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及对下层煤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及对下层煤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2022-09-08 来源:乌哈旅游
2013年第1O期 西部探矿工程 129 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及对下层煤回采巷道围岩 稳定性影响分析 赵春山 (新疆富蕴金山矿冶有限公司,新疆阿勒泰836100) 摘要: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过中,上层煤开采过后导致下层煤巷道围岩受扰动破坏,下层煤回 采巷道围岩破碎严重、完整性较差的实际情况,利用滑移线场理论结合某矿实际计算了不同采高时上 层煤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并根据两煤间距变化情况对不同状况下下层煤巷道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 了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随采高的增加而增大、两煤间距越大对下层煤巷道稳定性越小的结论。 关键词:底板破坏范围;围岩稳定性;近距离煤层 中图分类号:TD3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13)10—0129—04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产高效技术,使大部分开采条 件较好的煤层在短时间内接近枯竭,致使近距离煤层的 厚度(m) 柱状 岩性 开采问题迅速进人人们的视野,近距离煤层赋存和开采 14.2 粉砂岩 在我国煤矿中所占比重较大。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下, 1.2 泥岩 上层煤开采引起应力重新分布,打破了下层煤的原岩应 2.O~3.0 3 煤 ‘力状态,使得底板煤层巷道顶板松软破碎,给巷道围岩 2 2 } .(砂质变化泥岩不定)  控制、支护及维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当煤层间距很 5.93 } 泥岩(变化不定)厚度  近时,下层煤开采前顶板的完整程度已受上层煤开采损 伤影响,其上又为上层煤开采垮落的矸石,且上层煤开 3 8 4 煤 采后残留的区段煤柱在底板形成集中压力,导致下层煤 1.5 砂质泥岩 开采区域的顶板结构和应力环境发生变化 ]。 5.6 / ‘{ 泥岩 1地质概况 8.0 粉砂岩 某矿井下煤层赋存状况如图1所示。从柱状图可 看出,4 煤位于3 煤的下方,两煤层之间的夹层尺寸和 图1煤层柱状图 性质变化不定,在局部地段厚度减/bN 4m左右,最大 b/H + C.cot M.cos ・1n 厚度为8m左右。该矿4#煤回采巷道在两煤层夹层比 ho= (;+ 竹 (1) 较小的情况下巷道松散破碎,局部手抓可动,且巷道局 4 COS( + ) 部地段出现底臌现象;分析其原因为该巷道受到上层 煤壁塑性区宽度37。为: 煤开采时的采动影响,使得巷道顶板岩体松散破碎。 / ̄TH+C.cot2采空区底板破坏计算公式 32O : 虿m— ln (2)z J 采空区底板下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在支承压力达 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 到导致部分岩体完全破坏的最大载荷时,采空区内底 l为: 板隆起,形成一个连续的滑移面。根据滑移线场理论, l1=h tan r (3) 得到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h 为 ]: 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方向的最大长度 。为: 收稿日期:2013-02—26 作者简介:赵春山(1986一),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矿山技术管理工作。 130 西部探矿工程 2013年第lO期 l :z tan( + ) (4) tan ; ——三轴应力系数, = 1+ sin9—式中:M——采高; 志——应力集中系数; y——采场上覆岩层的平均容重; ,—; 底板岩层内摩擦角。 3某矿3 煤底板破坏范围及与下层煤巷道位置关系 分析 H——采深; C——煤体的内聚力; ——利用滑移线场理论,根据某矿的煤矿围岩物理力 学参数测试结果及实际地质条件,将表1中的参数代人 式1计算不同采高时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 煤体的内摩擦角; 厂——煤层与顶底板接触面的摩擦系数, 表1计算参数取值表 3.1采高2.0m 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 h = 2.4 一 h :3.07m 1=5.83×tan35。=4.1m 2・。×c。s 35。ln 乌兰一 薹sin 15 。………~ +掣 。 1‘苛 蚩) 35。 4・-+sin 15 ̄_.tan 15。×c。s( + 35 ̄) 12 3.07×tan( +辜) tan35 ̄:29.3m 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 3.3采高2.8m 为了确定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利用滑移线场理 h = 论计算出煤壁塑性区宽度z。、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 距工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l 和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 水平方向的最大长度 分别为: 2.0 2・8×c。s 35。ln :_,一sin ili5 。 …~… ‘ 号)+霉  ” 35。 1 4・・+sin 15 an 15。×c +等 煤壁塑性区宽度 。、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 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 和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 方向的最大长度 ,分别为: 2.8 1=4.86×tan35。=3.4m L2=2.56×tan( +尊) tan35 ̄=24.4m 3.2采高2.4m 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 h = 2.4×coS 35 ll=6.8×tan35。--4.76m 1 一sin 15。 … …… ( ) ”35。 4・ =.tan15 ̄xcos( ̄-+ l2=3.58×tan(号+孚) g tan35。=34.2m 3_4采高3.Om 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 h…= 5.83m 煤壁塑性区宽度 。、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 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 和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 方向的最大长度 分别为: 2013年第10期 西部探矿工程 131 3_0×cos35 ............. ....... : :!.........一 ̄"1 si一 n15 。 … ~ … (号 晕)tan35。 l+sin l52 x l=一1,-oslnlb。0+0.8 x cot 15 ̄ In—2 x 25 x 378/100丽1+sin 15 ̄×08×c0t l5。 —.4×丽1+sin15 ̄×tan15。×cOs( +等) =3.83m l=7.29×tan35。=5.1m 7.29m 煤壁塑性区宽度 。、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 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 和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 方向的最大长度1 分别为: 2:3.83×tan( ̄+辈)e z 。 :36.6m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上层煤采空区底 板破坏特征及下层煤回采巷道相对位置关系如图2 所示 H 3.07 29.3 单 :(m) 2HH .56 ——— — — (a)采高2.Om 单位:(m) f b)采高2.4m 单位:(m) (c)采高2.8m (d)采高3.Om 图2采空区底板破坏范围与下层煤巷道位置关系 由图2可以看出,采高为2.Om时,在两煤夹层为 4m的情况下部分巷道顶板受到扰动破坏,在两煤夹层 为5m时,巷道顶板未受到扰动破坏;采高为2.4m时, 在两煤夹层为5m的情况下巷道顶板受到扰动破坏;在 两煤夹层为6m时,巷道顶板未受到扰动破坏;采高为 2.8m时,在两煤夹层为6m的情况下巷道顶板受到扰动 破坏,在两煤夹层为7m时,巷道顶板未受到扰动破坏; 采高为3.Om时,在两煤夹层为7m的情况下巷道顶角 处顶板受到扰动破坏,仍有大部分顶板未产生扰动破 坏,在两煤夹层8m时,巷道顶板未受到扰动破坏。 不同采高时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煤壁塑性 一+图3采空区底板破坏特征随采高变化关系 底板最大破坏深度随采高变化关系塑性区宽度随采嵩变化关系 ——・一L,随采高变化关系 *L 随采高变化关系 区宽度、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作面端部的水平 距离和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方向的最大长度的 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 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的增大曲率较其余三者大,说明 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层煤采高是影响下层煤顶板稳 定性的主要因素,上层煤采高越大,下层煤顶板越不 稳定,越容易产生冒顶事故,这与煤矿现场实际情形 基本吻合。 4结论 (下转第134页) 由图3不难看出,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煤 壁塑性区宽度、底板岩体最大破坏深度距工作面端 部的水平距离及采空区内底板破坏区沿水平方向的 最大长度均随工作面开采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 134 西部探矿工程 2013年第lO期 块状构造:多见于石英脉中,少部分见于矿石中金 属矿物密集分布,形成块状构造。 浸染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呈浸染状分布,形成 浸染状构造。 细脉状、网脉状构造:岩石中石英及褐铁矿、黄铁 矿的金属矿物沿岩石裂隙充填不均匀分布形成细脉 状,网脉状构造。 土状、粉末状构造:位于地表氧化带中,黄铁矿部 分蚀变成黄钾铁矾。黄钾铁矾呈土状、粉沫状不均匀 分布。 岩、火山碎屑岩及后期气(热)液矿化作用的控制,成矿 过程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 泥盆系浅海一海陆互相沉积的中泥盆统蕴都喀拉 组之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初始富集了硫、铜、金、银等 元素。晚泥盆世一早石炭世的构造运动控制了岩体的 分布,并提供了热液活动的通道。 早石炭世不同期次的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浆期 后热液与地下水混合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迁移,促使火 山岩、火山碎屑岩中的成矿元素随热液不断富集,在岩 体的外接触带不断富集、沉淀形成铜的硫化物矿床。 在随后的接触热液变质作用过程中,矿体受到不 同程度的剥蚀和氧化作用,赋矿火山碎屑岩变成绢云 母片岩(变质砂岩),原生矿石中的铜被氧化成孔雀石 等氧化物。 5.2矿床成因 片状构造:见于矿化蚀变变质砂岩中,岩石片理发 育。 4矿石类型 4.1矿石的自然类型 按自然类型划分,布尔拉克铜矿可划分为氧化矿 石和原生硫化物矿石,以氧化矿石为主。氧化矿石露 头大,氧化物深度可达到300m以下,氧化矿石数量占 矿床矿石量的95%以上,氧化矿石具碎裂状、土状构 造。氧化矿、原生矿矿物组合描述如下: 综上分析,布尔拉克铜矿床为岩浆气(热)液成矿 作用形成的交代充填气(热)液型铜矿床。 6结论 布尔拉克铜矿区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但工作程 度低,地表圈定的矿(化)体以氧化矿为主,目前未发现 氧化矿: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为孔雀石、铜蓝、褐铁 矿、赤铁矿、磁铁矿。 原生矿(化)体。今后找矿方向:应深入研究该区物化 探异常,对“重、磁、电”同源异常实施中深部钻探验证, 寻找原生矿体,有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原生矿: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 等。 4.2矿石的工业类型 按矿石的构造,可分为细脉浸染状矿石、薄膜状矿 石,为该矿区主要矿石。 5矿床成因 5.1成矿期与矿化阶段 [1]冯钟燕.矿床学原理[M】.地质出版社,1984. [2】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o6. 布尔拉克铜矿区主要成矿元素的矿化作用受火山 (上接第131页) [3】刘学请.新疆青河县布尔拉克铜金矿普查报告[R】.新疆地质 勘查中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公室,2012. 通过对某矿近距离煤层开采时上层煤回采对下层 煤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将该矿顶底板及煤体的相 关参数代人推导理论公式中并计算得出了上层煤不同 采高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煤壁塑性区宽度、底板岩体 最大破坏深度距工作面端部的水平距离和采空区内底 板破坏区沿水平方向的最大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学出版社,1999. [2]董方庭.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M】.煤炭T业H{版社, 2001. [3]钱呜高.岩层控制关键层理论【M J.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杜波.近距离煤层开采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的相似模拟实验 研究fJ1.河南理T大学学报,2006,25(5):359-363. 【5】李良林,陈怀河.近距离煤层开采的矿压显现【J】_煤炭技术, 2004,23(1 1):5 l一53. 采高对下层煤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采高情 况下欲使下层煤顶板稳定的安全夹层厚度,为煤矿相 似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开采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侯朝炯,郭励生,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 J.中国矿业大 【6】张金才,张玉卓,刘天泉.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M]. 地质出版社,1997. 【7】王作字,刘鸿泉.承压水上采煤【M].北京:煤炭T业m版 社.19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