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影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侧重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考查: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4、学校文化的内涵;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专题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客观题考点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客观题考点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学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和教育体制这五个方面的决定作用。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直接因素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如果题干中没有点出“根本”二字,默认的就是直接因素。客观题考点三: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我国西周的“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专题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客观题考点一: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教育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客观题考点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1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客观题考点三: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客观题考点四: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舒尔茨认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专题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客观题考点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具体来说,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专题四:教育与文化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教育为文化本体)。客观题考点二: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客观题考点三:学校文化1.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22.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其中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3.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作风。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学校文化”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华勒)提出来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化)。(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专题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平行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专题六: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客观题考点一: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程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客观题考点二: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优生学的创造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里发展是人类进化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3“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观点属于(遗传决定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这是(内发论)的观点。客观题考点三: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外铄论的观点。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专题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客观题考点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客观题考点二:遗传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宋代王安石《伤仲永》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客观题考点三:环境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客观题考点四:教育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4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高频考点五: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专题八: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题考点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客观题考点二: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客观题考点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一锅煮”,理解阶段性的关键词是“年龄特征”。社会对高中生需求的多样化,高中学校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这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客观题考点四: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5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个最好的发展时期,理解不平衡性的关键词:“同一方面的速度快慢”“不同方面水平高低”。《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客观题考点五: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盲人的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客观题考点六: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这条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宜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