。 影响因素:获利能力、股利发放政策 3.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关系
反映每股股利和每股收益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利发放率,即每股股利分配额与当期的每股收益之比。借助于该指标,投资者可以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政策。
(三)市盈率 1.指标计算
市盈率是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问题】是按照基本每股收益计算,还是按照稀释每股收益计算? 2.指标分析
一方面,市盈率越高,意味着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也即投资者对该股票的评价越高,反之,投资者对该股票评价越低。另一方面,市盈率越高,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说明投资于该股票的风险越小。 3.影响因素
第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成长性。如果上市公司预期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说明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虽然目前市盈率较高,也值得投资者进行投资。
第二,投资者所获报酬率的稳定性。如果上市公司经营效益良好且相对稳定,则投资者获取的收益也较高且稳定,投资者就愿意持有该企业的股票,则该企业的股票市盈率会由于众多投资者的看好而相应提高。
第三,市盈率也受到利率水平变动的影响。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市盈率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在股票市场的实务操作中,利率与市盈率之间的关系常用如下公式表示:
【例·单选题】下列关于市盈率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高,说明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越大 B.甲公司市盈率高于乙公司,说明投资甲公司不具投资价值 C.当市场利率提高时,市场平均市盈率会随之提高 D.每股收益越高,市盈率越低
『正确答案』A (四)每股净资产 1.指标计算 每股净资产,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企业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2.指标分析
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股份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
利用该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如在企业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企业股票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企业发展潜力与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越大,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越小。 (五)市净率 1.指标计算
市净率是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2.指标分析
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反之,则投资价值较低。
【例·单选题】已知某公司2009年的每股收益为1元,每股净资产为2元。如果目前的市盈率为20倍,则该公司市净率为( )倍。 A.20 B.10 C.15 D.3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每股市价=市盈率×每股收益=20×1=20元,市净率
=20/2=10倍。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含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企业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 【提示】
(1)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中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出现;在年报中则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中出现。 (2)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大多涉及“内部性”较强的定性型软信息,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强制规定和有效监控,因此,西方国家的披露原则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披露这类信息。我国也基本实行这种原则。
【例·判断题】管理层分析与讨论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披露原则为强制与自愿相结合。
『正确答案』√ (二)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1.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
(1)分析企业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
(2)概述企业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列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同比变动情况,说明引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3)说明报告期企业资产构成、企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结合企业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若相关数据发生重大变动,应当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5)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 (6)企业主要控股企业及参股企业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2.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 (1)企业应当结合回顾的情况,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给予管理层基本判断的说明。
(2)企业应当同投资者提示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企业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投资的新项目等。
(3)企业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企业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企业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企业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
等项目对企业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
(4)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企业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己(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第三节 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
综合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全面、正确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为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某项指标的好坏不能说明整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除此之外,综合分析的结果在进行企业不同时期比较分析和不同企业之间比较分析时消除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使之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差距、赶超先进。进而,从整体上、本质上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企业综合绩效分析的方法
企业综合分析方法有很多,传统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等。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又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用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 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起点,以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因其最初由美国杜邦企业成功应用,故得名。
杜邦分析法将净资产收益率(权益净利率)分解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指标提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权益乘数=资产/权益(在杜邦分析中一般分子分母均应用平均数)
=1/(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也根据平均数计算)
【提示】权益乘数与资产负债率成同方向变化,并且二者是可以相互推算的。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例8—4】某企业有关财务数据如表8—2所示。分析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原因。 表8—2 基本财务数据 单位:万元 年度 净利润 销售收平均资平均负全部成制造成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入 产总额 债总额 本 本 用 用 用 2007 10 411 306 205 403 373 10 18 1 284.04 224.01 222.94 677.07 967.43 534.53 203.05 667.77 562.08 12 757 330 215 736 684 21 25 5 653.92 613.81 580.21 659.54 747.24 261.91 740.96 718.20 026.17 2008 表8—3 财务比率 年度 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乘数 资产负债率 资产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 总资产周转率(次) 2007 10.23% 3.05 67.2% 3.36% 2.5% 1.34 2008 11.01% 2.88 65.2% 3.83% 1.67% 2.29 【提示】该表格中的数据时根据表8-2的数据计算得来的。该计算过程要求掌握。 1.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7年至2008年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从2007年的10.23%增加至2008年的11.01%。
净资产收益率 = 权益乘数 × 总资产净利率 2007年 10.23% = 3.05 × 3.36% 2008年 11.01% = 2.88 × 3.83%
通过分解可以明显地看出, 该企业权益净利率的变动在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变动和资产利用效果(资产净利率)变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该企业的资产净利率太低,显示出很差的资产利用效果。 2.对总资产净利率的分析
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2007年 3.36% = 2.5% × 1.34 2008年 3.83% = 1.67% × 2.29
通过分解可以看出2008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有所提高,说明资产的利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显示出比前一年较好的效果,表明该企业利用其总资产产生销售收入的效率在增加。总资产周转率提高的同时销售净利率的减少阻碍了资产净利率的增加。 3.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销售收入
2007年 2.5% =10 284.04÷411 224.01
2008年 1.67% =12 653.92÷757 613.81
该企业2008年大幅度提高了销售收入,但是净利润的提高幅度却很小,分析其原因是成本费用增多,从表1可知:全部成本从2007年403 967.4 3万元增加到2008年736 747.24万元,与销售收入的增加幅度大致相当。 4.对全部成本的分析
全部成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007年 403 967.43=373 534.53+10 203.05 +18 667.77+1 562.08 2008年 736 747.24=684 261.91+21 740.962+25 718.20+5 026.17 本例中,导致该企业权益利润率小的主原因是全部成本过大。也正是因为全部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净利润提高幅度不大,而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就引起了销售净利率的减少,显示出该企业销售盈利能力的降低。
【结论】总资产净利率的提高当归功于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销售净利率的减少却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5.对权益乘数的分析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权益总额
2007年 3.05=306 222.94/(306 222.94—205 677.07) 2008年 2.88=330 580.21/(330 580.21—215 659.54)
该企业下降的权益乘数,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在2007至2008年发生了变动。2008年的权益乘数较2007年有所减小。权益乘数越小,企业负债程度越低,偿还债务能力越强,财务风险程度越低。这个指标同时也反映了财务杠杆对利润水平的影响。该企业的权益乘数一直处于2~5之间,也即负债率在50%~80%之间,属于激进战略型企业。管理者应该准确把握企业所处的环境,准确预测利润,合理控制负债带来的风险。 【延伸思考】如果权益乘数为2,则资产负债率为多少? 【答案】50%
【延伸思考】如果权益乘数为5,则资产负债率为多少? 【答案】4/5=80% 6.结论
对于该企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减少各项成本,在控制成本上下工夫。同时要保持自己高的总资产周转率。这样,可以使销售利润率得到提高,进而使资产净利率有大的提高。 【例·单选题】(2009年)某企业2007年和2008年的销售净利率分别为7%和8%,资产周转率分别为2和1.5,两年的资产负债率相同,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变动趋势为(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因为资产负债率不变,所以权益乘数不变,假设权益乘数为A,则2007
年的净资产收益率=7%×2×A=14%×A,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8%×1.5×A=12%×A,所以,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
【例·综合题】东方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资料1〕:今年年初股东权益总额为1200万元,年末股东权益总额为1680万元。今年年初、年末的权益乘数分别是2.5和2.2; 〔资料2〕:本年利润总额400万元,今年的所得税费用为100万元,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为84万元,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为200万股,所有的普通股均发行在外; 〔资料3〕:年末普通股股数为210万股,按照年末每股市价计算的市盈率为10(按基本每股收益率计算); 〔资料4〕:公司于去年发行了面值总额为1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为五年),发行总额为120万元,每张债券面值为1000元,转换比率为80(今年没有转股),债券利率为4%,所得税税率为25%。 〔资料5〕:今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5次,去年的销售净利率为4%,总资产周转率为1.2次,权益乘数(按平均数计算)为2.5。 要求:
(1)计算年初、年末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
『正确答案』年初权益乘数=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股东权益总额 即,2.5=年初资产总额/1200
所以,年初资产总额=3000(万元)
年初负债总额=3000-1200=1800(万元)
因为,年末权益乘数=年末资产总额/年末股东权益总额 即,2.2=年末资产总额/1680
所以,年末资产总额=3696(万元)
年末负债总额=3696-1680=2016(万元) (2)计算年末的普通股每股净资产;
『正确答案』年末的普通股每股净资产=1680/210 =8(元)
(3)计算今年的基本每股收益和每股股利;
『正确答案』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400-100=300(万元)
基本每股收益=300/200=1.5(元)
每股股利
=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股数 =84/210=0.4(元)
(4)计算年末普通股每股市价和市净率;
『正确答案』普通股每股市价=10×1.5=15(元) 年末市净率=15/8=1.88(倍)
(5)计算可转换债券的年利息、可转换债券可以转换的普通股股数;
『正确答案』可转换债券的年利息=100×4%=4(万元)
可转换债券可以转换的普通股股数= 100/(1000/80)=8(万股) (6)计算今年的稀释每股收益;
『正确答案』调整后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300+4×(1-25%)=303(万元) 调整后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
=200+8=208(万股)
稀释每股收益=303/208=1.46(元) (7)计算今年的权益乘数(按平均数计算);
『正确答案』平均股东权益
=(1200+1680)/2=1440(万元)
平均资产总额=(3000+3696)/2=3348(万元) 权益乘数=3348/1440=2.33
(8)利用连环替代法分别分析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正确答案』今年的销售收入=3348×1.5=5022(万元) 今年的销售净利率=300/5022×100%=5.97%
今年的净资产收益率=5.97%×1.5×2.33=20.87% 去年的净资产收益率=4%×1.2×2.5=12%………(1) 利用连环替代法分析:
第一次替代:5.97%×1.2×2.5=17.91%…………(2) 第二次替代:5.97%×1.5×2.5=22.39%…………(3)
第三次替代:5.97%×1.5×2.33=20.87%…………(4) 销售净利率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17.91%-12%=5.91%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2.39%-17.91%=4.48%
权益乘数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0.87%-22.39%=-1.52%
(二)沃尔评分法
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大·沃尔。他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被称为沃尔评分法。他选择了七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求出总评分。
【例8—10】某企业是一家中型电力企业,2008年的财务状况评分的结果见表8—4所示。
表8—4 沃尔综合评分表
财务比率 流动比率 净资产/负债 资产/固定资产 销售成本/存货 销售额/应收账款 销售额/固定资产 销售额/净资产 合 计 比重 1 25 25 15 10 10 标准比率 2 2.00 1.50 2.50 8 6 实际比率 3 1.66 2.39 1.84 9.94 8.61 相对比率 综合指数 4=3÷2 0.83 1.59 0.736 1.243 1.435 5=1×4 20.75 39.75 11.04 12.43 14.35 10 5 100 4 3 0.55 0.40 0.1375 0.133 1.38 0.67 100.37 从表8—4可知,该企业的综合指数为100.37,总体财务状况是不错的,综合评分达到标准的要求。
【存在的问题】
1.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七个指标,而不是更多些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 2.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 3.当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综合指数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个缺陷是由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而引起的。财务比率提高一倍,其综合指数增加100%;而财务比率缩小一倍,其综合指数只减少50%。 【现代沃尔评分法】
现代社会与沃尔的时代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一般认为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首先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再次是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可按5:3:2的比重来分配。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可按2:2:1的比重来安排。偿债能力有四个常用指标。成长能力有三个常用指标(都是本年增量与上年实际量的比值)如果仍以100分为总评分。
【例8—11】仍以例8—5中企业2 008年的财务状况为例,以中型电力生产企业的标准值为评价基础,则其综合评分标准如表8—5所示。 表8—5
指 标 评分值 标准比率行业最高每分比率最高评分 最低评分 (%) 比率(%) 的差 盈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 销售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偿债能力: 自有资本比率 流动比率 应收账款 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成长能力: 销售增长率 净利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合计 20 5.5 15.8 30 10 1.03 20 26.5 56.2 30 10 3.02 10 8 8 8 8 6 4.4 25.9 95.7 290 800 2.5 22.7 55.8 253.6 960 3030 38.9 15 12 12 12 12 9 5 4 4 4 4 3 3.66 7.475 39.475 167.5 557.5 12.13 6 10.1 51.2 9 3 13.7 6 100 7.3 42.8 9 150 3 50 11.83
【改进】
1.标准比率以本行业平均数为基础,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应规定其上限和下限,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上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1.5倍,下限可定为正常评分值的0.5倍。
2.给分不是采用“乘”的关系,而采用“加”或“减”的关系来处理。例如,总资产报酬率每分比率的差为1.03%=(15.8%-5.5%)/(30分-20分)。总资产报酬率每提高1.03%,多给1分,但该项得分不得超过30分。
根据这种方法,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重新进行综合评价,得124.94分(见表8—11),是一个中等略偏上水平的企业。 表8—6 财务情况评分 指标 实际比率 标准比率 差异 每分比率 调整分 标准评分值 得分 1 盈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 销售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偿债能力 自有资本比率 流动比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成长能力 销售增长率 净利增长力 总资产增长率 合计 10 2 5.5 3=1-2 4.5 4 1.03 5=3÷4 4.37 6 20 7=5+6 24.37 33.54 26.0 7.54 3.02 2.50 20 22.50 13.83 72.71 166 861 4.4 25.9 95.7 290 9.43 46.81 70.3 571 3.66 7.475 39.475 167.5 2.58 6.26 1.78 3.41 10 8 8 8 12.58 14.26 9.78 11.41 994 17.7 -1.74 800 2.5 10.1 194 15.2 -11.84 557.5 12.13 13.7 0.35 1.25 -0.86 8 6 6 8.35 7.25 5.14 46.36 7.3 39.06 11.83 3.03 6 9.30 100 124.94 以总资产报酬率为例:调整分=4.5/1.03=4.37;得分=标准评分值+调整分
【例·判断题】在现代的沃尔评分法中,总资产报酬率的标准评分值为20分,标准比率为5.5%,行业最高比率为15.8%,最高评分为30分,最低评分为10分,A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的实际值为10%,则A企业的该项得分为24.37分。( )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现代沃尔评分法中各项指标得分的计算方
法。总资产报酬率每分比率的差=(15.8%-5.5%)/(30-20)=1.03%,A企业的该项得分=20+(10%-5.5%)/1.03%=24.37(分)。
二、综合绩效评价
综合绩效评价是综合分析的一种,一般是站在企业所有者(投资人)的角度进行的。
综合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 (一)综合绩效评价的内容
财务综合绩效评价由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财务业绩 评价内容 基本指标 修正指标 销售(营业)利润率 利润现金保障倍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评议指标 管理业绩 盈利能力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资产质量状况 总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债务风险状况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战略管理 不良资产比率 发展创新 流动资产周转率 经营决策 资产现金回收率 风险控制 基础管理 速动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人力资源 行业影响 带息负债比率 社会贡献 或有负债比率 经营增长状况 销售(营业)利润销售(营业)增长增长率 率 总资产增长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技术投入比率 【例·单选题】(2007年考题)在下列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中,属于企业获利能力基本指标的是( )。
A.营业利润增长率 B.总资产报酬率 C.总资产周转率 D.资本保值增值率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中,企业获利能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净资
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选项A属于经营增长状况的修正指标,选项C属于资产质量状况指标,选项D属于经营增长状况的基本指标。 【例·单选题】(2008年考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的是( )。 A.获利能力 B.资产质量指标
C.经营增长指标 D.人力资源指标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状况、资产质
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四方面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
(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标准 (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在得出评价分数之后,应当计算年度之间的绩效改进度,以反映企业年度之间经营绩效的变化状况。计算公式为:
绩效改进度大于1,说明经营绩效上升,绩效改进度小于1,说明经营绩效下滑。 【例·单项题】某企业2008年综合绩效评价分数为105分,2009年综合绩效评价分数为120分,则该企业绩效改进度为( )。 A.1.14 B.14.29% C.1.05 D.1.2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绩效改进度=120/105=1.14。
【总结】
1.财务分析方法(重点因素分析法) 2.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3.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重点是杜邦分析体系,尤其注意杜邦分析体系结合因素分析法)
基础班结束之后:
1.对全书进行系统化总结;
2.看一遍做过的题目,迅速回忆做题思路。对于做错的题目,回忆错在何处。复习总结的相关知识点;
3.进入习题班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